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2010年为肖邦诞辰200周年,被波兰命名为“肖邦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请两名同学表演见面握手的情景:互相看得见。两人蒙上布(背景音乐:命运主题)。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表演中品味出什么了吗?请两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是呀,身体的缺陷给人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和心理障碍,就和我们今天要见到的这位音乐家一样,他的双耳失聪,但是却在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乐章,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名字,我们大声说出他的名字——贝多芬。二、贝多芬简介。请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贝多芬。出示贝多芬画像,通过神情揣摩他的性格。(学生通过课前网络书籍资料的查找对他已有所了解,可互相补充)。课件展示,了解贝多芬生平及主要代表作。师:我想,在贝多芬众多作品中,下面这部作品最能表现他的思想和精神!出示课题:《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
一、导入新课。教师用钢琴弹奏《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的主题并提问: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乐曲,那么谁能说出它的作曲者和乐曲的名称。二、教学新课。(1)播放完整的《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CD,同时让学生在乐曲播放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题:听完讨论“你在听乐曲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注:命运与希望,抗争与胜利,压抑与悲愤,雄壮有力与热情冲动。(2)第二次放乐曲,并用乐曲做背景,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和重要作品。思考题:贝多芬的生平经历与命运这部交响曲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注:不幸的生平使贝多芬的热情和冲动达到顶峰,从而迸发出了与命运抗争的创作乐思。(3)聆听《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思考题:乐曲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听出或唱出主题旋律听完讨论。注:通过斗争取得胜利。对命运的反抗和斗争,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对贵族的厌恶和唾弃,感受着法国大革命的震撼和激荡,对未来的坚定和激昂,和对幸福的渴望等。
(1)呈示部:主部主题:这响亮,震撼人心的音响,威严而有力的叩响了我们的心扉。贝多芬曾经说过:“那是命运在敲门。”它既像一种严厉的警告,又像一种惊慌不安的颤栗,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降临在人们的面前。这一动机在呈示部主部主题中不断地发展,使那种惊惶不安的情绪逐步增长,几乎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副部主题:旋律温柔,抒情,优美,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2)展开部: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进一步变化发展。它象征着命运的“风暴”卷土重来。并声嘶力竭地呼啸着,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在这部分音乐中,调性很不稳定,好像人们与命运的搏斗在持续着,力量的对比在变化着。(3)再现部:基本上再现了呈示部的内容,音乐再一次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但通向胜利的路途还很遥远,还需要经过艰苦的斗争。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莫扎特的《催眠曲》在音乐里让大家逐渐静下心来。大家是否听过莫扎特的音乐,能否尽力说出自己对于莫扎特音乐的认识。二、学习歌曲。1、《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主题情感体验。播放《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主题片段,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交响曲的作者是谁吗?)生:莫扎特。师:上节课我已请同学们去了解莫扎特的生平,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生甲: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生乙:莫扎特是一位音乐神童。)(生丙:莫扎特1756年出生于萨尔茨堡。)(生丁:莫扎特是古典音乐的代表。)
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看到某篇文章或某个诗时你如果想理解作者的感受就必须要知道作者所处的意境,还有作者的经历。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首乐曲,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莫扎特。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Mozart),1756年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1791年12月5日在维也纳去世。他是音乐史上罕见的奇才。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时对一般的乐曲只要弹几遍就能背诵,5岁便开始作曲,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安魂曲》 和《唐璜》和《魔笛》。
播放《不想长大》的MTV视频,从而引出《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让我们先随着音乐动一动,唱一唱吧!(播放课件,学生投入地跟唱)。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就听出来,大家心情很不错,你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呀?(不想长大)。对了,就是SHE的《不想长大》。看来平时你们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我也经常听,但我还听一些古典音乐,推荐一首给大家,听听看!(播放主题,学生聆听)。有什么发现?(生:好像旋律有些一样)。你们的耳朵真灵!《不想长大》正是采用了这首交响曲主题旋律的一小段,那大家知道它的作者吗?(莫扎特。)是他的哪首呢?(不知道。)告诉大家,是他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的距离,放松学生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小夜曲》,让同学感受音乐。师:很高兴今天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来走进音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视频它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所给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师:这首优美的乐曲是一位名叫海顿的作曲家写的,老师今天就请大家一起进入海顿的音乐世界。