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吧!(课件第2张播放视频《乌鸦喝水》)【设计意图】用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课件第3张)生1:乌鸦把石子投进水罐中,水面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生2:这说明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会升高,乌鸦才能喝到水。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小组实验并观察:(课件地4张)(1)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2)汇报交流:(课件第5张)生1:第一个杯子里的水不能全部倒入第二个杯子里。师: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生2: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第一个杯子会剩下一部分水。【设计意图】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现象并进一步思考原因,从而找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2.下面的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课件第6张)洗衣机所占的空间最大。3.引入体积的意义: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师: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生:洗衣机的体积最大,手机的体积最小。4.学习体积单位(课件第7张)(1)怎样比较下面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请你填一填这两道题,看看你学得怎么样。(课件第2张)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³) 、(dm³)、 (m³)。2.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³)。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³)。4.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³)。【设计意图】1dm³是多少cm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间的进率:(课件第3张)(1)下图是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2)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想的?(3)汇报交流:(课件第4张)生1:如果把它的棱长看作是10cm,可以把它切成1000块1cm³的小正方体。10×10×10=1000.生2:它的底面积是1dm²,就是100cm²,100×10=1000,一共是1000cm³。1dm³=1000cm³【设计意图】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讨论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2.你知道1m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课件第5张)生1:把棱长是1m的正方体,看作棱长是10dm的正方体,10×10×10=1000dm³。1m³=1000dm³。 生2:棱长是1m的正方体,底面积是1m²,就是100dm²,100×10=1000dm³,一共是1000dm³。生3:1m³=1000dm³ 3.整理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1)小组讨论: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量单位?请整理在表中。
一、说教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第十册数学课本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建立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出示了一个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再出示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最后通过例3和例4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5、 你能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你的感受吗?6、 看来物体所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那你能判断出手机、收音机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小吗?7、 象石块、手机、书包等这些都是它们的体积,谁能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我在学生感知“空间”的基础上,通过三次摸一摸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思考,使操作、观察与思维、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再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形成概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三) 尝试、解决问题在新一轮课改中,《标准》所提倡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由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学程序】(一)导入: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单位》。(出示课题)(二)教学“体积单位”。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学生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讲练结合。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上课前,教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与今天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听、认真地想。故事是这样的:大象过生日啦!那天来了很多的朋友,有小兔、小猴等等等等,可热闹啦!在众多的朋友中只数小兔最高兴,它乐什么呢?原来它知道了蛋糕的分配方案,认为自己分的蛋糕比小猴的大。蛋糕是这样分配的:分给小兔的蛋糕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给小猴的蛋糕是棱长1分米的方体。(分别出示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用10厘米和1分米表示它们的棱长)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自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 探究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学习例2。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探索:(1)各组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2)用倒沙子或水的方法试一试。(3)圆锥的体积与同它等底等 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4)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2.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课件演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1.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体积。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弄清楚圆柱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关键。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2.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一)复习导入 师:什么是体积?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物体的体积。师: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生: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课件出示:生:把圆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半径,所以圆的面积:S = πr2猜测:把圆柱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可能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也可能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形成一些错误的数学概念。因此,在这一阶段有两大任务要完成,一是强化已经形成的正确认识,二是修正某些错误认识,使掌握的概念都能正确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是从新课教学到学生独立作业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材“试一试”和“练一练”的第1、2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且在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揭示体积概念及让学生充分感受同一物体形状变了,但体积保持不变,增强实际体验。“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这是为后面体积单位作铺垫。
三、说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四、说教学流程教学时.我安排了情景引入.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推导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交流评价五个环节.(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首先,通过比较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大小,复习体积概念。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1.教学内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学生尝试题、练习、试一试、练一练第一题。2.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4.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寻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同时也多次提供了实践机会,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过程,在操作中感知1升、1毫升的大小和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容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大小,并掌握容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通过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究容积单位、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三、教学重难点:1、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2、会计算容积。四、说教法为了使课堂的主人能活跃起来,我用了自主探究式发现问题、谈论交流和实验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说学法: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尝试、观察、讨论和探究中获取知识。
(一)激趣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第2张)1.谈话: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抢答游戏,看你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2.抢答: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说出下面的数有几个因数。师出示数,学生抢答因数的个数。3.思考:(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几?最大因数是几?(课件第3张)(2)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3)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生1:一个数是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生2: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生3:找一个数的因数,用这个数依次除以1,2,3,4……商如果是整数,除数和商都是这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用抢答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为下面要学习的质数与合数做准备。4.师:我们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那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又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个新概念: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1)学生小组内交流,写出1——20各数的因数,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特点。(课件第4张演示)1的因数有:1 11的因数有:1,11 2的因数有: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3的因数有:1,3 13的因数有:1,13 4的因数有:1,2,4 14的因数有:1,2,7,14 5的因数有:1,5 15的因数有:1,3,5,15 6的因数有:1,2,3,6 16的因数有:1,2,4,8,16 7的因数有:1,7 17的因数有:1,17 8的因数有:1,2,4,8 18的因数有:1,2,3,6,9,18 9的因数有:1,3,9 19的因数有:1,19 10的因数有:1,2,5,10 20的因数有:1,2,4,5,10,20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西游记的故事吗?这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一个山脚下。猪八戒口渴难忍,也是他运气好,出去找到了一个大西瓜。师徒四人坐下来,分吃西瓜。唐僧知道猪八戒贪吃,于是对他说:分给你吧!猪八戒不干:不行,不行!太少了!唐僧说:那就分给你吧!猪八戒说:不行,还是太少!唐僧说:那分给你怎么样?猪八戒高兴了:恩恩,这还差不多!孙悟空在一旁偷笑:哈哈!真是个呆子!(课件第2张)2师:.孙悟空为什么说猪八戒是呆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相信大家学完后一定会找到答案的!(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 1. 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1)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按照下图把他们平均分,并涂上颜色。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的大小。(课件第3张) 师: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生1:从涂色部分可以看出,这三个分数相等。==(2)小组讨论:观察这个等式,看看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课件第4张)(3)汇报交流:(课件第5张演示)生1:的分子1乘2,变成了2,分母2也乘2,变成了4;的分子2乘2,变成了4,分母4也乘2变成了8,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没有变化。生2:的分子4除以2,变成了2,分母8也除以2变成了4;的分子2除以2,变成了1,分母4也除以2变成了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没有变化。师:其他的分数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请你再写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说说它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课件第6张)生3:的分子1乘2,变成了2,分母3也乘2,变成了6;的分子2乘1.5,变成了3,分母6也乘1.5变成了9,==,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4:的分12除以2,变成了6,分母18也除以2变成了9;的分子6除以3,变成了2,分母9也除以3变成了3,==,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没有变化。
1.教材简析《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