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说课稿2篇

  • 页数:8页
  • 字数:约 5062 字
  • 大小:182.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光影设计
  • 力的分解说课稿2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⑴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⑵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

    [步骤]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滑轮的高度

    悬挂钩码的重力

    台秤的读数

    竖直向上拉的效果力

    结论

    1

    ──

    ──

    ──

    2

    h1

    3

    h2

    4

    h3

    5

    h4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结论: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①呼应新课引入(视频播放)

    设问:为什么人从绳子中间拉车时更容易把车拉动呢?

    为什么将绳子逐渐拉开时,绳子会断呢?

    ②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⑺小结与作业

    小结: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布置作业:70页的第2、第3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⑻板书设计: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③分力可以比合力大。

    设计意图:把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

    力的分解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在前4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同时进一步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境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的意识与勇气。

    (2)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和困难,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和现代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采用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及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法指导:①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②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③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采取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观,设计如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即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针对疑难、点拨指导,迁移拓展、开放探究,归纳总结、开放练习。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如图1,小黑板上事先固定好两根不同颜色的橡皮筋,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上两根细线。

    【演示1】用一竖直向下的力F把结点拉到O的位置,同时请同学们观察此力F产生的效果。

    一个力同时拉伸了两根橡皮绳,那么能不能改用两个力同时作用于结点而产生同样的效果呢,用沿OB方向的拉力F1专门拉伸OB,沿AO方向的拉力F2专门拉伸OA,若F1、F2同时作用于结点,效果可能与原先相同。

    【演示2】请同学上台演示,F1、F2分别为某适当值时,结点已被拉到O的位置。如图2.

    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F1、F2就叫做拉力F的分力,已知F求F1、F2的问题就是本节学习的内容。

    (二) 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和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的五阶段教学理论,设计此教学环节。

    教师出示下面四个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学习。[指导自学时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 ]

    什么是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合成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力的分解遵守什么定则?

    2.一个竖直向上的大小为4N的力,请按图示的方向进行分解,并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用作图法或计算)?

    根据作图结果,请你回答:

    (1) 合力是否一定比分力大?

    (2) 如果不加条件,同一个力的分解是唯一确定的吗?

    3.如图5所示,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什么效果?如何分解斜向上的拉力?请在图6中根据力产生的效果把拉力分解并求出两个分力。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