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说课稿3篇
-
- 页数:15页
- 字数:约 12197 字
- 大小:71.5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wuwei-ppter
《师说》说课稿3篇
《师说》说课稿一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三的第11课《师说》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重点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学情
虽然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三、说教法、学法
(一)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分析法
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3.质疑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向学生质疑。特别是课文字词的疏通翻译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在304班采用的是三步走的方式,课前预习,圈画字词障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课上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二)教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导语设计: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2、整体把握
(1)首先我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课文。
(2)通过ppt展示,对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
(3)我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4)引导全体同学大声齐读。
(5)引导大家一起理清全文思路
3、着重分析第一、二段
(1)找一名学生示范朗读,并讲解对本段的字词积累,疏通文意。
(2)由学生补充积累到的字词,并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4)学生试背诵第一、二段中的名句。
4、课内巩固练习
通过ppt展示习题,主要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解释,重点句式的翻译技巧的训练。
5、布置作业
三四段的疏通理解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写作缘由
《师说》说课稿二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他,力举复兴“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来浮靡文风的影响,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齐读第1、2自然段:(力求背诵)
三、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课件)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课件图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忽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呢?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本篇是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结合题目)
明确:本篇属于立论文章。
1.思考讨论:既然本篇属于立论文章,那么,它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议论,还是围绕一个论题来展开议论呢?
明确:就立论文章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论证型立论文(2)阐述型立论文
(1)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
(2)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
3.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篇有三个阐述点
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②“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
第二个阐述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③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责,士大夫尤甚。(见表格)
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
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写作目的),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蟠这个从师学习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刘劲松
《师说》板书设计:
附表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师说》说课稿三
我说课的题目是《师说》,本课出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用一课时完成。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与处理、学情分析与对策、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导学案设计”八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锦瑟》说课稿
- 页数:4页
- |大小:36.50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说课稿3篇
- 页数:10页
- |大小:49.50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祝福》说课稿3篇
- 页数:17页
- |大小:64.50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说课稿3篇
- 页数:14页
- |大小:59.50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2篇
- 页数:14页
- |大小:60.00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说课稿2篇
- 页数:13页
- |大小:215.00K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3篇
- 页数:13页
- |大小:59.00KB
热门说课稿
雾在哪里说课稿
- 页数:3页
- |大小:46.00KB
- 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课后说课稿 雪花和雨滴
- 页数:3页
- |大小:37.00KB
- 说课稿
中班健康《袋鼠跳》说课稿
- 页数:2页
- |大小:34.88KB
- 说课稿
《陀螺》说课稿
- 页数:4页
- |大小:39.00KB
- 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说课稿
- 页数:4页
- |大小:24.27KB
- 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0的除法》说课稿
- 页数:6页
- |大小:34.92KB
- 说课稿
今日更新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 页数:42页
- |大小:7M
××县招商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页数:12页
- |大小:142.54KB
“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总结
- 页数:5页
- |大小:39.83KB
“改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 页数:6页
- |大小:139.05KB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情况总结报告
- 页数:7页
- |大小:26.12KB
2024年度工作计划汇编(18篇)
- 页数:72页
- |大小:196.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