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基层法律服务供给,率先挂牌运行四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深入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十百千”培育工程,依托公共法律服务站(室)、社会矛盾调处“一站式”服务中心,将普法融入法律服务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各环节,打通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掌上普法”“语音普法”“指尖普法”步入常态,有效整合地方网络媒体资源,积极发挥网络平台优势,以云课堂、微讲堂、线上谈等形式,持续开展线上普法活动。“海西州普法”公众号影响力稳居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新媒体榜前列,“德令哈普法”视频号、抖音号持续推送民法典系列原创视频110期,阅读量达58.1万余次,“都兰法院”“德令哈警视”等平台开设蒙古、藏、汉三语普法栏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事例,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普法宣传。走进海西州,法治的春风扑面而来,普法的春雨润物无声。一幅幅和谐的优美画卷,一个个平安有序、文明美好的景象,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八五”普法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将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全过程和各环节,不断拓展法治宣传覆盖面。梳理形成覆盖54个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相关法律法规的10项共性普法责任和227项个性普法责任清单,点对点发送普法提示函12份,提示事项39件,发送督办单1次,督办事项13件。“三治融合”开创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作为社会治理基础性工程,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法治宣传活动,依法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修订和完善“四议两公开”、治理积分制、“红黑榜”等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畅通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截至目前,累计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0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49个。优化基层法律服务供给,率先挂牌运行四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深入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十百千”培育工程,依托公共法律服务站(室)、社会矛盾调处“一站式”服务中心,将普法融入法律服务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各环节,打通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
六、在推动普法多样性上出实招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常态化开展“一月一主题”“法律七进”普法宣传活动,做强做优“东东说法”特色普法品牌,每月定期推出法治宣传小视频1期、法治推文8篇,充分利用线下活动与线上新媒体平台,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建立健全镇(街道)、村(社区)重大决策征求法律顾问意见机制,确保177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不少于1个,新建法律之家与群众工作之家融合发展示范点3个,持续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实现行政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00%全覆盖。加强法治阵地建设,推进法治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体规划建设,新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广场、街区)等大型法治文化阵地1个。加强基层单位法治文化形象塑造,到2025年底,实现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依托法治文化阵地体系化、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实践活动。让法治之光照亮生活融入人心
专业化推进公益普法。市县两级司法行政部门均配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专职工作队伍,全市107个基层司法所、56个律师事务所、29个基层法律服务所以及5400余名人民调解员,11223名“法律明白人”都担负着法治宣传任务。组建“八五普法讲师团”“重大工程项目律师服务团”“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市检察院师资人才库”“教育系统普法讲师团”等多个专业法律服务团,推进法律专业人才参与普法实践。全市各县(市、区)、各行业、各单位都成立了本系统的普法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普法志愿活动,全市4000多名普法志愿者长年活跃在基层,成为推动传播法治声音的重要力量。数字化打造普法品牌。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精准普法。积极打造集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客户端、官方网站“四位一体”的政务公开普法新平台,市、县两级司法局全部建成了官网、微博、微信、手机报四大普法平台,全市各单位、部门(行业)共开通普法微博、微信公众服务号、手机APP1000多个。
