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广聚贤才,让“千里马”竞相奔腾今年2月召开的“黄河入海?才聚东营”2023年人才引进活动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一组数字:全市青年人才连续5年实现净流入,2022年引进博士118人、硕士1441人、大学生2.68万人,引进人才数量是东营生源毕业生的2倍以上东营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新时代十年,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在招贤纳士、广纳英才上持续聚焦、扎实用力,主动融入全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谋划构建“一龙头、四高地、五片区”人才发展格局,在全省率先启动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从《关于完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意见》,到陆续出台“双招双引”15条、“才聚东营”23条、“人才金政”40条一个个政策接续出台,搭建起全市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二是抓党建助推乡村振兴。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出台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累计选派3000余个驻村工作队,一大批机关干部投身脱贫奔康、乡村振兴一线,助推全市6个县(市、区)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深入实施“磐石工程”建强联系服务群众前沿阵地,持续实施“头羊提升工程”“雁归工程”,开展“千名英才千村行”活动,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选派两批次55名干部结对帮扶剑阁县,深化拓展与浙江湖州东西部协作,深入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消薄扶强”计划,大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动能。三是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圆满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乡村治理加速构建新格局。开展“善治广安”十大行动,创新“广土安辑”微治理模式,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9个、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60个。全域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开展“红领安居”小区治理专项行动,擦亮“金广安?红物业”品牌,绘就城市幸福底色。
(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大厦),全区博士总量突破2000人,人才集聚效应持续显现。坚持载体孵育人才、成就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321个,先后在煤制油、铸造3D打印、奶牛选育等领域攻克了一批技术瓶颈,宁夏迈入国家二类创新地区,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敏领衔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7月,宁夏围绕农业重点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发布了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很快,枸杞、葡萄酒、奶产业等4个农业科技项目的“帅位”各有归属,在“赛马”和定向委托等制度推动下,全区人才链与产业链进一步融合。积极构建包括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托举人才等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在内的梯次培养计划,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开辟人才交流深造渠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职称评审、岗位评聘、绩效工资管理、科研项目管理赋权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释放。
实施“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开展宁籍学子引凤归巢、本土学子在银筑巢等系列引才活动,今年前三季度吸引近5.8万名大学毕业生留银就业创业,比之前每年留银大学生高20.8%。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近6000名,全市人才总量超过44万,蝉联“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殊荣。聚焦“三新”产业、“两都五基地”建设靶向引才,组建高质量发展智库,加快贺兰山、六盘山实验室建设,成立“双碳”研究中心,聚集全区60%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90%以上的重点实验室,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建立四套班子联系服务专家、人才表彰奖励、关心关爱等制度。实施多层次人才安居工程,创新设立“银川英才”“银川新星”等人才和科技基金,释放了爱才敬才用才的强烈信号,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时代扛起新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组织系统将切实担负起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这一根本使命,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实现“四个示范引领”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体系,在68个社区精准划分治理网格697个,设立网格党组织400个,448个单位党组织和1.2万余名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社区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持续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所有社区“一室八中心”实现全覆盖,为民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指导社区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建立“平时”常态、“急时”应战的“平急转换”机制,常态化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社区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处突能力稳步提高。三是统筹抓好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扎实开展“五型”模范机关创建,全市模范机关创建率达到80%以上,有效促进了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持续深化“六化六提升”工程,16家国有企业全部实现党建入章程,把党的领导融入国有企业治理各环节。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全市135所中小学校、11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完成改革任务。深入实施“五强五促”行动,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91.5%和96.2%。
