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目标新教材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① 知识目标:根据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② 能力目标: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③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④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二、说教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比较、顺势诱导、交流归纳的教学方法。
一、说教材:用字母表示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熟悉了,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本单元知识又是学生进入代数知识学习的入门知识,是学习方程的基础。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目标1、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和运算定律,初步学习用代数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2、经历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发展符号感。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二)重点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体验由具体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2、学生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教学重、难点:目标1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先做一个游戏:首先,我说a表示举左手一次,我说b表示举右手一次,我说c表示拍手一次。听好了没有,现在老师说,你们做,好不好?师:abc,acb,bac,bca,cab,cba。师:刚才我们用字母表示一个信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字母可以表示很多东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2、复习数量关系式:(学生读一次)每份数×份数=总数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速度=时间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时间=速度评析: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复习数量关系式,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这一环节由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用数描述事物和用图描述事物整合在一起,使学生体会用图描述事物直观性的同时,建立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发展抽象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及时练习课本103页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填充空白统计图。提示学生标注名称和数据。(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拓展延伸。观察两幅扇形统计图,回答问题。(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补充,在讨论中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理解单位一未知,无法根据百分比判断部分量的大小)(五)总结评价: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按从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了4道检测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第四个环节——全课小结首先学生谈收获,教师进行恰当评价。此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历一次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教学反思:一、还应展开对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具体意义的交流性阐释。虽然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轻松地抽象数学模型和理解新知,但是由于过分关注教学进度,学生没有时间结合具体情境全面地表述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二、对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还应加强训练。每一次让学生表述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什么意思时,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思考,我总是忍不住着急地引导。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自己进行抽象概括,他们还是能解决的。
一.情境引入: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生1:从春季到夏季气温在逐渐增加.生2:小树每年都在长高长粗.生3:我杯子里的水喝一口少一口.(说着就拿起杯子喝水,引起同学哈哈大笑)师: 你这个变化中有几个量在变化?生3:两个,一个是喝的口数,一个是水的多少?师: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联系吗?生3:有,随着喝的口数的增加,瓶中的水越来越少.生4:那我的这张纸越撕越小(此时该同学顺便从自己本子上撕下一张纸并将这张纸一次一次的撕下去,其他同学们点头称是)师: 你这个变化中又有几个量?它们又是怎么变化的?生4:两个,一个是撕的次数,另一个是纸的大小.师:那么哪个量随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呢?
(1)上午9时的温度是多少?12时呢?(2)这一天的最高温度是多少?是在几时达到的?最低温度呢?(3)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从最高温度到最低温度经过了多长时间?(4)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在下降?(5)图中的A点表示的是什么?B点呢?(6)你能预测次日凌晨1时的温度吗?说说你的理由.2、议一议: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你知道关于骆驼的一些趣事吗?例: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白天,随沙漠温度的骤升,骆驼的体温也升高,当体温达到40℃时,骆驼开始出汗,体温也开始下降.夜间,沙漠的温度急剧降低,骆驼的体温也继续降低,大约在凌晨4时,骆驼的体温达到最低点.3、如下图,是骆驼的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一、说教材小数乘以小数的原有基础是整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它为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奠定基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数乘小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难点和关键,一共涉及三个知识点,1.确定积小数点位置;2.积位数不够时添“0”补足;3.小数连乘的探究。第一课时是根据整数乘法算出积后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不涉及积位数不够时用0来补足的知识。本课时的关键在于理解算理,归纳算法。根据以上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整数乘法算理的掌握,能对小数乘整数积小数点的定位,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共同探讨,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算法;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说教材】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同时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法做了铺垫。【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说教材《循环小数》安排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中,以教科书第33-34页例7和例8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材例7首先呈现运动场上运动员跑步的场景,通过解决“王鹏平均每秒跑多少米”的问题,引出400÷75的算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道题无论除到小数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由此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有什么发现。例8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一次不断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从知识角度来看,“循环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即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方法总结:绝对值小于1的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正整数.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整数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前面的0的个数所决定.【类型二】 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为原数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2×10-7; (2)3.14×10-5;(3)7.08×10-3; (4)2.17×10-1.解析: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即可.解:(1)2×10-7=0.0000002;(2)3.14×10-5=0.0000314;(3)7.08×10-3=0.00708; (4)2.17×10-1=0.217.方法总结: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a×10-n还原成通常表示的数,就是把a的小数点向左移动n位所得到的数.三、板书设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一般地,一个小于1的正数可以表示为a×10n,其中1≤a<10,n是负整数.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主导课堂的例题讲解,又有学生主导课堂的自主探究.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同时,又有效地保证了课堂学习质量
说教材>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64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这便为本节课的学习(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解简单方程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内容也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式的性质并用语言表述,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挑战性与得出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难点: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简单运用。说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又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交流、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四、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以及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经历运用等式的性质探究方程解法的过程,体会方程的解法和等式的性质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重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难点: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解方程的算理。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法: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数据,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二、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试验操作,懂得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知道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有关。2.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 3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以及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说教材分析1、课标理念: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教学探索的经验。2、单元分析: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插图)3、本节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说教材】首先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解:数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开放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位置》就是这样一个开放思维,严密逻辑的内容。《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又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基础,可以说既是对学生位置观念在形象思维方面的一个重要总结,又是从具体形象的位置到抽象直角坐标平面位置的过渡。
一、 说教材1、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2、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解:(1)电动车的月产量y为随着时间x的变化而变化,有一个时间x就有唯一一个y与之对应,月产量y是时间x的因变量;(2)6月份产量最高,1月份产量最低;(3)6月份和1月份相差最大,在1月份加紧生产,实现产量的增值.方法总结: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实质是观察自变量增大时,因变量是随之增大还是减小.三、板书设计1.常量与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2.用表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借助表格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用来描述我们所熟悉的变化的事物以及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变化现象的两个重要的量,对于我们所熟悉的变化,在用了这两个量的描述之后更加鲜明.本节是学好本章的基础,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迅速迁移到新知上来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