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2篇

  • 页数:7页
  • 字数:约 5325 字
  • 大小:46.0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白家安毓设计
  •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2篇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园田居(其一)》,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解说。


    一、说教材

    (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步骤二】讲评尝试练习,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步骤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条分缕析地理解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字你可以看出文章分哪四部分呢?即文章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步:揣摩艺术手法,感悟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学生能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归向何处”一层,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第三步:总结全文特点,探究讨论归隐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这些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看出,老师一边展示板书一边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突出陶渊明直率朴素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步骤五】布置巩固练习

    1、阅读迁移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共五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作者陶渊明42岁。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归园田居(其一)》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为重点班,但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尤其对古诗文不感兴趣,更别谈深入挖掘教材了,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望而却步”的态度。本课将力求渗透学法,激发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思想素养。

    能力目标:掌握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德育目标:领会诗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作者的身世经历,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陶诗的思想价值。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这一活动过程,感悟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活动起来,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习惯,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我在导入环节简介作者的生平经历,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九江)人。曾祖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离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我利用多媒体投影幻灯片,采用直接导入法,让学生聆听感受。

    我在文本研读部分设置了读一读、品一品两个教学环节,读一读环节主要采取学生自由读和师生齐读的形式,并在读的过程中要求把你对诗歌的字词句章里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训练学生质疑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接下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诗歌意象的理解,在品一品这一环节里我设置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就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提问: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让学生结合诗词内容回答,在此环节注重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思考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答案要点:从何而归?(官场);为何而归?(守拙);归向何处?(园田);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另一个是就诗歌的意象方面提问:将诗中某些字词改换后与原诗比较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

    用多媒体展示:

    进入官场中,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一去三十年。

    飞鸟想旧林,羁鸟恋旧林,

    游鱼想故渊。池鱼思故渊。

    榆柳栽后檐,榆柳荫后檐,

    桃李植堂前。桃李罗堂前。

    狗卧深巷中,狗吠深巷中,

    鸡栖桑树颠。鸡鸣桑树颠。

    久在官场里,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复得返自然。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讨论比较字词改换后与原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然后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总结出原诗中的画线字词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显得既生动又含蓄,富有意境美,而改后的字词显得直白而又重复。

    通过文本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思想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在拓展练习部分我设置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的问题,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互动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地加以点拨: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合作,令人敬佩;歌唱田园风光,令人赞叹;归隐田园有独善其身,消极避世因素,这一点自然不应当苛求古人。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