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陈涉世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陈涉世家教案

  • 页数:15页
  • 字数:约 9827 字
  • 大小:345.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zero设计
  • 陈涉世家教案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把握陈胜、吴广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

    3.分析文章在材料组织、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欣赏作者的写作艺术。

    2课时

    第1课时


    1.初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梳理故事情节。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人们对《史记》的评价导入,使学生对探究本课产生兴趣。

    有一部史学著作被评价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史学书”“影响中国历史的经典书籍之一”“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独特风采的杰作”“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书之一”。它,是梁启超、章太炎、钱穆等开列的最低限度必读书。它,就是文史上光耀千秋的《史记》。我们常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记》为我们记载了前三千年。

    “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读一读其中的名篇《陈涉世家》。

    二、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设计意图】

    了解《史记》和司马迁的基本文学常识,激发学生对这部著作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1.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

    2.师明确。

    (1)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任郎中,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于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设计意图】

    在反复朗读中,提升文言语感。

    1.听读。

    生听课文朗读音频,并根据课件提示,扫清字音障碍。

    罾(zēng) 笞(chī) 蕲(q) 铚(zh) 酂(cu)

    柘(zh) 谯(qio) 乘(shng) 阳夏(jiǎ) 辍耕(chu)

    嗟乎(jiē) 鸿鹄(h) 闾左(lǘ) 適戍(zh) 当行(hng)

    数谏(shu) 将兵(jing) 卜者(bǔ) 烹食(pēng) 间令(jin)

    篝火(gōu) 忿恚(hu) 社稷(j) 苟富贵(gǒu)

    陈胜王(wng) 度已失期(du) 宁有种乎(nng)

    2.自由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注意下面几个句子的节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3.齐读。

    生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让学生理解字词,提升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理解词语。

    (1)生默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

    (2)师出示应重点注意的词语。

    ①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处罚、流放)

    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同“倡”,倡导、发起)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同“披”,穿)

    ②词类活用。

    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的统治)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固以怪之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夜篝火(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子罩)

    狐鸣呼曰(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似的)

    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手指目视,意思是大家都对陈涉有所注意)

    忿恚尉,令辱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尉果笞广(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铠甲和武器)

    ③古今异义。

    古义:表分数的约数,十分之六七 例句: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古义:到处 例句:卒中往往语

    今义:经常

    古义:如果 例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今义:(心意)真实;的确,实在

    古义:逃跑 例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今义:死亡

    古义:同样 例句:等死,死国可乎

    今义:等待,等到。

    古义:私下 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今义:多指空隙,嫌隙,隔阂

    古义:有人 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义:或者,也许

    ④一词多义。

    会天大雨(动词,适逢、恰巧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名词,集会)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动词,写)

    得鱼腹中书(名词,字条,这里指写了字的丝帛)

    上使外将兵(动词,率领、带领)

    项燕为楚将(名词,将领)

    广故数言欲亡(读shu,副词,屡次)

    卒数万人(数词,几)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动词,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军队驻扎)

    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和“为”组成动词“以为”,认为)

    固以怪之矣(副词,同“已”,已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把)

    以激怒其众(连词,来)

    祭以尉首(介词,用)

    广故数言欲亡(动词,想、想要)

    从民欲也(名词,愿望)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读wng,动词,称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国王、大王)

    皆次当行(读hnɡ,动词,队伍、行列)

    乃行卜(读xng,动词,做)

    行收兵(读xng,动词,行军)

    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原因)

    广故数言欲亡(动词,故意)

    吴广以为然(形容词,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连词,然而、不过)

    道不通(名词,道路)

    伐无道(名词,仁道、道义)

    等死,死国可乎(形容词,同样)

    公等遇雨(助词,表复数,表示人的多数或列举未尽)

    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

    2.理解句意。

    (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句意。

    (2)师出示应重点注意的句子。

    ①特殊句式。

    省略句:

    吴广以为然(“以”后省略宾语“之”,指代陈胜的计谋)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

    吾闻二世少子也(“……也”,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乃”表判断)

    倒装句:

    祭以尉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尉首祭”)

    ②重点句子翻译。

    a.苟富贵,无相忘。

    译文:如果有朝一日富贵了,可不要忘记咱穷哥们儿。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c.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译文: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文: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e.天下苦秦久矣。

    译文: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

    f.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g.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译文:(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h.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i.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j.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译文: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

    3.疏通文意。

    生在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自主翻译全文。

    4.熟读课文。

    生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五、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

    此环节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简要复述《陈涉世家》的内容大意。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

    第2课时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文章在材料组织、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一、检查作业,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复述课文的任务,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

    师指名学生复述文章主要情节。

    预设 【示例】秦二世元年秋,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根据秦朝法律,误期要斩首。情急之下,陈胜、吴广杀死押解戍卒的将尉,领导戍卒,发动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他们率领军队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二、自主探究,理解内容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生品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预设 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

    预设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诈称公子扶苏,以宗法观念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诈称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这两个策略,反映了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3.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做了怎样的舆论准备?有怎样的作用和效果?

