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说课稿3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说课稿3篇

  • 页数:11页
  • 字数:约 9379 字
  • 大小:68.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老余工作室
  • 找次品说课稿3篇

    找次品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例如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还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并且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找次品”的教学,目的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 “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运用最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天平 待测物品(乒乓球 羽毛球等)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总结归纳等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方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使学生能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关于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研究学生已经接触过,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类,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也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会涉及到的“可能”、“一定”等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学生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上课开始,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将要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的图片,如火炬传递、鸟巢体育馆等,从而谈话引出同学们最喜爱的比赛项目之一——乒乓球。在这些大型的比赛中,对乒乓球的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若出现次品就会影响运动员的水平发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找次品的问题。板书课题:找次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利用今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事件引出课题,不但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㈡初步感知寻求方法

    1.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5个乒乓球,说明:在这5个乒乓球中有一个比较轻的,请你帮忙把这个次品找出来?

    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可能想到多种方法。比如:用手掂一掂、用称一个一个的称出质量、用天平来称等。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多种找次品的方法中,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最好,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出次品,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对托盘两边的物品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2.教师简单介绍天平原理。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天平和乒乓球,分组进行活动。然后汇报活动情况。

    这里学生找次品的方案可能有多种:有的会把5个乒乓球分成三份,5(2,2,1),先在天平的两端各放2个,如果平衡,那剩下的一个就是次品,若不平衡就把轻的一组再分成两份,轻的一个就是次品;还有的可能会把5个乒乓球分成五份,5(1,1,1,1,1),先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一个,如果不平衡,那轻的一端就是次品,若是平衡,就在天平两端再各放一个,若是还平衡,剩下的一个就是次品,若是不平衡,轻的一个就是次品。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非常关键,比如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不管你把5个乒乓球分成几份来称,每次最多称出几份?(两份)你几次能称出次品呢?(这时学生可能会说,有时1次,有时2次)那么我们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称出次品?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称一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可是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往往只考虑到事情偶然性的方面,教师在这里适时引导,用简短的几句话,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这样的设计不但帮助学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且培养了学生谨慎、严密的思维习惯。)

    ㈢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出示题目:一盒羽毛球有9个,里面有一个较轻的,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称,并把找次品的结果填到老师发的表格内。在这里学生分组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把9个羽毛球分成9份,两个两个的称,至少需要4次;也可以分成5份,9(2,2,2,2,1),每次称4个,至少需要3次;平均分成3份,每次称6个,两次就能保证称出次品;如果不是平均分成3份9(4,4,1),至少需要3次等等。最后通过观察、比较、组内交流确定平均分成3份来称,这种方案是最优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9个物品中的次品,因为物品的数量较多,分组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对比、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中找到最佳方案。)

    2.让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中的有关数据,找出为什么平均分成3份这种方案是最优的。

    (从几种方案中找到最优的,对五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数据中发现规律,再根据规律解决问题,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㈣运用规律拓展提高

    出示题目:如果有8个零件,其中一个质量较重,至少需要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自己找寻方案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求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它打破把待测零件平均分成3份的认知结构,故意制造矛盾,若是待测物品不能平均分成三份,怎么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若不能平均分时,每份的个数应尽量接近。)

    ㈤总结交流巩固延伸

    学生交流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最后教师提出:若是我们待测物品的个数很多,或者是没有天平,我们怎样很快找出次品呢?

    (本环节的设计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找次品说课稿二

    一、说内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二、说教材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等都运用了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化意识。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仔细阅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编排结构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例2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让学生经历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材这样安排,考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找次品?5个次品是否难度过大?找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是学生在观察9个待测物品的测量过程中,比较得出的,“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是否会更多呢?

    基于上述考虑,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3.通过观察多个待测物品时,让学生体会到最优化策论的成因。

    三、说教法

    在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教材比较重视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探究。确实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迅速达到多种策略的有效补充。但是同时存在的问题是,该教材内容偏难,如果仅通过交流,势必优秀生言之灼灼,而后进生听之糟糟。因此我在执教时选用了学生安静思考,人人动手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再视情况交流。在反馈中逐步得到提高。

    四、说设计

    (一)课前游戏。课前游戏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至少需要多少次的含义,为新课教学扫清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出现不必要的过多的纠缠。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三)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安排了3个层次)

    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菠萝片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考虑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紧接着我刻意安排了4这个环节(设计意图:多了4这一环节,它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个中找就要比3个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最后安排5个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四)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方法。

    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个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如果是3的倍数的数,为什么要分成3份,以及为什么而且要平均分成3份对最佳策略的成因作出推理和解释。接着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后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个…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这里其实有规律可寻。

    (五)留与悬念,课余激发探索兴趣。

    这里主要探索非3倍数的最佳策略并且完善找次品的规律,即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尽量平均分成3份,保证有两份数量相同,并且只和第三组差1个,所用的次数是最少的。这是否是最优的方法

    (六)学习反思:

    对全课进行输理,回顾找次品的方法和最佳策略。

    五、说体会

    教完以后,体会最深的就是这个难度的教材,教到什么度是合适的?对于最佳策略的成因还有没有更好的、更有说服力的相通的解释方法?教师的反馈怎么样能更有层次一些?课上下来还是觉得问题多多,但自己觉得还是在云里雾里。很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指点。谢谢各位!

