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2篇

  • 页数:17页
  • 字数:约 9338 字
  • 大小:380.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白家安毓设计
  • 力的分解教案2篇

    一、教材内容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查通过,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①》,第三章第5节内容“力的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验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四、教学手段、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歌曲。

    师: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只有同心协力,集大家的力量,才有更好的发展。

    这里的集大家的力量,与物理学的合力是不是一样的?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物理上的合力是怎样求解的?

    学生回答:有区别,集大家的力量是代数相加,力的合成是按平行四边行定则来求解的。

    师:合力与分力效果相同,但不是同时并存。

    一个力是否可以产生几个效果呢?

    (二)力的分解

    展示一张拉旅行箱的图片,如图1所示。

    师:人的拉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引出分力的概念。

    学生讨论回答:1.使旅行箱水平前进的效果;2.向上提旅行箱的效果。

    师: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分力产生。

    1.分力: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互相代替,并非同时并存。

    2.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法则

    师:分力F1、F2的合力是什么?用什么法则?

    学生回答:是F,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可见,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F2。如图2所示。

    师:将一个力分解,如果没有条件限制,情形如何?

    通过作图,对于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3所示,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

    那么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将一个力进行分解呢?

    4.力的分解方法

    例1如图4所示,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竖直下落。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应当怎样将重力分解?两个分力的大小与斜面的倾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析:重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动(2)使物体压紧斜面

    播放一段实验视频,进一步说明重力产生的两个效果。

    解析

    当斜面的倾角θ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

    车辆上桥时,分力F1阻碍车辆前进,车辆下桥时分力F1使车辆运动加快。为了行车方便与安全,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来减小桥面的坡度。如图5所示。

    例2在竖直墙上固定一个轻支架,横杆AC垂直于墙壁,绳BC跟墙的夹角为θ,在支架的C点挂有一个重为G的物体,如图6所示。则杆AC.绳BC的所受力的大小?

    师:C点受到绳子向下的拉力F,大小等于G,对绳BC和杆AC产生什么的效果?

    学生分析:对绳BC产生拉的效果;对杆AC产生压的效果。

    播放一段实验视频。

    师:将F沿这两个方向分解成两个分力。如图6所示。

    解析:杆AC.BC的所受力的大小分别为

    方法总结:

    可见,在实际的问题中力的分解是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的。

    (三)矢量相加的法则

    师:一个人从A走到B,发生的位移是x1,又从B走到C,发生的位移是x2,在整个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x。如图7所示。

    如果平行地移动位移矢量x2,使它的始端B与A重合,那么两次将构成一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

    师:位移矢量相加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8所示。

    从另一角度看,位移是x1和x2与合位移x又构成一个三角形,因此矢量相加也遵从三角形则。

    三角形定则:将两个矢量首尾相接,再将第一个矢量的尾与第二个矢量的头相连接,即合矢量。

    师:因此我们得到矢量与标量的定义。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

    师:除了力、位移矢量外还学过什么矢量?

    学生回答:速度

    师:关于速度的变化,大家曾经求过一条直线上的,如图9所示,

    学生回答:Δv=v2-v1①

    师:若不一条直线上,如图10所示,一个物体的速度v1在一小段时间内发生了变化,变成了v2,你能根据v1、v2,按照三角形定则求出速度的变化量Δv吗?

    学生猜测:

    师:当变化前后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由①式可得v2=v1+Δv,只不过此时,“+”号应理解为矢量加,同样①式中的“-”号应理解为矢量减,故速度的变化Δv应将v1的箭头和v2的箭头连起来,并且指向v2,如图11所示。

    (四)问题与练习

    1.已知力F的大小和方向,在以下三种条件下,通过作图求两个分力F1和F2。

    (1)图甲,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即图中α和β,求两力的大小。

    (2)图乙,已知分力F1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和方向。

    (3)图丙,已知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求F1的大小和F2的方向。

    学生完成第(1)(2)两问。再课件演示,如图13甲、乙所示。

    第(3)问师生一起探究,再课件演示。可分以下四种情形加以分析。

    首先过F的箭头作F1的平行线,

    ①当时,圆与F1的方向线相离,与F1的方向线没有交点,如图14所示,不能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故此情形时,无解。

    ②当时,圆与F1的方向线相切,如图15所示,构成一个矩形,故此情形时,解的情况是唯一解。

    ③当时,圆与F1的方向线相交于两点,可作出两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得到F1和F2的二个解,如图16所示。

    故此情形时,解的情况是两解。

    ④当时,圆与F1的方向线只相交一点,如图17所示,故此情形时,解的情况是唯一解。

    可见,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解的情况是复杂的,有无解、唯一解和两解。

    2.说一说,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合力可以大于任意一个分力;也可以小于任意一个分力;也可以等于任意一个分力。

    课件演示。

    (五)学以致用

    展示一辆拖拉机陷入泥坑,只有一根绳子,怎样把它拖出来呢?

