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再分别学习万级数的读法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万级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最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计数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加法和减法,乘数和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万级数的读法和写法,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获取新知,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通过观察,找出规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用计数器演示,个级的各个数位,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学生很快从中找出万级的计数单位,知道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这时为了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通学习例1和例2的内容。学习例1,教师出示例题内容:470000、3080000、40500000。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以上数所占的数位,可以用计数来帮助,把相应数位相互对齐。学生经过观察可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以470000为例,4对应十万位、7对应万位、后面全部是0,学生很快读出这个数,读作47万。用相似的方法来学习其它内容,学生会总结出这些数的读法。接着学习例2,情况和教学内容虽然稍有不同,但经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肯定能够掌握,由于方法相似,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白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了,不过由于0在各种情况下出现,其也有不同的读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在何种情况下如何读中间有0或未尾有0的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里的例题4。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数数、读、写数以及100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联系生活,通过比较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份的大小,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然后,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练习,意在巩固和发展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这堂课我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归纳总结出亿以内数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大的数比较大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所进行的“抽数比大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数数活动,认识“十万”。1、用多媒体出示课本第2页第一幅图,让学生看图数一数共有多少个?再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并写出这个数。(说明:第一个数一数活动是使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认识,引出“个”“十”“百”“千”的数学模型小方块和计数器。)2、用多媒体出示第二幅图,(学生:哇,好多啊!)师:你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吗?(大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3、运用第一个数数活动中:一个大正方体是“一千”的数学模型,指导学生用100张“一千”的卡片来代替摆一摆、数一数。4、全班交流,逐步引导出先数出一万,然后一万一万来数的方法。(说明: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直接让学生数这么多的小方块,所以我让学生制作了100张“一千”的卡片代替来完成这第二个数一数活动,从而让学生有了“10个一万是十万”的直观体验!)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学生都有乘公交车的经历,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加法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书第24页插图。在清楚加法含义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方法可以多样化也要最优化,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为今后的加法学习及减法学习打好基础。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2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3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通过 动手实践操作来 突出重点。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 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六、教学程序及学生预设(一)创设情景学校艺术节,美术小组的同学们要制作折纸作品进行展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制作的怎么样了。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用肢体语言演示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3个方面的知识点:第一点要会说,能从图中找到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并能恰当地提出一个问题;第二点会数,能准确地数出原来有多少、去掉几个就是减几,去掉的这个数是从总数里去掉的;第三点会列算式,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根据算式来编一个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从而做到一通百通。 本节课我始终遵循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即知识的起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一步逐渐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三、说学法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互动中迸出智慧的火花。
6、改错题出现在练习七中,与以往的要求不同。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形成先找错,再改错习惯。学习了加减法验算方法后,教材要求用验算的方法先检验是否正确,再改错。(就是重做一遍)这一教学环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个别学生检验完后,不是改错,而是在验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后,一再强调检验是错题后,改错就是重做一遍,可是这一教学环节,还是留有遗憾。7、当学生达到熟练验算后,就要实际应用。在备课时,我个人认为教材以表格形式出现,目的是与高段应用题验算有一定区别(高段应用题验算要求把未知变已知,把已知变未知.)这里以表格形式出现,已知、未知一目了然。通过这一习题的训练,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在掌握验算的实际应用后,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和同组合作训练。可教材练习七的第8题已剩不多时间,只好指名说验算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二节“减法”的第一课时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一次退位减法,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探讨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学生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三、教学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练习一的1-5题。五、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2.掌握数位顺序,理解并掌握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习惯,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六、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七、教学难点:1. 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2.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八、教具学具:教师准备PPT课件,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教材分析: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可以结合这种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数学的功能。估算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可以用连加,也可以用连减,还可以用加减混合,中间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教材上呈现了两种估算策略,有一名学生用连减的方法先估算出100-28大约得70,再估算出70-43大约得30,从而判断用剩下的钱买水杯还够,两步计算中都运用了估算。另一名学生先用加法估算出28+43大约得70,再口算出大约还剩30元,从而得出买水杯还够的结论,第一步计算运用了估算,第二步是精确计算。由于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教材上除了提供这两种估算策略以外,还有一名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呢?”提示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具准备: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生:互相说说,再请同学发表意见。师:(挂图1)我们来看挂图,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1中你看到了什么?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生2: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生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师:全班动手计算。板书:135+48=183(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2、培养学生看图表的能力,初步渗透统计思想。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10-38+49-1 9-88+215+38+77+55+6 3+911-19+68+86+78+6 9+82+93+102、()里应填什么数?(1)比9大2的数是(),比7多4的数是()。(2)写出得数是13的四道算式?( )、()、( )、()(3)练习9+()=13 8+()=1512-()=2()+7=14()+()=12 ()+()=19二、指导练习练习二十一第4题(1)学生看书,弄清题目的意思。问:这题是什么意思?(2)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说一说。(3)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指导学生看表:表的第一竖行画有皮球、毽子、跳绳;第二竖行上面写着“一班有”,下面的数就是一班有这三种体育用品的数量,即一班有7个皮球、5个毽子、4条跳绳;
二、说教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本课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归纳总结法、组织练习法等。三、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发现法、合作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归纳总结法、感知体验法等。四、说教学程序课标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 说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二、 说教材本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以及100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 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四、 说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难点: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五、 说教法用引导、自学的教学方法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六、 说学法我准备在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探索方面做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怎样自学,怎样提高有价值的问题。
1、找一找出示七巧板图,设疑:图中你能找出几个梯形?这个梯子最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见课件)2、拼一拼: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②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最喜欢的图案。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层次,构建知识体系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2、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3、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的面积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2、集体评价: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①通过人性化语言,体现以人为本思想。②引入互动评价方法,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说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材把比较数的大小分为两种情况: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是在学生掌握了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认读千以内数,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判断出数的大小。本节课的重点首先应达成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自主探究出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快速比较出千以内数的大小,在大量的、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没有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归纳概括出来,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合作商量,在学生充分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其次,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对数的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从而强化所学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小结:1.提出问题:请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你觉得这节课自己表现怎么样?谁表现得最好?请你评一评。(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做出评价,以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相信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各项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七、说教学反思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只需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顺迁移即可。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并不急着把“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给学生,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大小比较的真正理解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时建立在学生学习过百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它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要为学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因为,1000或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快的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格外重要,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的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结算。根据这一阐述,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义以下几点:1、学习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2、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十进关系。3、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结合现实材料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渐发展学生的数感。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认识数的计数单位“万”,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时这节课的重点,而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是难点。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