先建立“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平战结合指挥体系”,运用于支援长春抗疫,发挥巨大能动作用,省委书记景俊海给予肯定性批示。二是坚持原则守初心,公道正派用干部。全市组工干部把一心为公作为立身之本,把公道正派作为“为党护党、兴党强党”生命线。坚守协助党委选准用好干部的职责定位,始终把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作为立身大节,不讲条件,只讲奉献,只要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满意、干部服气、群众认可”,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始终把“实干实绩实效”作为最硬评价标准,不被感情所扰,不被关系所困,能够为党的事业选出更多闯将、干将,就是自己最大的欣慰;始终把党的干部政策研究作为必修课程,深入钻研,打通堵点,出台文件,解忧暖心,努力为干部干事创业营造更好内部条件。近年来,我市选人用人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三是常态交流抓业务,实践锻炼提能力。坚持每周三“学习日”制度,建立“部长讲堂”“科长论坛”“组工新课堂”制度,实行“一月一考”,确保学习成效。
三是激励约束并重,管出干事担当动力。多次修订完善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及配套专项考核办法,探索创新并常态化推行“三亮”测评和“抓两头”考评,对排名靠前的通报表扬,排名靠后的约谈提醒,干部队伍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良好氛围;加强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查核一致率全省第一;平稳实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稳妥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深入推进公务员考核工作,公务员队伍管理水平更加科学规范;研究制定《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实施意见》和关心关爱若干措施,构建起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负责的良好局面。迈进新时代以来,全市上下日渐形成大抓发展、争先进位的生动局面,确保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顺利推进。三、引才聚智,全力打造产才融合发展高地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200余名,柔性引进专家人才600余名;协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1.8万余人、创新创业团队33个;为238名人才颁发“镍都人才服务卡”;2021、2022年我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榜单数字的背后,是理念更新、探索创新的坚定实践。
二是规范党员队伍建设。2013年以来,全市共发展党员12.5万,党员总量平稳增长,党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提高党员管理水平,持续探索不同群体党员管理的有效办法,开展流动党员管理系统试点,依托“红帆支部”创建流动党员之家。创新党员教育载体,组织“百人?百堂?百部话‘百年风华’”微党课大赛,网络直播量达3100万,建设起党员指尖课堂。以党内关怀凝聚党心民心,印发党内关怀帮扶实施细则,开展“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故事”活动,打造“青岛市老党员之家”。三是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区市统筹、抓镇促村、全域提升,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构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工作体系。健全“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党组织主导成立488个强村共富公司,带动村集体增收3.2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村庄超过85%。
人尽其才的局面逐步形成。二是创新“三张清单”对接机制,举办“智汇安康引领发展”“双百”人才项目洽谈会、“平安顺利幸福安康”人才兴安项目推介会,推进“一业一站”计划,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0家,形成“一站带一队、一队兴一业”辐射效应,促进人才与项目、资本与“智”本深度对接、一体联动。三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金州大地蔚然成风。近年来,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937人,评选表彰“安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83名,培养技能人才10万余名,培育“乡创客”“土专家”“田秀才”等2万余人,培养高素质农民1.5万余人;推进“双培双引”工程,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回引4万余名在外人员返乡兴办3.09万个经济实体,累计培训各类人才100余万人次,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36个,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41.57万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面向未来,全市组织系统将持续在把握大势中找准方向、在把握大局中找准定位、在把握大事中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迭代升级、进阶夺优;持续践行“四尚四戒”工作作风,锻造“四勤四能”模范部门过硬队伍,全力推动组织工作提质增效,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立足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自主培养人才。建设顶尖科学家领衔的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对“北京学者”计划瞄准的战略科技人才,逐人制定培养方案,赋予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等自主权,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创新“企业出题、院所答题、产线验证”协同攻关模式,在实践实战中培养人才。实施基础研究创新工程,设立“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资助”专项,推动市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科技领军企业联合设立基金,支持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础研究。三是强化政治引领,用心用情服务人才。坚持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深化国情研修、青年人才训练营等活动,持续制作播出人才纪实电视节目《为你喝彩》,引导人才传承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矢志爱国奋斗。结合北京实际,制定实施一揽子人才支持保障政策,畅通沟通联系渠道,提供及时周到服务。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编制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指导规划,选取部分区域重点推进,建成一批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及特色示范街区,为各类人才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二是加强招才引智力度。