二、听了著名的奥地利音乐家海顿的两个有趣的故事,还欣赏了两段有意思的乐段。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海顿这个音乐家,请同学们分组整理一下你们组搜集的海顿的资料,等下请同学说一说海顿的故事。1、请小组交流课外资料。2、请同学们上来说一说海顿的故事,老师总结。师总结:海顿是一位伟大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有“交响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称。三、欣赏《小夜曲》。师:刚才我们说了海顿不仅是“交响乐之父”,而且还是“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对音乐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形式,而且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著名的《小夜曲》。请你们听完后猜一猜,这里面有哪些乐器在演奏?1、全班同学聆听《小夜曲》。2、猜猜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3、师介绍弦乐四重奏与小夜曲。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用音乐问好。二、谈话导入。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小提琴给我们带来的《小夜曲》。在聆听乐曲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些美丽的图片欣赏中世纪欧洲宫廷,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三、导入。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些美丽的图片吗?生:喜欢。师:你们都到过欧洲吗?生:回答。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欧洲去旅游。四、聆听作品《小夜曲》。聆听第一遍:请说说这首音乐给你一种怎么样的感受?(音乐给我一种悠扬悦耳的感受。)聆听第二遍:请说说这首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是用小提琴演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提琴,大提琴的音色很浑厚,小提琴的音色很明亮。)五、作品介绍。这一首《小夜曲》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形式和乐曲。其实就是由这些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始自1750—1760年海顿供户外演奏的早期四重奏。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乐器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问候歌》。二、师讲故事,激趣导入《小夜曲》。师: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一个多美的夜晚啊!弯弯的月亮已经挂在漆黑的夜空当中,星星眨着小眼睛,美丽的小天鹅在湖边梳妆打扮,小草和小花在微风中起舞。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美丽的夜晚。(播放主题音乐a,师表演。)师:你们觉得这段音乐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生:安静、优美。师:说得非常好,下面请你们竖起小耳朵,听听在这段旋律里,有什么乐器参与了演奏?(播放主题音乐a。)生:小提琴!三、讲解“弦乐四重奏”。1、看弦乐四重奏视频。师:很好,听到有小提琴的音色,除了小提琴,还有没有别的乐器啊?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视频。(欣赏弦乐四重奏视频,主题旋律a。)师:你们来看这里面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2、讲解“弦乐四重奏”。师:细心的同学有没有观察到,小提琴有几把?很好,是有两把,那这种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这四种弦乐器一起合奏的一种演奏形式叫做弦乐四重奏。师:老师想请同学来说说他们演奏时的位置是怎样的?生:扇形的,位置依次是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讲解小故事(作者巴赫)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巴赫(1685~1750)德国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为什么称他为“音乐之父”呢?因为他的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对以后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各类作品加到一起有50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英国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及大合唱曲300首。在他的钢琴曲集中,正式将双手大拇指编八指法,对钢琴弹奏技巧的提高,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的作品,不但继承了德国的优秀传统,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巴赫在德语中是小溪的意思,但正如贝多芬所说:“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因此,他被称为“音乐之父”是受之无愧的。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同他青年时期艰苦奋斗的学习分不开。巴赫出生在一个贫困的音乐之家,从小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他10岁时,父母双亡只得投靠长兄克列斯多夫为生。他长兄的柜子上放着许多音乐名作的乐谱,但长兄脾气粗暴,不允许他动用,怎么办?他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当长兄熟睡之后,偷偷地拿出乐谱在月光下抄写,快到天亮时再放回原处。这样一共抄了6个月,总算抄完了全部乐谱,他高兴极了。从此,每当长兄外出时,他就兴致勃勃地弹奏这些名曲。可是,有一天长兄突然回家,看见了那本抄好的谱子,便大声训斥道:“谁叫你偷抄我的谱子?你好大的胆子!”然后凶狠地将谱子撕得粉碎,丢进火炉烧掉了。小巴赫伤心地哭了好几个晚上。
教学过程:一、边欣赏音乐边介绍巴赫及其求学之路。通过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使同学们掌握一些有关西方音乐的文化。二、初步了解小步舞曲。通过文字叙述,简单了解小步舞曲。三、讲述《小步舞曲》曲的音乐内容。对节奏、速度、力度、节拍以及体裁进行了解。四、结合谱例分段学习《小步舞曲》。1、学习乐曲A’段。说明:依据乐曲创作背景,合理创设“舞会”情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舞蹈表现手段演绎此乐段,发展了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享受到美的愉悦。2、学习乐曲B段。说明:利用形象、直观的图式辅助以及一系列贴近学生思维逻辑的问答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乐段情绪,并能用指挥、伴奏等方式表现该乐段。3、完整欣赏《小步舞曲》。说明:学生在完整欣赏乐曲时能够巩固乐曲主题的记忆,并且听辨、感受乐曲两个不同主题情绪,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感受和见解。五、视频欣赏。说明:通过视屏欣赏,使同学们以一个更直观的郊区去理解和学习作品,并使同学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记忆。引起学生共鸣,领悟音乐的美感,愉悦身心,获取乐趣,从而激起学习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今天让我们跟着音乐,踩着优雅的舞步走进音乐教师。