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③用文中语句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④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第二课时四、师生探究讨论第一部分:1、文章开头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事吗?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2、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从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再延伸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无法解脱。
目标导学三: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明确:本文以记叙为主,穿插着议论、抒情。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抒发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又以“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设问作为记叙、议论的中心,接着用一个气势磅礴的排比句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从意志、品质、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进行高度评价和赞美,为文章具体事例的叙述做了思想认识方面的提示和感情的铺垫。第二部分,文章以记叙为主,具体叙述了三个典型事例,在叙述完每一个事例后,文章都穿插了议论、抒情。这些议论抒情,既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第三部分,作者告诉人们要珍惜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没有用单调枯燥的说教,而是用朋友的恳谈来启迪人们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拓展延伸:收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典型事迹的资料,准备举办演讲会。
表情(神态描写)表明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韩麦尔先生: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启发人们学习祖国语言表达爱国感情九、质疑释疑 1、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么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以小见大,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找出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说说它有何作用?最后一课上课之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依据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3.从闻一多的演讲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李公朴、昆明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分别是怎样的感情?高度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争精神,对李先生的被杀表现得十分悲痛。痛斥了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质。爱憎情感强烈。
阅读8-22自然段(第三部分)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一词用得合适吗?为什么?合适。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指出这一段的外貌描写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给加红色的字注音翳 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骷髅 kūlóu注音释义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伛yǔ:弯(腰)曲(背)这几句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表现老王病重,烘托他的忠厚善良以及和对我家的深厚情意。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实词“矜”、“颔”、“释”、“忿”、“徐”、“遣”;虚词:“尔”、“以”、“但”。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背诵。2、文言词的积累。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学难点: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2、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3、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教法学法: 诵读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改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老实厚道,诚实,不怕千辛万苦,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 语言理解1、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哪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老是摇来晃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的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
(2)模仿课文,适当运用表达技巧,如用语、句式、人称等,写一个演讲词片段,200字左右。学生活动:(1)小组内轮流演讲,互评互议。(2)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演讲展示。(3)全班评选最佳演讲者三名,进行表彰鼓励。【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计两个小活动,训练学生“讲”的能力。前一个活动还原课文演讲场景,在模拟闻一多先生进行演讲的过程中,回顾演讲的一些基本知识;第二个活动设置情景写演讲词片段,并进行演讲,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演讲的表达技巧,初步学习如何演讲。三、总结存储1.教师总结这是用满腔爱国热忱、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演讲词。闻一多先生运用了不同情感色彩的词语,交替使用了大量的反问句、设问句、排比句和感叹句,并通过不断变换人称,来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昆明人民、进步青年的爱憎情感。这些表达技巧增强了演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演讲更具鼓动性和战斗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长 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教学重点:1、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2、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1、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2、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教法学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积累一些文言知识。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文字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全文语言平淡,幽默而不荒唐,用一种闲适的笔调写出作者对旧历新年的态度,用一种洒脱的文风写出作者对政治文化的态度。2.结构严谨,多种描写。文章前半部分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作者对旧历新年的诸多烦恼,后半部分用语言描写,表现作者态度的微微转变,深刻地刻画出作者的对传统节日的无可适从。3.主题明确集中,内容广泛。全文以庆祝旧历元旦为主要内容,描写了旧历元旦时诸多的习俗,但暗含的内容广泛丰富,意在通过旧历元旦揭示守旧的传统文化与新的科学理论的对立。【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
(3)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作者采用写意手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等画面,充满了水乡特色,很好地烘托了“我”欢畅愉悦的心情,情景交融,令人难忘。【把握文章主旨】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
1.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2.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3.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一、导入回眸 2015,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 。说到《三体》 , 就一定要提到作者——谁啊? 刘慈欣 二、介绍作者请大家根据上网查阅到的资料,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刘慈欣。 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 、 《球状闪电》 还有《超新星纪元》 。2015 年 8 月 23 日, 《三体》获得第 73 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 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 ”之称的雨果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来感受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交相辉映的无穷魅力。三、检查预习读准字音可怜兮兮 xī 庞大 páng 辐射 fú 闪烁 shuò 人迹罕至 hǎn 吝啬 lìn sè 抽泣 qì 罐头 guàn 点缀 zhuì 一缕 lǚ 挑剔 tī 心有灵犀 xī 迄今为止 qì 镍 niè四、解读标题,概括情节 同学们已经认真预习过课文,现在请看标题——《带上她的眼睛》 ,你能设计几个怎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1、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最有 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 ,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 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述这句话。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六、讨论、探究:1、“黄河的精神”是什么?从本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黄河的这种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歌颂中华儿女的勤劳勇敢、伟大坚强,从而激发整个民族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来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重点揭谜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它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五、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什么意外?“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这种共振是正常现象吗?这种现象后来 解决了吗?并非正常现象。 “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 ”3、这一部分中表现了杨利伟什么精神?为祖国航天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第二部分 我看到了什么1、杨利伟在太空看到了什么?1、地球只是一段弧 2、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 3、中国上空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 飞过,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1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击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 作者简介(ppt4、5)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3年出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他的童年时期,正是新中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时期,也是新一代充满希望、孕育理想的时期。但是,1966年开始,长达10年这久的“文化大革命”,不仅危害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危害了青年的成长。在“文革”中,贾平凹的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 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小说《废都》《浮躁》《高老庄》《秦腔》等。另写散文。它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3、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4、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