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 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对“两个修养”的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当代中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能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归纳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四、学情分析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从微观上即从个人的角度重点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原因及具体要求。本课内容离学生的距离较近,是学 生比较感兴趣的。
(3)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师:人们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的追求,是永远止境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像无数先辈那样,加入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吧!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使我们认识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加强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必要性;把握了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了我们应该和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认识到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由此引导学生的深思,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帮助学生认识到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进而总结出关系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科学文化修养的意义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先进事迹短片。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思考:从徐本禹的事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发表各自见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总结出,要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知识点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根据教材110探究活动(思想道德的差异、反应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思考:用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来衡量这些观点,你赞成哪些观点?反对哪些观点?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这些价值观进行评析。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刚才讲到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行为:有人掌握了迪闹技术,却去充当电脑“黑客”有人掌握了医疗技术,却要收取“红包”后才肯救治病人等等教材109页探究活动:思考:在你看来,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什么关系?小结: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2)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有的同学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制造黑客程序,破坏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有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有的人身上存在着拜金主义倾向;等等。从上面的课堂探究中,我们认识到:(1)出现道德冲突的原因:生活变化很快,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新型产业的崛起与传统产业的衰落,使众多劳动者不得不面对新的择业问题;网络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社会交行的新天地;等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牛活方式的同时,也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下的“两难选择”。(2)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解决道德冲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课堂练习:道德冲突()①是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反映②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③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④是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产物
1.做学问之前首先学会做人2.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㈤ 说教学评价和反思:1.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理论的知识结合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这节课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很多,但由于我校的学生的基础薄弱,在发言时难免偏离老师引导的方向,甚至出现毫不相干的说法,由于本人经验不够此时如何去引导他们可能做的还不够好。2.新课程的教学,如何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延伸更深层次的内容是一个难题。本节课在知识的处理上,把道德的重要性与道德的层次两个知识点补充了进去,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情感的铺垫,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五、教学方法(1)坚持理 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六、课前准备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2、查阅“文化”的含义。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明确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要从中体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 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 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 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题内容,初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认识到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建。
一、教材分析《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能力目标: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注意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所以,教师在讲这节课时不要在具体内容上花过多的时间。
一、教材分析《意识 的作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意识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意识的作用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客观规律性和 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的认识,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作用。四、学情分析这一框的核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于这一问题,应该主要从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讲述的。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一、教材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和要求,在前后两个框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以及它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的学习,提高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明荣知耻”的中学生。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学难点: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本课小结:1.关于本课逻辑结构的宏观把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问题,教材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一是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二是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三是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教材运用辩证方法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展开论述。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又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教材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问题,从三个层次展开讲述:第一个层次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第三个层次是“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 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1.知识目标:◇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教材,本框属于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其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的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等内容。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 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一、教材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 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值观目标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探究提示:我们可以通过人际交往,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欣赏电视、上网查询、发送手机短信、阅读电子读物等方式来搜集资料。其特点为: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等,可以通过扫描、编排处理后,显示在互联网上,供广大读者使用。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用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情感性、艺术性耙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关结合,使人在看图阅文的同时可以听音乐、写文章、做笔记、复制文件等等。
◇探究提示:(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讲的“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老子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无等差的爱,无论任何人,都不分轻重厚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4)韩非子崇尚法,强调法的重要性,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要求人人必须遵守法;韩非子还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五、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内容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节 课学习第二框。
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澄清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提高比较鉴别能力(3)感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升华道德境界,增强参与意识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纲领的认识,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二、【课程标准】:4.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中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