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案

  • 页数:8页
  • 字数:约 5335 字
  • 大小:149.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Mu
  •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在初步分析欣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导入,让学生快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的切入点和需要达成的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

    1.读准字音

    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

    课件出示:

    平羌(qiānɡ) 渝州(y) 岐王(q) 岑参(cn shēn) 芦管(l)

    2.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课件出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齐读,体会节奏。

    3.读出韵味

    古诗的音韵美体现在节奏上,体现在音韵和谐中,也体现在韵脚上。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1)标注、认识韵脚。

    课件出示:

    A.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B.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C.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2)教师范读,体会韵味。

    (3)学生赛读,读出韵味。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诵读,读准了字音,读出了韵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出诗歌的意思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歌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落脚点在韵味上,从诵读诗歌切入,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这四首诗歌具体落实朗诵。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从感受入手,没有难度,易于接受,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译读诗歌知内容

    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结合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用自己的话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1)结合注释及诗歌下方的解说,独立译读诗歌。

    (2)同桌间互相比较译读诗歌。

    (3)教师指名译读诗歌。

    课件出示:

    《峨眉山月歌》:半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峨眉山头,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去往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当年我经常在岐王府里与崔九的堂前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了你。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该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师小结:诗歌是优美的,语言凝练,原本不可以用直白的现代汉语译读。但是同学们的不同的译读结果,让我们领略到不同角度的诗意美。

    【设计意图】诗歌本不易直译或者不需要译成现代汉语,但为了在学生心里有直观的认识,与学生现有认知对接,故采用了较为灵活的自由译读的方法。不求统一答案,着眼点在是否明白诗歌内容上。

    四、品读诗歌晓手法

    师:这四首诗是四幅画、四段情,一幅幅,一段段,徐徐展开,诗人是怎样叙写的呢?结合每首诗歌下面的解说,赏析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预设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处于军旅之中,又逢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遥想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登城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2)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预设

    《峨眉山月歌》:诗人离开故乡独行闯荡,内心有憧憬和喜悦,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了征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和生发出的思乡情愫。

    (3)这四首诗的诗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预设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时节,风光大好,没有想到在此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这两句抒发了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玄宗时期社会的沧桑巨变。“正”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以小见大,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既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接抒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愁?“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前面古诗的学习,已经很会利用现有资料赏析诗歌了。无论是画面描述还是情感分析都有理有据。对关键词的赏析,也很有自己的看法,值得赞赏!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下方的解说,从诗歌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和重点句子的角度,由面到点,逐层学习初步赏析诗歌,品味诗歌。

    五、联读诗歌明情怀

    师:阅读材料,了解这四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将一首诗横向展开,联想到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怀吗?或者纵向联想,描绘你看到的唐朝由盛到衰的画面吗?

    1.阅读材料,展开联想

    课件出示:

    材料一:《峨眉山月歌》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诗。

    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材料四:《夜上受降城闻笛》,建中元年(779)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这期间写下了这首诗。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