    预设 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称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效果: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三、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陈胜形象。

    (1)生画出文中描写陈胜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分析陈胜的人物形象特点。

    预设 ①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动作、神态、语言)——不甘贫贱。

    ②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言)——少有大志,目光长远。

    ③“天下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语言)——洞察时局,顺应民心,有政治远见,深思熟虑。

    ④念鬼,……“大楚兴,陈胜王。”(语言、动作)——有计谋,懂得树立威信和从舆论上获得支持的重要性。

    ⑤“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言)——有宣传才能,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鼓动戍卒突破畏惧心理参与起义。敢于反抗压迫,有志气、有抱负。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补充内容让陈胜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加深学生对陈胜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2)学生自读《史记》中《陈涉世家》的另一文段,理解陈胜形象的多面性。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陈胜称王一共六个月的时间,当他称王之后,就把陈县设为了国都。一个从前与他一起被雇佣给别人耕地的农民听说他做了王,来到陈县,敲皇宫的大门说:“我想要见陈胜。”守卫皇宫的士兵想要把这个人绑起来。这个农民辩解了好多次,才被放开,但还是不肯为他通报。陈王出门时,这个农民拦在道路上呼喊陈胜的名字,陈王听到后,就召见了他,并且与他同乘一辆车回了宫中。那个农民进入皇宫,看到宫殿房屋和帷幕帐帘,感叹道:“真的好多啊,陈胜你为王之后真是富丽堂皇啊!”楚地的人们把“多”叫做“夥”,所以天下流传起夥涉为王的话,就是从陈胜开始的。这个农民在皇宫出入越来越随便,常常向人们讲述陈胜的一些旧事。有人就对陈胜说:“您的客人太愚昧无知了,总是胡说八道,有损您的威严。”为此陈胜就把那个农民给斩杀了。陈胜许多老朋友都主动离开了他,从此之后再没有亲近陈胜的人了。

    看了这段记述,大家对陈胜的性格又多了哪些了解?

    预设 心胸狭窄、冲动。(言之有理即可)

    2.吴广形象。

    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吴广的形象。

    预设 文章中对吴广着墨不多,但亦能看出吴广的果断和勇敢。处于“失期当斩”的困境中时,他与陈胜共谋大计,说明他也是有大志之人,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对于陈胜的分析和谋划,吴广是坚定的支持者,也是卓越的执行者。他非常聪慧,“行卜”而喜“威众”之意,置书鱼腹、狐鸣而呼,用实际行动为陈胜做好一切舆论准备。文中也有对吴广的直接评述,“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显示出他一贯的宽厚和威望。他又是机敏而富于谋略的,在将尉面前“故数言欲亡”,故意诱导将尉处罚他,激起众人的愤怒,收揽军心,而后果断地“夺而杀尉”。没有他坚定的支持和辅佐,陈胜难以独自起事,历史可能是另一番面貌。

    四、品析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布局谋篇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这篇文章叙事可谓详略分明,略写陈胜少时情况而详述起义的发动过程和发展情况,你认为司马迁这样裁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明确)

    预设 这样的裁剪是为了突出中心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往事,选材突出陈胜少有大志,为下文写起义做好铺垫。继而围绕着大泽乡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其取得的胜利,同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表现成功塑造了陈胜、吴广这两位起义英雄智勇双全的形象。

    2.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 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简练的语言,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例如,第1段,作者只用“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等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就表现了陈胜摆脱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欲求,以及不甘于贫困的反抗精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用借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鲜明地表现了陈胜的雄心壮志。第2段对话中,“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连用四个“死”字,但并不使人感到啰唆,反而鲜明地表现了他们的斗争决心。第3段,陈胜、吴广并杀将尉一段描写,非常精练,作者运用一连串语气急促的短句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显示出陈胜、吴广的机敏勇敢。后面的“攻”“收”“下”“徇”“皆下之”等叙述,语言简练、生动,显示了农民起义的浩大声势和强大威力。

    结束语: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就失败了,但作者却给予陈胜很高的评价,将他归入《史记》中记录王侯事迹的“世家”中,这说明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是看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也从侧面肯定了陈胜在反秦斗争中的“首事之功”。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练。

    本文为文言文,且篇幅较长,难读难理解的字词比较多,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先引导学生读顺文章、理解文章意思,再重点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由浅入深,重点突出。第1课时,先通过范读、自由朗读,让学生读顺文章,接着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句,疏通文意;第2课时,先理清文章内容,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理解作者对陈胜的评价。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