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三、说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设计思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采用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三学五环”教学法,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展示三学“独学、对学、群学”。在教学流程上以:“情境导入,引入示标;自主尝试;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当堂检测”这五大环节来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二、说教材充分领略教材编排意图,科学精当地分析文本,是采用“以学定教”,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7页的内容,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课为今后学习近似数、估算进行了初步的铺垫。
1、教学主题图。(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情境图。思考问题:[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3)各组代表汇报。(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练习内容: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练习目的: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练习过程:一、复习:1、4×7-28=34-5×6=4×8-24=2、在()里最大能填几?(略)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4、计算:(用竖式计算)37÷449÷632÷525÷7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1)48÷5=9…………3()(2)33÷7=5…………2()(3)63÷8=7…………7()(4)5×6+4=34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教材13页的例4通过讲故事帮助故事中的小熊猫分竹笋,引出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并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里我准备了3道题,第1题是□里最大能填几?设计目的:复习口诀,为下面学习试商做准备。第2题口算。设计目的:在口算过程中我们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算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渗透一个思想:口算不行可以用笔算,为第一环节教学做准备。第3题的“动物小诊所”是为让学生明白我们所求的商一定要比除数小。二、创设情境,加深“单位名称”的理解。在这个环节,我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相同算式进行比较得出,单位名称和解决的问题有关系。在第1题我隐含了学生利用包含除来解决问题第2题是利用我的教学步骤是先利用学生班级的人数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找信息,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这里我还让学生合作交流,对算式中各部分含义进行复习。接下来我改变上面这一教学资源出示有47颗星星,平均分给6组。再次让学生提问题,在上面的问题基础上学生基本会提问题,那让学生进行独立完成。完成这两题后我让学生对这两题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单位名称和解决的问题有关系。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2页的例3的内容。二、教材分析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表内乘法(二)”中的解决问题相对应。这个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已由离散量扩展到连续量,由实物个数扩展到了取自于量的数量,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来解决。“想一想”是继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数量、单价、总价的数量关系,会用除法解决生活中与此数量有关的实际问题。2、将处罚扩展到连续量中去,深化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3、培养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⒋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⒌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2)、说学法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1、出示依据教科书第31页“做一做”制成的课件。请学生看题,说说图意:提醒学生想一想,要解决“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这个问题已经有什么数据(小朋友设计的“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和“两组盆花,每组有9盆花”),还缺少什么信息数据(一共有多少盆花?)。应怎样解决?2、让学生自已尝试解决。学生完成后,请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弄清楚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3、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4、汇报交流:说说自己提出的问题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5、比较发现,巩固算法:让学生比较例4和“做一做”,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让学生观察得出例4是先解决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多少元?再解决5辆小汽车多少钱;“做一做”是先解决共有几盆花?再解决可以摆几种图案。使学生明白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不同特征。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出示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照片,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体育课上分组等练习,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分析“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的数的计算。例6是其中“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要在商这一位上写0”的情况。在这一例题之前,教材先安排了“基本的笔算除法”和“除法的验算”内容。因此,在学习本例题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算理、算法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础。“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只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也是这一单元的难点内容。关键是让学生亲历“0占位”的思维过程,为以后四年级学习“除数是两位数或多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29页例3及练习。2、教材简析本节课安排在第二单元的表内除法(一)。本单元还安排了“平均分、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及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而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打好基础,要求学生从观察及操作中挖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3、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认识长方体立体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摸、量,数、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集合和分类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与同学交流发现成果,培养与人合作、自主探索的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认识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特征比较抽象,因此我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二、“巧”说教法俗话说:“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将通过情景创设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引入课题;问题启迪法,围绕“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和“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从实际出发,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我提问同学们,双休日就到了,你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准备干些什么?让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接着教师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欲望调到最高点。接着,老师说:大家想要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呢?生:怎样把这些东西平均分给小朋友呢?师说: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今天的这节课。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四)、巩固练习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 ,踢毽子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式,然后再解答。指名板演。3.某月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 ,这个月有多少天?(课件展示完整过程)(五)、课堂小结,整理内化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用方程解决一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你能来总结一下这类方法的一般步骤吗?(师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并总结)2.课件展示一般步骤: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题意,判断单位“1”(即“总量”)。(2)写出等量关系式。(3)设未知数,列出方程。(4)解方程。(5)写答语并检验。(六)、作业:30页2、3题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四则运算中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而分数只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因此对于学习分数除法有一定的认知需求,安排分数除法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对计算的学习有一定的经验,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进行分数除法教学,学生有能力将原有的计算方法和经验进行迁移。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这时候进行分数除法教学可以促进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类比思维,以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的第一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体现了义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是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的教学内容。二、知识背景《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6页的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的四则运算打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关系做铺垫。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乘除法,对整数乘除法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