提醒坐姿,进行发声练习。二、导入新课。从小到大,童话故事伴随我们成长,它使我们的童年更加美好,这就是著名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格林兄弟(出示图片,大家齐声回答:格林兄弟)。提问:你看过他们的哪些主要作品?(学生回答:丑小鸭、睡美人、白雪公主等。)德国还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今天让我们认识格林童话故乡的音乐家们吧!三、走进巴赫。1、说起德国的音乐家,我们上学期已经了解了谁?(学生回答:德国的音乐家,乐圣--贝多芬。)2、德国有位伟大的作曲家---巴赫。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巴赫的介绍资料,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巴赫的资料。)3、同学们收集到资料很全,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巴赫的资料大家看一下,展示PPT。4、伟大的巴赫,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但他的乐曲成了世界名曲。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小步舞曲》。5、指导学生谈谈欣赏后的感受。(学生谈欣赏后的感受,如优美、轻快、三拍子等。)6、你知道什么是小步舞曲吗?小步舞曲是一首古老的舞蹈,最初产生于民间,后传入宫廷,很快在欧洲贵族社会中流行。这种舞蹈速度平缓,动作典雅,因为其步伐小且欢快而得名。节拍都是三拍子的。当时不少有名的作曲家都写过小步舞曲,其中巴赫的这首小步舞曲和贝多芬写的一首小步舞曲最为出名。
课前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发四块粘贴板;并要求学生给自己组里起个好听的名字,如:“梦幻队”“梦想队”等等。(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二)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看课件,闭着眼睛的小姑娘)可是这个小客人不理我们,她在干什么呢?(引导说出在听音乐)对,她在听音乐,是什么音乐这么好听,让我们也来听一下。(三)新课教学。1.初步完整感受。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课件出示:听这首乐曲你联想到什么?心里有怎样的想法?播放乐曲,生静听。给发言积极的一组粘上一面彩旗。师:噢,有些小朋友说听了想打瞌睡,有些小朋友说想睡觉,那小朋友你们平时是怎样睡觉的呀?师:你是倒在床上就睡着的吗?师:噢,有的小朋友上床了还要想想今天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才睡觉,有的小朋友睡不着要翻几个身,那你能听着音乐表现一下你是怎样准备睡觉的吗?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情感铺垫师:愉快的40分钟又开始了,老师精心准备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1)。学生欣赏。师: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想一想都跟谁有关?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师:是的,这些图片表达的就是一种亲情和母爱。妈妈把爱给了我们,我们更要爱妈妈。三、导入新课教师:老师非常高兴今天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音乐课,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好听的作品、听一个好听的故事、还有了解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你们有兴趣吗?学生:有。四、新歌教学1、聆听东北《摇篮曲》的片段。教师: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后请大家说说歌曲的速度、情绪是什么样的。(播放歌曲东北《摇篮曲》的片段)学生:速度:缓慢的;情绪:优美抒情的。教师:这样的音乐适合小宝宝入睡。(出示一张妈妈哄孩子入睡时的温馨的图片)大家平时有没有的睡不着的时候呢?学生:有的。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数绵羊、听音乐……教师:老师的方法就是听音乐,听舒缓的音乐,使绷紧的神经得到放松,马上就会进入梦想。像刚才老师给大家播放的这首我国东北《摇篮曲》就非常适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外国的《摇篮曲》,这首摇篮曲是由奥地利的舒伯特创作的。听后请大说说这首歌曲的速度、情绪是什么样的?
教学过程:一、 欣赏与感受1、 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2、 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教学过程:一、 创设背景引出课题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小段音乐,听听发生了什么事?在结尾出现的曲子又是什么歌曲?生:聆听。讨论。引出摇篮曲师: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二、 学习新课(展示歌片)1、学生听范唱歌曲《摇篮曲》并请学生思考歌曲要表达什么内容。学生聆听,并回答。2、用跟唱法学唱歌谱,重点教学第三乐句的附点四分音符及倚音。跟唱完请学生用哼鸣来完整的唱出歌谱。3、学生再次聆听第一段,并请学生思考歌曲的情绪、速度如何?学生讨论并回答。4、根据学生的答案,要求学生用慢的速度,宁静、平稳的情绪,轻柔、亲切的声音演唱第一乐段,并加上怀抱孩子哄其入睡或摇摇篮的动作。5、学习四拍子的指挥图式及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请学生加上四拍子的指挥图一边划拍子,一边演唱歌曲。 6、学生自己学唱第二、三段歌曲,强调歌曲的情绪等要求。7、介绍《摇篮曲》的作者舒伯特并讲关于《摇篮曲》的小故事。舒伯特(1797——1828),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八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虽然三十一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总共写下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 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歌曲《斑鸠调》是江西安远的民间小调,也是当地节日歌舞活动中的一种传统“灯歌”。将“灯歌”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作为本课的知识点和动点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全身的动。使学生在动中体验,在动中愉悦,从而真正了解江西灯歌的音乐与舞蹈特征。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欣赏法、视觉图像法、参与体验法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看”、“做”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亲身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解接受。本课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去发现问题、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问题,采用交流重于传授式教学。并将难点教学融入兴趣中,与学生在反复对答演唱中,师生互动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难点。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