按照刚柔并用、以用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柔性引才,重点围绕产业发展、专业镇建设、开发区建设、云冈学研究,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5个方面,吸引更多人才来同创业。特别是今年,在北京、上海举办高层次医学专家柔性引才座谈会,与104名专家对接合作;与人社、卫健、大同师专等部门和高校联合开展校园招聘,全职引进121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全市教育、医疗的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帮助。三是稳步推进省校合作。将省校合作放在全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大局中谋划定位,不断深化拓展,共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0余所知名高校签约共建“12大基地”490个。今年以来,积极开展党政正职访名校等一系列活动,吸引知名高校学生来同实习实训、研学参观,在新能源、有机农业等领域签订40多个合作项目;赴中国农业大学和厦门大学开展人才宣介和双招双引,达成就业意向数百人;组建招才引智小分队,赴23所双一流高校及30所省属重点院校开展“筑巢引凤?聚才兴同”博士宣介会,省校合作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
四、打造高地,人才活力充分迸发“多彩贵州汇智引才,敢于突破创新,支持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自主组建团队,担任平台负责人,在项目课题等方面给予综合性支持,我们感到在贵州干事创业有发展、有奔头,是实现梦想的家园”。今年4月,在省委召开的专家人才座谈会上,与会的胡瑞忠、李少波等10位专家人才对贵州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暖心留才的系列举措纷纷点赞。回望过去,贵州在“黄金十年”赶超跨越的精彩蝶变中,始终依靠人才推动发展。全省组织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工作,以事业凝聚人才,各尽其能用好人才,让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一是突出“急需紧缺”引进人才。奋进新征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迫切需要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上下功夫。时不我待,省委组织部牵头制定《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以人才政策集成创新着力集聚贵州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学科提升,探索建立“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新机制,力争用10年时间引进百名以上领军人才、千名以上拔尖人才、万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并为他们和省内优秀专业人才搭建好平台。
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乡村组织振兴“4354”行动计划,以“六提攻坚”行动和“淮美雁阵”工程为总牵引,扎实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先后评定信用主体6.5万余户,累计授信9.23亿元、用信5.37亿元;创新开展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试点,被纳入全省第一轮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唯一市级承担改革任务;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塔基”提升三年行动,探索形成“小田变大田”“一村一工坊”“跨村联营”等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市村均经营性收入达47.31万元、年均增长率突破50%。创新打造132所不加门槛、不分受众、不设时限的“开放式党校”,获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创新网格“1+1”工作模式,扎实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我市3个小区获评省级示范小区,组建小区(网格)党组织512个,覆盖率达99.6%;深入开展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工程,打造“区-街道-社区-小区(网格)”四级党群服务中心体系,高标准建立党群服务中心150所,将就业、助学等32项服务项目纳入中心统一管理、集中办理,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高举思想旗帜、持续凝心铸魂今年1月19日上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迎来激动人心的时刻:大会宣布,在江苏参选的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一刻,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久久激荡。一张张神圣的选票,凝聚着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开创更加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为圆满完成此次省人代会选举组织工作,省委组织部在省委领导下坚决扛起重大政治责任,全力做好思想引导、组织选举、风气监督等工作,引导广大代表投好忠诚一票、光荣一票,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坚持守正与创新相融合,坚持“学、做、改”相贯通,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相促进,坚持严字当头和务求实效相统一,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推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近年来,南京以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为牵引,持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紧紧扭住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这个“牛鼻子”,以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为契机,牵头推进面向战略科技人才放权改革工作,研究落实科研人才出国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兼职等政策,总结推广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双聘”以及“企业出题、人才揭榜”等模式,切实为人才松绑赋能,全力支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的成长依赖于环境,人才的集聚取决于环境。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推动制定引才奖励政策和产业人才政策,定向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积极协调科技镇长团、欧美同学会、海外商会等资源,组织实施多样化高层次人才招引活动,举办“南京人才日”系列活动,打响“有宁才更好”工作品牌;持续做好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医疗服务等“关键小事”。一项项举措顺应时代潮流、彰显城市特色,人才链、创业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深度融合,人才活力充分释放,创新动力竞相迸发。
