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 页数:13页
  • 字数:约 8199 字
  • 大小:975.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Vincent演示
  •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2课时

    第1课时

    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积累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一、故事导入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好带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里去。我晏婴是齐国最无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楚王自讨没趣。

    师: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外交家凭借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尊严,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上面故事中的晏子就是其中一位。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战国策》里的一位外交家——唐雎,他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外交抗争的胜利,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中国古代的一个外交小故事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唐雎。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历史背景

    1.检查预习情况。

    (1)生课前预习本课,读准字音。

    (2)师指名生朗读,纠正易错的字音。

    唐雎(jū) 怫然(f) 徒跣(xiǎn) 抢地(qiānɡ)

    韩傀(ɡuī) 要离(yāo) 休祲(jn) 缟素(ɡǎo)

    2.了解《战国策》以及课文的历史背景。

    (1)《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战国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

    (2)历史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属小国,仅方圆五十里。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策士唐雎到秦国谈判,以期摆脱当时的危险处境,接着就有了本课的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预习和了解《战国策》及其背景的相关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三、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主学习字词。

    生自主默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将难理解的词句标出。

    2.合作探究字词。

    小组合作,将各自不明白意思的字词提出来,结合课下注释,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若有讨论未果的字词,请组长记录下来。讨论结束后,师收集各组仍没有搞明白的疑难字词,集中讲解。

    3.重点讲解。

    师展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并讲解。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置、安放)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2)古今异义。

    古义:这样,如此 例句:非若是也

    今义:判断动词直

    古义:只,仅仅 例句:岂直五百里哉

    今义:跟“曲”相对

    古义:交换 例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今义: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虽然

    古义:即使这样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

    今义:表转折的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古义:道歉 例句:长跪而谢之

    今义:感谢休

    古义:吉祥 例句:休祲降于天

    今义:休息

    古义:屈服 例句:秦王色挠

    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徒

    古义:只,仅仅 例句:徒以有先生也

    今义:徒弟,学生

    (3)一词多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虽然(指示代词,这样)

    秦王怫然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此庸夫之怒也(名词,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怀怒未发(名词,愤怒、怒气

    受地于先王(介词,从)

    仓鹰击于殿上(介词,到)

    请广于君(介词,向)

    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挺剑而起(连词,表修饰)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


    以君为长者(代词,……的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

    以头抢地尔(介词,用、拿)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4)词类活用。

    ①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④伏尸百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⑤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⑥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经验和方法,因此在理解字词环节,先让学生合作自学,教师再集中讲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朗读课文,熟悉故事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旁白、秦王的使者、安陵君、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朗读指导。

    师:古代文言文中常用虚词表示语气。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3课后习题第三题,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预设 1.第一个“也”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第二个“也”表示陈述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2.第一个“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第二个“哉”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

    3.第一个“乎”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第二个“乎”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第一个“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第二个“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理解文中虚词所表示的语气,积累文言虚词知识,熟悉故事情节。

    五、质疑答难,疏通文意

    1.理解句意。

    (1)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理解句子意思,画出难理解的句子。

    (2)小组集中整理难理解的句子,师明确释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文: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③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文: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④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⑤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2.疏通文意。

    (1)生根据前面对句子的理解,借助参考书,疏通文意。

    (2)师指导并明确文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子意思,疏通文意,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文言文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第2课时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3.品析文章语言特色,赏析其艺术手法。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1.生齐背课文。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看看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

    【设计意图】

    通过检查上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并导入新课。

    二、理清脉络,把握情节

    1.理清脉络。

    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预设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经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把握情节。

    (1)生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师明确。

    预设

    预设 开端:秦王想以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拒绝。

    发展: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秦王与唐雎争论“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唐雎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屈服。

    【设计意图】

    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故事情节,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师:经过梳理文章情节,相信大家对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他们吧!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1.分析语言,感知人物性格。

    (1)读一读下列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态度和性格。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⑦与臣而将四矣。

    ⑧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预设 ①表现了秦王的盛气凌人、狡诈。②表现了秦王的无理、蛮横。③表现了秦王的咄咄逼人。④表现了唐雎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⑤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⑥表现了唐雎的毫不示弱、据理反击。⑦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⑧表现了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2)秦王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他们各自想表达什么意思?

    预设“天子之怒”是秦王恐吓唐雎的话,意思是如果唐雎惹怒自己,他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秦王若要强占安陵,唐雎现在就要刺杀他,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揣摩语言背后体现的人物心理及性格。

    2.深度解读,概括人物形象。

    (1)秦王是真心想“易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而是意在吞并。从“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从秦王被安陵君拒绝后不悦,被唐雎拒绝后发怒,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意图。

    (2)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预设 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串联起秦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要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士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安陵国君臣坚贞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映,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3)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预设 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得无厌、外强中干。

    唐雎: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正气凛然。

    【设计意图】

    先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分析人物心理,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人物的主要特点,锻炼概括能力。

    四、品味外交语言,分析艺术手法

    1.品味外交语言。

    (1)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生自由表达看法)

    预设 【示例】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既保持了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的谦恭和礼貌,又委婉地回应了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坚定态度。

    (2)唐雎不辱使命,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唐雎外交手段的技巧“巧”在哪里?

    预设 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然后又说出不肯易地的原因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明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节”。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秦王见目的达不到,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而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轻易屈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