各地妇联注重加强与司法行政部门合作,联合打造“巾帼法律明白人”队伍,如内蒙古自治区妇联联合区农牧厅、司法厅实施“农村牧区学法用法示范户”与“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加强农村牧区女性法治人才培养;河南省妇联与省司法厅联合发文,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将逐步实现村民小组“巾帼法律明白人”全覆盖等;青岛市妇联联合市司法局联合印发《“巾帼法律明白人”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力量联合、培训融入、典型示范”,增强村、社区妇联干部和工作人员法治素养和维权能力等,充分发挥“巾帼法律明白人”在人民调解、普法宣传、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平安建设注入“她力量”。国家的繁荣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妇联组织将进一步扎实做好普法工作,不断增强妇女儿童和家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主动性,助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全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8个试点地区之一,成都的试点工作目前正处于全面实施阶段。作为试点地区的一分子,新津区勇挑试点重担,在精准普法方面下功夫,第一时间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细化24条措施,新津区普兴街道岳店社区、新津实验高中被确定为成都市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位。在实施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行动中,新津区将法治建设成效纳入区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区政府常务会开展会前学法72场次,全区66家单位接入四川省学法考法平台,共计2766名国家工作人员参与年度学法考法。实施青少年“学法筑基”行动的关键,就是要把法律知识变得有趣,让青少年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为此,新津区选派54名政法干警担任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打造新津中学、新津一小、新津实验高中3个特色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并依托法治教育阵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180余场。
此外,共青团北海市委员会充分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品牌优势,开展生命安全守护、心理健康守护、网络素养提升、法治意识提升、困境群体关爱等“五大行动”,覆盖全市青少年近10万人次;建设青春社区、红领巾校外活动基地等青少年服务阵地近110个,推动各级团组织的工作资源下沉到社区,“校社共育”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五、深化改革攻坚,团的组织基础更加牢固五年来,共青团北海市委员会以深化共青团改革为动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团方针,让团的组织更加坚强有力,团的事业更加充满活力,团的形象更加清新严实。共青团北海市委员会通过创新组织形态,建成54个青年之家,团在基层的组织触角和工作手臂进一步延伸;扩大团组织有效覆盖,“两新”组织团建加快推进,全市新建非公企业团支部1569个,社会组织团支部473个。
“八五”普法全面启动以来,我镇普法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相互合作,—28—共同开展各项普法活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通过各项措施,不断扩大普法范围,加强普法力度,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中顺利平稳运行,促进了我镇经济和文化繁荣,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普法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汇报如下:一、组织领导,夯实基础,为开展普法活动做好准备工作1、领导重视。XX镇坚持年初召开XX镇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根据我镇领导班子分工的调整,及时调整了镇法治宣传领导小组成员。同时,根据市年度法治宣传工作重点,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法治宣传工作要点,紧紧的围绕收获良好的普法效果来开展各项活动。围绕建立普法工作长效机制,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格局,使普法工作有规划、有指导、有执行、有监督,充分整合和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提高宣传资源的利用率,形成组织得力、措施有效、形式多样的普法体系。
资金5816万元。开展“团团帮就业”“青年就业大讲堂”等活动,结对帮扶大学生4511人次。开展“乐山青年荟”等青年人才交流、婚恋交友活动项目,服务青年1.6万余人次。在今年2月召开的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正式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为乐山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奋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乐山高质量发展之路指引了新方向,让乐山与青年在“双向奔赴”中携手共进。四、全面深化改革青年“引路人”队伍活力迸发青年力量一呼百应。乐山共青团紧紧把握大学生团员青年力量,公开选聘返乡大学生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任兼职团干部,把大学生团员从“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有效缓解基层团组织工作力量短缺的困境,同时也为青年学生提供参与基层治理和社会实践的沃土。五年来,乐山共青团拓宽基层团干部来源渠道,全市配备专兼挂职团干部577名,“统选兼用”大学生兼职副书记241人,大批返乡大学生参与到“青春志愿”“逐梦扬帆计划”“童伴之家”等系列活动中,活跃在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
三、水资源保护迈出重要步伐千里渠江从巴中发源南下,在源头上守住一江清水,对巩固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前的2004年—2009年,全市河道治理采取严格防污排水管理,取消不合格河床采砂、部分网箱养殖以及乱修乱倒乱占行为,并逐年实施河道清理,河道疏浚和截污治污。2011年—2014年,大佛寺拦河坝工程、巴河城区一期堤防绿化工程、巴城二期堤防闸坝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为构建美丽巴中增添了一组靓丽名片。流水潺潺,绿草如茵。水质提升,家园更美,变化源于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时间来到2017年,河湖长制工作全面推行,以河长制为牵引实现“河长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河湖健康的治本之策。如何举全市之力谋划好、组织好、实施好这项治河工程,考验着全市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实施河湖长制后,市委、市政府先行先试,立足打造安澜河、富民河、宜居河、生态河、文化河的河湖长制工作新路子,协调联动、运转有序的河长制新格局全面形成。全市全面建立“五大体系”,构建责任明确、统筹联动的新格局。