    学生猜测探究。

    课件演示。

    (六)课外探究

    1.请探究一下拉链的工作原理。

    2.分析与探究刀、斧、凿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与设计跟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相一致。通过本节课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学生探究猜测和视频播放相结合的方法,使具体的问题中某力的分解是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的教学难点很容易化解;在“问题练习1中第(3)”和“学习致用”的方法分析,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要求较高,要加适当的引导,否则学习不容易接受。不足的是关于人拉旅行箱的力实际上是不一定沿拉杆方向的,而在此处却画了沿拉杆方向,因为没有一个更合适的方向好画。

    力的分解教案二

    课题

    3.5力的分解

    课型

    新授课(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物理思维.

    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训练学生明辨是非、格物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交流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物理学的和谐美和统一美.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教学难点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台秤、钩码、砝码、细绳、薄板钢条.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

    用一根细线提起一个重物和用两根细线同时提起这个重物,在实验演示之前先展示问题.

    师:是一根细线容易断还是两根细线容易断?

    生:(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是一根细线容易断.

    实际演示,当两根细线之间的夹角较大时,两根细线中的一根先断

    通过实际实验,和学生的认识形成较大的反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师:我们学习完这一节课“力的分解”之后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什么叫力的合成?

    2.如何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

    3.求下列两个力的合力:

    (1)F130NF2=40N,且方向互相垂直.

    (2)F150NF250N,且互成120‘角.

    [学生活动]解答思考题.

    [教师抽取部分学生用作图法和解析法的求解过程,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过渡引言]

    在力的合成中,我们知道: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某个力相同时,这几个力就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么反过来,也可用那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这就是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一、力的分解

    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力的合成,现在我们学习力的分解,大家根据力的合成的定义方法来定义一下什么是力的分解.

    生: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和方法叫做力的分解.

    师:求合力的方法是什么?

    生:(一起回答)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那么求分力的方法是什么?大家大胆地猜想一下.

    学生探究讨论力的分解的方法

    生:(小声、不敢肯定,有些犹豫)可能也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你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生:从逻辑角度讲,这两个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也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微笑鼓励)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像这种方法,我们并没有通过实验来验证结论,而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探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理论探究.根据这个结论,要分解一个力,我们应该把这个力当成什么?

    生:我们要把这个力当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师:当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合力时,那么分力应该怎样表示?

    生:分力应该是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

    师:如果对角线确定了以后,根据几何学的知识,它的两条邻边是不是就唯一确定了呢?

    生:不是,当对角线确定了以后,它相邻的边有很多组.

    师: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出一条对角线,然后作这条对角线相邻的两条边,看能够做多少条.

    学生练习,体验不加以限制的话,一个力的分力有无数组解

    生:有无数组解.

    师:这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

    生:可以放在具体受力环境中进行解决.

    [演示实验]参考实验,可以进行实物投影(351)

    师:一个水平放置的薄木片,在它的上面放置一个小物体,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可以看到薄木片被压弯,

    师:这一个效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是由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引起的,它产生了一个使物体向下压的效果.

    师:我们能不能把木片竖直放置而使物体静止呢?如果不能,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它静止?

    生:当然不能,应该用一个绳子拉住物体才能使它静止.

    师:为了使力的作用效果更容易被观察到,我们用一根橡皮筋代替绳子,当木片竖直放置时(352),橡皮筋发生了形变,也就是受到了弹力;木片是不是发生了形变?

    继续演示实验

    师:仔细观察木片竖直放置时,木片的受力形变情况和橡皮筋的受力形变情况

    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木片不发生弯曲,说明木片没有受到物体力的作用;橡皮筋被拉长了,说明橡皮筋对物体有力的作用.

    师:使橡皮筋发生形变的力是什么力?

    生:原因还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使橡皮筋发生了形变.

    师:如果既不竖直放置木片,也不水平放置木片,而是让木片与地面成一角度(353),我们再来看一下橡皮筋和木片的形变情况.

