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

  • 页数:11页
  • 字数:约 5766 字
  • 大小:1M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许伟工作室
  • 鱼我所欲也教案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3.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语言特色。

    2课时

    第1课时


    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新课,引发情感共鸣

    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以时事作为切入点,能让学生联系自身,引发思考;提出疑问,使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

    (1)需要注意的字音。

    故不为苟得也(wi)(ɡǒu) 死亦我所恶(w) 一箪食(dān)

    一豆羹(ɡēnɡ) 蹴尔(c) 不屑(xi)

    今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

    (2)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2.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1)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例句:一豆羹

    今义:豆科植物

    古义:代词,这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益处,好处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今义:加上、增加

    古义:能够用来 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

    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3)一词多义。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予)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

    得之则生(连词,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4)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重点虚词。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3.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环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翻译重点句子。

    师: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自主翻译,师明确)

    预设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4)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5)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7)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翻译全文。

    (生自主翻译全文)

    (1)指名生翻译。

    (2)师指导并明确。

    师小结: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代社会,虽然需要我们舍生取义的时候很少,但如果遇到了,我们也能像孟子这样坚定地舍生取义吗?这不禁让我们思考。

    【设计意图】

    在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意、文意。

    四、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

    第2课时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1.生齐背课文。

    2.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

    让学生齐背课文,从而检查背诵情况,并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预热。

    二、把握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1.把握中心论点。

    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预设 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

    2.梳理论证思路。

    阅读教材P49课后习题第一题,将图表补充完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预设

    【设计意图】

    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再联系课后习题,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预设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

    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

    师补充: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四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认为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2.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预设 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呼应。

    3.“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 “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作用是什么?

    预设 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

    【设计意图】

    通过对文章的仔细品读,分析文中具体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四、赏析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预设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

    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预设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预设 ①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③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归纳出其语言特点,进而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拓展延伸

    师: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课件上的名句,说说你的看法。

    (生各抒己见)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预设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正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

    结束语: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