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厕改建、乡村道路、村屯绿化亮化等工程,继续推行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第三方服务模式,年初以来,共清理农户庭院6200余个,清运农村生活垃圾1.69万吨,服务农民9万余人;打造1个“吉乡农创园”村、5个“百村示范”村、15个“千村美丽”村。按照省委“四以四为”要求,突出抓好边境村发展,坚持“人气聚集、产业覆盖、环境提升、党建引领”发展思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现代种养、边民互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延边黄牛集中养殖示范园、丝绸之路渤海古镇、冷水鱼环球之旅产业园、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等150余个项目建设。不断提升边境村党组织服务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努力打造村美民富、安定和谐的和美边境乡村。年初以来,共吸引700余人返乡入乡。
三、内外兼修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乡村道路干净整洁,村屯面貌焕然一新;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文明实践浸润心田;好人故事层出不穷,乡村文化如沐春风金秋时节,珲春的广袤田野“丰”景无限,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处处涌动着文明新风。今年以来,珲春市以“千村示范”创建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通过以创扬德、以贤带德、以行润德,引导农民群众形成重视道德、争创先进、崇尚文明的新风尚。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农厕改建、乡村道路、村屯绿化亮化等工程,继续推行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第三方服务模式,年初以来,共清理农户庭院6200余个,清运农村生活垃圾1.69万吨,服务农民9万余人;打造1个“吉乡农创园”村、5个“百村示范”村、15个“千村美丽”村。按照省委“四以四为”要求,突出抓好边境村发展,坚持“人气聚集、产业覆盖、环境提升、党建引领”发展思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现代种养、边民互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延边黄牛集中养殖示范园、丝绸之路渤海古镇、冷水鱼环球之旅产业园、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等150余个项目建设。
二、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学法氛围为了增强“八五”普法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我镇在普法工作中注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努力创新创优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八五”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我镇组织各村(居)、各部门(单位)分别采取会议、广播、标语、横幅、传单、宣传车、文艺表演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法。同时通过有线电视转播,将普法宣传活动拍摄成宣传短片,在黄金时段播放。通过“互联网+法治宣传”,开展宪法网上知识竞赛和年度网上学法考试活动。XX司法所定期发放普法宣传资料至各村(居)宣传栏进行张贴。5月18日,我镇与区扫黑除恶办、区普法办联合在良溪村举办“2021年蓬江区第二届扫黑除恶城市定向赛”活动,吸引了近千名市民群众参与。10月27日,镇扫黑除恶办在陈垣广场举办扫黑除恶专题广场舞大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镇干部群众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专项执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十年了!非常感谢县法院执行局的领导尽心尽力帮我们追回这笔血汗钱,这下我们可以安心回家准备春耕了……”村民王某等人到集贤县法院签领执行款时,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这是集贤县人民法院专项执行行动中的一个缩影。自“雷霆2023”专项执行行动开展以来,集贤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聚焦涉民生、涉中小微企业的案件,开展集中执行行动4次,执结案件15件,执行到位金额100.25万元。在上起案件中,从欠款到还款经过了10年,法院执行干警坚守信念,不让正义缺席。被执行人甘某、李某等人隐匿十年之久,在办案干警的坚持下,决定偿还欠款,主动到法院解决纠纷,案件得到圆满解决。“下一步,集贤县人民法院将继续聚焦当事人急难愁盼的问题,集中攻坚涉民生相关重点案件,运用善意文明的执行理念,妥善推进各类矛盾纠纷实质化解,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采访最后,曲伟表示。
引领团员青年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区情、感受家乡发展变化、强化社会实践锻炼,办好上好团员青年学习理论、坚定信仰、躬身实践、为民服务的“大思政课”;深化青年突击队、青年维权岗等品牌内涵,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岗位建功,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推进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选树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开展青春助力“美丽海勃湾”生态文明实践行动;组织青年创客参加“创青春”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帮助青年提升社会化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奋斗观;积极参与和推动青少年领域立法普法,深化“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加强“与法同行健康成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青春自护系列教育等活动;按照“双减”政策,深化七彩假期、情暖童心等项目,为农区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等中小学生提供更暖心的帮助。