二、坚持以理论武装凝心铸魂,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始终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工程,全面推行“三个第一”学用制度,创新推出“学习包”、现场课、主题教室和“名家讲、大家谈”等鲜活载体,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全面做到“三个结合”,突出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学原著同“对年谱”相结合,领导干部“领学、带学、促学”、干部“真学、深学、实学”同党组织“导学、督学、评学”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增强全市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质效。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再到提前谋划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扎实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把提升党员、干部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边学习边思考边谋划,大兴调查研究,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
人才依产而聚,产业因才而兴。紧扣全市“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迭代升级市级人才政策,发布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实用性人才需求目录,发布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涉及金额5440万元。举办第四届中国空天论坛、江西省数字经济人才大会、院士专家上饶行、饶商大会人才论坛等重大活动,打造省级以上平台载体202家,人才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大力推进上饶市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成立上饶市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建好用好江西师范大学数字产业学院,累计引育数字经济人才2.3万余人。扎实开展“智汇全球才聚上饶”系列活动,市县两级建立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43家,建成人才飞地(科研飞地)23个,推动人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出台支持基层发展十条人才措施,因地制宜加强对茶叶、马家柚、水产等行业领域人才支撑,发掘更多“田专家”“土教授”。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改革发展。统筹推进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国企、高校等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力服务保障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开展两新组织“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分类推进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送餐员等群体党建,组建科技创新、交通运输等行业(综合)党委,制定落实推进乡镇扩权赋能政策措施,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党建联建共建,每年实施一批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四川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是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责任制,累计选派11501个驻村工作队、10.7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集中选派5700名综合帮扶干部向凉山深贫堡垒发起总攻,推动四川与全国同步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乡村头雁”培养计划,深化拓展驻村帮扶、省内结对帮扶、东西部协作帮扶和“组团式”帮扶,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突出抓好中省财政扶持村和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换届后,全省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占比达97.5%。
推进人工智能、超级智算中心建设,实施产业骨干人才支持专项、数字人才培养计划,认定支持1672名急需紧缺人才,培养3.2万名青年数字人才,形成了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新局面。二是提升政策能级,塑造人才引育“新优势”。跟进形势发展、紧贴人才需求,推动人才政策持续迭代升级,从“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到“郑州人才计划”和4.0版郑州人才新政,一项项创新政策环环相扣,一条条实施细则协同联动,在人才引育、支持服务、成果转化上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完整政策链条体系。广聚青年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源”。锚定“每年新增20万、5年内集聚青年人才100万”目标,大力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推动就业岗位增量扩容,开展百场招聘进校园、直播“带岗”、“云”端招聘,加快人才公寓项目建设和青年人才驿站筹集,举办大学生集中毕业典礼、校地交流、政务实践等活动,打造人才主题街区、主题公园、主题地铁、主题公交,构建消费体验、乐享乐游的多元场景,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创新将品牌化战略植入人才工作,塑造深入人心的“蓉漂”品牌,开发系列拳头产品和衍生品,“蓉漂”成为全国首个申请商标注册的城市人才工作品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引才的“蓉漂计划”,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59名,孕育出人才上市企业36家;招才的“蓉漂人才荟”,赴海内外重点城市举办招才引智活动近1000场,签约近20万人;聚才的“蓉漂杯”主题赛事,累计促成签约落地人才项目82个,投资金额达128.6亿元;育才的“蓉漂人才发展学院”,累计培训跨界复合型人才超50万人次;留才的“蓉漂青年人才驿站”,累计接待入住青年大学生8.7万名。当前,成都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力争创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构建全市“3+3+N”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站在新征程的起点,全市组织部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对组织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质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