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能力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四、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以及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经历运用等式的性质探究方程解法的过程,体会方程的解法和等式的性质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重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难点: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解方程的算理。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法: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 内容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分数的除法、真分数和假分数以及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从而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由此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巩固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缓解学习疲劳。这个游戏的“揭密”过程关注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体会列方程的策略和倒推策略之间的联系,把新旧知识进行了有机地融合,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四、课堂小结 提升策略提问学生:这节课你学会了应用什么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什么类型的题目适合用今天的策略解答?用这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你还有别的收获吗?设计意图:突出主题,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总结,体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领悟程度。五、课堂作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练习一4、5两题。设计意图: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研究收集宝贵的教学信息。
二、探究交流,引导概括 —— 方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我让学生分组学习,引导他们先找出②20+χ=100,⑥ 3χ=180,⑧100+2χ=3×50像上面三臄等式的有共同特征,然后归纳概括什么叫做方程?最后得出: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三、讨论比较,辨析、概念 —— 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四人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 “ 方程 ” 与 “ 等式 ” 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等式 ” 与 “ 方程 ” 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四、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 练习1 、“做一做”:2、判断是否方程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4、叫学生用图来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2. 教材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骑车”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2个问题: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3.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4、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以下的目标:①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③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117——P119页复习、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想一想、做一做及P120页T1-4。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2、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3、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理关系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教具准备:小黑板、写好题目的纸条等。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热爱自然科学的品质。
1、说内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2、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本单元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百分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学生极易把百分数等同于分母是100的一般分数。因此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及时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这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1)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学生交流: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方程 x-9=15的两边同时加上9,抵消掉等式左边的9,这样等式的左边只剩下x。(2) 你会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指导学生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进行检验。2.出示:64页第2题的第2小题。提问: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1) 标准体重+超出标准的重量=胖胖的体重(2) 标准体重-低于标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提问:他们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三、拓宽应用。1.解方程:x-5.3=10 75-x=402.65页第4题提问:你是怎样选出各方程的解的?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右是否相等。3.65页第5题提示学生认真读题,注意选择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是否有用。
6. 本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在举例中进一步认识分数。7. (读作八分之一)表示把人的身高看作单位“1”,头部的高度占整个身高的 ; (读作五分之三)表示把整个长江的干流看作单位“1”,受污染的部分占整个长江干流的 ; (读作十分之三)表示把死海表层的水看作单位“1”,含盐量占死海表层水的 。8. 读作六分之一, 读作七分之二, 读作是十五分之四, 读作十八分之十一, 读作一百分之七。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 、 、 、 、 。9. 本题有两个知识点:一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涂色,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1份有6个苹果; 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1份有4个苹果; 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4份,1份有3个苹果; 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6份,1份有2个苹果; 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12份,1份有1个苹果。二是在涂色中感受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也可以说随着分母的增大,几分之一所表示的苹果个数,从 的6个到 的1个,相应地在减少。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6页的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的四则运算打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关系做铺垫。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乘除法,对整数乘除法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就知识层面上,已经学习了简单整数加减法,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有初步的感性认知,初步具备了理性认知学习的基础;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问题,探索认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及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思维与推理能力。2. 过程与方法: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交流、分析概括认知加、减法意义、关系,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加减、法间的互逆关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表达、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1.说教材《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2.教学目标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师:这是一种较为简便、应用广泛的方法,但有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研究学生如何学比研究教师如何教更重要。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基础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都有了足够的掌握。有了上面的分析基础,我觉得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力教给学生,是完全可以的。》4、质疑与反思。师:对于这些方法,尽管大家的思维角度不尽相同,但是基本的想法是相同的,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生:用学过的倒数、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的。师: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新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5、实践体验练习巩固。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师:求比值,完成后,说说求比值的方法,这三个比值是什么关系?18∶12 27∶18 2.4∶1.6生1: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生2:这三个比值相等。……【参考答案】 18∶12= 27∶18= 2.4∶1.6= 求比值的方法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三个比值相等。【设计意图】比和比值是解决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只有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比例意义活动中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1: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上面有五颗黄色的五角星。生2:我们的国旗是长方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说出了自己对国旗的了解,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我们国家的热爱,老师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我们的五星红旗增光!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国旗长5米,宽米。国旗长2.4米,宽1.6米。国旗长60厘米,宽40厘米。
(三)练习巩固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基础训练。设计了2个题目,引用1、2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数学来源于又应用于生活。第二层次:应用练习。2题,1根据信息表示出回形针长多少厘米,和宝宝不同时期的身高和体重。此时需要学生主意单位,如,以厘米为单位,整厘米为单位要写在整数部分,不足1厘米的写在小数部分。2引用4题,此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可以用小数将较小单位的量表示为较大单位的量。第三层次:拓展练习。0.3时是多少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将会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我们是如何学的?先学生自行小结,再师生共同回顾以上个问题,这样既可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进行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00,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呢?(1/10米)师:1/10米也可以写成0.1米。师:请同学们看米尺,从0到30,从0到70,应该是几分米,十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可先和同桌商量商量。学生同桌讨论后反馈师根据反馈结果提问:请同学观察一下1/10米和0.1米,3/10米和0.3米,7/10米和0.7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随学生的回答出示1/10米=0.1米 3/10米=0.3米 7/10米=0.7米。再让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四人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2、 认识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么请同学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三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具体的步骤和前面相似)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还是放到52页小数数位顺序表这里教学比较妥当。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