随着经济社会和文明程度的逐步提升,日喀则市孤儿人数从2015年的近1000人下降到现在的656人,保障标准从2020年的每人每月1059元提高到现在每人每月1231元,孤儿集中收养率始终保持在100%。日喀则市以“两个健康成长”为重点,全力抓好儿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全力抓好儿童生活和学习质量,实施“大手拉小手、携手伴成长”活动,积极营造孤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开展“家庭式”寄养,签订寄养协议140份,办理收养证12例,促进孤儿“回归”家庭。2021年6月,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由团市委移交至民政部门,但机构、人员均未移交。日喀则市民政局主动汇报衔接,推动成立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政府全部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等六方面共同保护儿童的大格局基本形成。全市20.39万名未成年人纳入“六位一体”保护体系。此外,日喀则市还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全市206个乡镇(街道)配备了儿童督导员,1659个行政村和34个社区居委会配备了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下拨心理疏导关爱资金531.18万元,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专业社会组织,1760名留守儿童和1191名困境儿童依法得到关爱和保护。让三秦百姓共沐法治“春雨”
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打下坚实基础。面对疫情,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成立临时党组织937个,组建党员突击队、先锋队等7825支,9.6万余名党员冲锋在前。坚持党建引领,狠抓村级集体经济,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2.5亿元,经营性总收入达8.2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100万元的行政村分别达到52%和16%。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高效推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蹚出一条可复制、能借鉴的改革新路。打铁还需自身硬,牢牢把握自身建设这个永恒课题,开展“对照职责找差距明确责任抓提升”专项活动,创新构建组织系统“2533”抓落实工作机制,全市132项组织工作纳入“五定三清单”管理,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做到让市委放心、让党员干部人才信赖、让广大群众满意。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站在新起点,全市组织系统将以“干字当头”的思想行动、“实字落脚”的担当举措、“走在前列”的拼搏冲劲,为全市加快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一、普法工作开展情况(一)强意识、重领导,压实普法责任加强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年初即召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制定《2023年xx街道“谁执法谁普法”任务措施清单》,把法治建设内容纳入街道年度工作计划中,结合街道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全年在党工委会议上听取法治建设相关工作汇报x次。坚持街道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年度组织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x次,推动领导干部将法治思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落实法律顾问责任制度,街道及xx个社区(村)均聘请了法律顾问,有效发挥参谋作用,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助力。各社区(村)、各办(中心、站、所)高度重视,将普法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实际情况,细化普法内容、普法责任、普法措施和普法标准,分步有序实施普法工作。(二)拓形式、广宣传,深化宣传实效
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开设“广通河畔税声响”视频小栏目,竭力服务好各民族纳税人、缴费人。同时,聚焦特殊人群,为弱势群体设立“快帮办窗口”,开启绿色通道“优先办”,并配备了老花镜、放大镜、医药箱、饮水机等便民设施,在细微之处做好为民服务“好文章”。“我们本来预留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办理涉税业务,但没想到税务窗口‘套餐式’服务,让我们能在一个窗口一小时内一次办理成功多个业务,真正让纳税人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窗口人员还为我们耐心细致地讲解电子税务局注册、税费申报等注意事项。”4月13日,办税人员马智华为第一税务分局送来锦旗时高兴地说。民族团结一家亲,和谐发展一条心。经过各族税务干部、职工共同努力,该局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模范职工之家”“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税务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并在2022年全国税务系统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调查工作中取得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市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81.2%。印发了《衡水市2023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今年以来,检查各类种子生产经营单位1710个次,依法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3起。——科技成果转化,今年以来引进京津科技成果3项,累计与15个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6年的10.5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18.05亿元。全市现有院士工作站2家、院士合作重点单位5家,与6名院士开展长期技术合作,合作开发技术项目18项。共引进技术创新团队25个,解决企业关键技术25项,制定及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项,制定企业标准5项。投资28亿元、总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的衡水科技谷,创建形成“4+2+1”服务支撑体系,“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产业园”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化体系基本形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