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教案2篇

  • 页数:7页
  • 字数:约 6677 字
  • 大小:47.11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藍霈悦ppter
  • 宇宙航行教案2篇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属于航天部分的重要知识,介绍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要求学生知道是万有引力理论使人类实现“飞天”梦想,这一节课不但要求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第一宇宙速度,定量的解决卫星运动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学生通过了解航天发展史从而充分的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人类飞天梦想的实践过程和牛顿的设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研究了解宇宙航行的理论知识。接下来从神州6号的相关资料入手,引导学生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并通过结合我国发射的多颗卫星有关数据计算相关数据,通过对宇宙航行的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而加深对知识深入理解。最后,以ppt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世界和我国的的航天发展史,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总结制作,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同学们的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还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总结资料的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

    2、会解决涉及人造地球卫星运动的较简单的问题;

    3、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能力目标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对第一宇宙速度的确切理解.

    教学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对第一宇宙速度的确切理解.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引入

    (展示视频片断,教师讲述)

    人类一直梦想能够在天空中遨游,古代就有人尝试用各种方法飞向天空,但均以失败告终,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类终于实现了梦想。那么,现代人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否找到答案呢?

    新课教学

    (一)宇宙速度

    1.人造卫星

    (1).牛顿对人造地球卫星原理的描绘

    在高山上物体作平抛运动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点高山脚越远,当抛出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不会落到地面上,成为绕地球旋转的人造地球卫星.

    (展示人造卫星发射原理动画视频)

    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力学原因是什么?

    (2).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力学原因

    地球给人造地球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它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3).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不可能处于受力平衡状态,其加速度等于卫星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

    2.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

    ①推导:

    设地球和卫星的质量分别为 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 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由于卫星做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 km/s

    ②意义:它是人造卫星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备的速度.

    ③如果卫星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将落到地面而不能绕地球运转;等于这个速度卫星刚好能在地球表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s(第二宇宙速度),卫星将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地心就成为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①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②如果人造天体的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则它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太阳将是椭圆,太阳就成为该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①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②如果人造天体具有这样的速度并沿着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方向发射时,就可以摆脱地球和太阳引力的束缚而邀游太空了.

    思考1:卫星的环绕速度 和卫星与地心的距离 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答:卫星与地心的距离r越大,则v越小

    思考2:为什么高轨道发射卫星比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

    解答:高轨道发射卫星比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原因是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做更多的功.

    思考3: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同一个概念吗?

    解答: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思考4: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有什么区别?

    解答:所谓发射速度是指被发射物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时的初速度,并且一旦发射后就再无能量补充,被发射物仅依靠自己的初动能克服地球引力上升一定的高度,进入运动轨道.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若发射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只能“贴着”地面近地运行.如果要使人造卫星在距地面较高的轨道上运行,就必须使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所谓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根据 可知,人造卫星距地面越高(即轨道半径r越大),运行速度越小.实际上,由于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都大于地球半径,所以卫星的实际运行速度一定小于发射速度.

    思考5: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答: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二)、梦想成真

    教师简介: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我国在1970年4月20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现在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依靠自己力量研制成火箭发射卫星、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第四个用一枚火箭发射多颗卫星的国家.

    卫星主要有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勘测卫星、科学研究卫星、预警卫星和测地卫星等种类.

    人类与宇宙航行(课堂展示)

    1 世界航天发展史

    2 我国航天发展史

    3 伟大的宇航员

    4 黑洞之谜

    5 航天器介绍

    例1:利用所学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另一表达式:

    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大约等于万有引力,即

    得:

    又因为: 所以:

    例2: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km/s,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6倍,半径是地球的1.5倍,则此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

    A、16 km/s B、32 km/s C4km/s D、2km/s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并总结

    学生板演,教师纠偏

    教师讲述

    教师讲述

    教师讲述

    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展示ppt或海报(在这一节课前提前对学生分组,每一组围绕本组的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制作汇报ppt,制作海报进行展示。)

    教师Ppt展示例题,学生板演过程,教师纠正规范

    教师Ppt展示例题,学生板演过程,教师纠正规范

    引导学生思考,基法学生兴趣。

    让学生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

    突破难点,使学生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通过思考学习,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能解决天体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突破难点,使学生加深对第一宇宙速度的确切理解

    小结:

    1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三种宇宙速度 , , .

    学生小结,教师板书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 宇宙航行

    小结:

    1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三种宇宙速度 , , .

    宇宙航行教案二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系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

    (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4)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

    (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 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人造卫星运转的环行速度与卫星发射速度的区别;

    (3)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大多是90年出生,17岁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比较起成年人来还不及,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人造卫星的发射、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1)人造卫星发射,(2)人造卫星在圆形轨道上的运行。

    2.演示月亮绕地球转动。

    提出问题:抛出的石头会落地,为什么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卫星、月亮没有落下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二)人造地球卫星

    1.抛物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落地点的变化,落地点为什么会变化?

    2.牛顿的思考与设想:

    △抛出的速度v越大时,落地点越远,速度不断增大,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牛顿根据自己的设想草拟了一幅极富创意的人造卫星原理图。

    △牛顿的设想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物体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但他的思想启发了后人,在太空探索中立了头功。

    △动画展示牛顿的设想过程。

    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的概念。

    (三)宇宙速度


    1、问题的提出:人造卫星为什么不掉下来,人造卫星的线速度有多大。进行提示想想杂技水流星,水到了最高点为什么不掉来,一起探索原因,直到得出结论。围绕线速度问题,让学生猜测高轨道还是低轨道的人造卫星线速度更大。

    利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力求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己探究、自行分析的能力,得出结论: 由此解出

    学生证实了刚才的猜测,在这一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研究ω 、T 和半径r的关系,每位同学都能找到:

    ,随着半径增大,ω减小

    ,随着半径增大,T变大

    接下去的任务就是如何导出第一宇宙速度,在点评公式时,提示学生,半径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情况,运行的最小半径为多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理想情况下,运行的半径最小就是靠近地面的人造卫星,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也就是最大的线速度,学生得出:

    可以近似认为r=R,将此代入(地球质量为M=5.891024Kg,半径为R=6.37106m,G=6.6710-11Nm2/Kg2)

    m/s=7.9Km/s

    v1=7.9km/s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所以这些结论都是由学生在学习小组中探究得到,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更主要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使学生乐学,好学。

    学生思考:

    (1)将卫星送入低轨道和送入高轨道哪一个更容易?为什么?

    (2)所需要的发射速度,哪一个更大?为什么?

    (3)发射速度和卫星绕地旋转的速度是不是同一速度?发射速度大说明什么?卫星运转速度大又说明什么?

    从能的角度,圆周运动的公式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不同。

    学生思考:

    我们刚研究过,当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时,卫星绕地球旋转时的速度越小,卫星发射时越难,送入轨道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多,发射的速度必须越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要将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的发射速度必须大于多少?学生分析得出v≥7.9km/s

    引导:发射速度越大,人造卫星就进入更高的轨道,当速度大到某一值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动我们把这个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它的大小为v2=11.2km/s。

    同时分析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16.7km/s,这个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

    动画展示三个宇宙速度

    (四) 让学生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本节课的最后,播放了一段美国登月的视频,让学生发现一些奇妙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月球的背景是什么颜色,宇航员行走的模样等等,预计不久的将来,哪个国家也将登上月球,同学们高呼“中国”,那么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呢,让同学感想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现在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勇于探索、协力合作的科学精神以及严谨求实、谦虚谨慎、勇于质疑科学态度;也要培养学习者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这些策略在本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