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说课稿

  • 页数:2页
  • 字数:约 2355 字
  • 大小:27.53KB
  • 格式:.docx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Vincent演示
  • 第五章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并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探究。

    方法与技巧:精心思考,合作探究,学会运用归纳和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积极思考,主动自觉,全力以赴,享受学习快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通过讨论,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三、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我探究

    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和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前自学

    预习自学,自主探究,自主完成预习案部分。通过阅读教材,掌握本届基础知识。

    环节二:课中探究

    步骤一:问题探讨,明确目标

    导入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

    本节课以课本问题探讨导入。问题探讨是新课标教材中新加入的一个环节,概括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等,使学生能够带着目标投入到学习当中。

    步骤二:处理学案,掌握基础

    课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完成预习案相关部分,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基本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寻找到答案。在预习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A层次同学对B、C层次同学作出必要辅导,力求全部过关。所以本部分内容在课堂中采取抢答的形式完成,活跃课堂气氛。对于预习案中错误较多的知识加以讲解、强调。

    步骤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出三个探究点,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先一对一讨论完善思维,然后小组集中讨论疑难点,注意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

    坚持“A教B,B教C”的梯次合作。A总结完规律方法后拓展,B要做好方法规律的归纳整理,C要做好巩固、记忆、质疑。讨论形成的答案要条理清晰、要点化、序号化。

    使所有同学都参与到讨论当中,发挥集体的智慧。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