    生:木片和橡皮筋同时发生了形变,说明两个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多媒体投影例题: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口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竖直下落.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应该怎样将重力分解?两个分力的大小与斜面的倾角有什么关系?

    师:大家可以讨论探究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探究,自己独立完成解答过程生:根据刚才的分析,根据重力产生的效果,重力应该分解为这样两个力: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分力Fl、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2

    师:由几何关系可知,这两个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F1GsinӨF2GcosӨ

    师:由刚才那位同学推导出的公式知,这两个分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重力和斜面倾角Ө有关,有什么关系?

    生:斜面倾角"增大时,Fl变大、F2都减小.

    师: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

    (实验验证)通过抬高木片的一端使木片与地面间的夹角逐渐增大,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量来看F2的变化,通过观察木片的形变程度的观察来看F2的变化.(注意:如果物体是一个木块的话应该让木块和木片之间的摩擦很小,也可以用小车代替木块来做实验,因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动画模拟刚才实验的过程.以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

    投影展示桥梁的引桥,引发问题

    师:我们知道,桥梁建设得越长,消耗的生产资料越多,为什么桥梁的引桥还要建设那么长呢?

    生:增大引桥的长度的目的是减小桥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从而使汽车的重力沿桥面方向的分力减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为了加深对力的分解的认识,我们看以下的练习题.

    [课堂训练]

    1.如果斜拉桥塔柱两侧的钢索不能呈对称分布,如图354所示,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塔柱所受的合力竖直向下呢?

    解析:因为钢索的斜向拉力会对塔柱产生两个效果:一方面竖直向下压塔柱,另一方向沿水平方向拉塔柱,故可以把两个斜向的拉力各分解为一个竖直向下的分力和一个水平方向的分力.要使一对钢索对塔柱拉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如图3-5-5所示,只要它们的水平分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了,即F1x=F2x,F1xFlsinaF2xF2sinβ

    所以有FlsinaF2sinβ,即Fl/F2sina/sinβ

    结论:两侧拉力大小应跟它们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弦成反比.

    2.在倾角o30’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3-5-6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答案;NN

    解析:球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这个重力总欲使球向下运动,但是由于挡板和斜面的支持,球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球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如图所示,根据作用效果分解为两个分力:(1)使球垂直压紧斜面的力F2(2)使球垂直压紧挡板的力F1.由几何知识可得几与几的大小.如图357所示,三个力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由几何关系得,球对挡板的压力F1GtanaN,其方向与挡板垂直.球对斜面的压力F2=G/cosa=N,其方向与斜面垂直.

    (注意:以上两个例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第一个难度大些,可供学生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使用,第二个和我们的例题类似,可以在例题之后直接进行,如果再进一步地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使挡板缓慢地逆时针旋转,让学生求解在这种情况下重力两个分力的变化情况,锻炼学生分析动态变化的问题的能力)

    二、矢量相加法则

    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矢量,力的合成与分解不能简单地进行力的代数加减,而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或者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前面我们学过的矢量还有位移,位移的相加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吗?我们来看教材69页“矢量相加法则”这部分内容,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仅仅适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样也

    适用于其他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迁移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

    师:位移的矢量合成是否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生:位移的合成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什么叫三角形定则?

    生: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师:什么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量还是矢量?

    生: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且在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除了位移和力之外,我们所学过的速度、加速度等都是矢量.

    师:什么是标量,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些物理量是标量?

    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减的物理量叫做标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质量、体积、距离、密度、时间等物理量都是标量.

    (课堂训练)

    举重运动中保持杠铃的平衡十分重要.如图358所示,若运动员举起l800N的杠铃后双臂保持106角,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运动员两手受力各为多大?(sin530.8cos530.6)

    答案:1500N

    [小结]

    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这节课多处增加了学生参与,并通过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用物理语言解释现象的能力.对于正交分解的掌握,老师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补充,因为正交分解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是最常见的一种处理力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节习题课,增加生对力的分解知识的理解.

    [课堂讨论]

    [投影]讨论思考题:

    1.已知两个分力只能求出一个合力.为什么把一个力分解可以得到无数对大小、方向均不同的分力?

    2.把一个一定的力分解为两个等大的力,那么,随着两分力间夹角的变化,两分力的大小如何变化?

    3.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分解为沿斜面的分力几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几,有同学认为F: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为什么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都遵守相同的定则?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互相交流.

    学生活动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