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 页数:8页
  • 字数:约 3612 字
  • 大小:35.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Vincent演示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以诵读来“帮助”解析。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六年级学习诗词的要求:“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想象等来体现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考虑到本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活动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品读词文,通过想象,把平面的词句想象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幕立体的场景,进而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词中的情感。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课标》要求、我设想了五字课堂教学模式。

    1、导

    通过曲调《破阵子》和《西江月》的对比,使学生了解词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选择什么样的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风格。

    2、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实现对古诗词大意的把握。另外,悟诗人之情,要读懂诗词的景,词的意境就呈现在眼前了。

    3、赏

    赏析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趣和意蕴。以诵读想象来“帮助”赏析,带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

    4、悟

    在赏析中,体会此人对景的喜爱之情和期盼丰年的喜悦之情。

    5、写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做到文景合一,身临其境。

    六、说板书:

    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景(美)情(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二

    一、文本解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朱光潜)

    二、教学难点、重点

    对本词来说,学生对乡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乡村,没有表象积累,更没有情感体验。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通过词作里对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品味词作朴实的语言描摹等文学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复习学过的词

    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词作了,大家还记得吗?

    (毛泽东的《咏梅》、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读起来都琅琅上口,而且别有一种意蕴,这也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之一吧。因为词是依据曲子填的,不同的词牌名有不同的调,同一个词牌名因内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情调。

    2、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辛弃疾写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师介绍黄沙道

    黄沙,就是指黄沙岭。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

    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辛弃疾在这隐居,一住就住了近二十年,也住出了闲情。听说还在这建了《黄沙书院》,所以夜晚出来走走,是经常的事。词中就描写了一次夜行的经历。

    (二)初读词作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己练读

    3、指名朗读交流

    指出:“见”的读音

    (三)解诗意

    1、自己再轻声读读,看看哪些句子的意思,自己可以试着理解,还可以跟同学讨论讨论。不懂得可以提出来。

    2、交流遇到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上阕,“别枝惊鹊”“半夜鸣蝉”“蛙声一片”

    3、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教师随机引导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明月无言,清风无声,但黄沙岭的夜晚却是寂静中的热闹。)

    (1)随机引导:

    是什么惊起了鹊儿?你见过这样的明月吗?说说你的感受。

    被惊起的鹊儿此刻在干什么?

    此刻的蝉鸣会与白天一样吗?

    田野里稻花飘香,令人陶醉。此的青蛙们在说些什么呢?

    (2)在这样的一个夏日月夜,作者在夜行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感受到什么?如果你就是作者,你能不能来给大家说说你夜行黄沙道时的所见所闻,还可以加上所感。

    (3)这样的夏夜,作者真是不虚此行,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上阕。谁先来读一读?

    再指名读、起度。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