    找次品说课稿三

    一、教材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所有待测物品中找出唯一一个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的次品,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尝试把这种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认为应先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样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从3个中找到次品。然后加深到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渗透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就容易多了,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但是对于刚经历找次品的学生来说,什么是次品,什么是质量次品,为什么要找次品?还很困惑, “为什么平均分成三份是最优方案”教材没有涉及,学生的疑惑会更大,这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对于我班学生来说,本节课最重要的学具天平,由于我们在上学期的方程教学中使用过,并且学生亲手操作过,因此,本节课无需多解释。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解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1.实验法:(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本节课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2. 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学具准备:

    1、每小组一架天平(一般情况下,我们分组时每小组4到6人,每班最多十组,学校都会有足够用的天平,需要教师做的是要提前把天平调试好。)

    2、每小组准备十瓶同样的巧克力豆(五角钱一瓶的小食品,学生容易备齐),代替钙片,教师在课前每组收上来两瓶,把其中一瓶里取出两颗放入另一瓶中,以便课上用。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通过看一则关于美国“挑战者”号发射的新闻。(挑战者号发射过程中突然爆炸,七名宇航员英勇殉职。),让学生猜测造成机毁人亡的原因在哪里呢?

    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了一个不合格小零件—— 就是次品,而飞机上的这个次品是一个价值仅900美元的小垫片,他的爆裂,造成的损失是七名宇航精英全部遇难,价值十几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坠落太平洋。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或者轻一些,或者重一些即质量次品,需要我们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找次品。(板书:找次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意识到次品的危害,同时激发学生找次品的欲望,快速进入研究状态,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感悟新知,探索体会

    三个中找次品

    1、(课件出示)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一个瓶里让张老师吃了两片,你能帮我把它找出来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事先让每小组把巧克力瓶都贴上本组标签,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看一看哪小组找到的最快,并把找到的次品交到前边来,教师验证后学生汇报方法,这里学生会用数一数,掂一掂,以及称一称的办法,通过实践学生很容易发现而数的办法数量多很费时,掂的办法在质量差异很小时不够准确,甚至找不出来,只有用天平“称”的方法又快又准。]

    2、探讨怎样用天平称。

    通过学生汇报,总结方法,(课件)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放1瓶钙片,如果平衡说明这两个都不是次品,剩下的那个是次品,如果不平衡,翘起来的那边就是次品。

    (三)、探究新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两粒,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小组合作,自主寻找方法(每小组一架实物天平,钙片五瓶)

    3、指名汇报,随机板书。(课件出示图示法板书)

    在这里,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称量方法,一种是天平两边各放一瓶,不平衡则轻的是次品,平衡再各放一瓶,不平衡则轻的是次品,平衡则剩下的是次品。另一种是天平两边各放两瓶,平衡则剩下的是次品,不平衡,则在较轻的那两瓶中,第三种是天平两边各放一瓶,如平衡,则拿掉天平一边的钙片,再换上另一瓶,以此类推直到天平不平衡为止。当出现第三种做法时,教师首先肯定这种方法是对的,接着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他没有分份的方法简单,初步渗透优化思想,在例二中学生便不会再出现此种做法。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也可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会出现提前找到次品的情况,如果运气好的话称1次就可能找到次品.在这里必须追问学生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也为下面的填表,探究优化策略作好准备.]

    (四)、合作探索,寻找最优策略

    1、出示例二:现在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次品,而且次品是稍重一些的,你能找出来吗?你想怎么称?分成几份?(课件出示)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表示摆的过程,填写下表,

    零件个数

    分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

    9

    (1,1,1,1,1,1,1,1,1)

    4

    9

    (2,2,2,2,1)

    3

    9

    (3,3,3)

    2

    9

    (4,4,1)

    3

    9

    (2,2,5)

    3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进行小组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并尝试脱离天平,直接用图示法记录操作过程,这也是是完成由具体到抽象过渡中的重要一步。]

    3、指名汇报,展示学生的分析过程:(课件出示)

    4、观察表格:用哪一种方法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学生很容易发现但不一定就能准确说出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且所需的次数最少,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的份数,三份,每份都是3即每份一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成三份,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最少,只需2次,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2次要多,这样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五)、优化方法,萌生猜想

    1、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那么,是不是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要的次数一定最少呢?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每小组选一个数据进行尝试验证,例如12、15,27、81,这样可以同一时间验证多个数据,学生更容易接受此猜想。小组讨论时让学生完全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尝试用图示法分析,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另外,分配数据时81数据较大,可分给优等生较多的一组)。

    2、验证成功后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之后,学生会马上提出疑问,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物品应该怎样分呢?

    3、这时小组继续合作验证:用图示法从10、11个零件中找出一个较轻的次品,共同讨论出多种不同的方法,用图示法或表格法表示出来,并找到最优的方案。从而总结规律:1、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2、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这样不但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