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 页数:4页
  • 字数:约 3137 字
  • 大小:50.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老余工作室
  •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