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3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3篇

  • 页数:9页
  • 字数:约 9247 字
  • 大小:70.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南域PPTer
  •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3篇

    教材分析: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首先给出几个受力的情况,“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

    这几个物体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海绵的情况和其他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出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首先给出小的演示比如: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接着提出问题.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及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然后给出三个例子

    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

    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

    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教师总结: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结合以上的分析,再加上初中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给力下一个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由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一样,得出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矢量,让学生总结得出以前学习过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之后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上找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要想测量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教师提出问题“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初中以学习过力的图示,让学生得出。既可以使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可以引发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接着提出“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接着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接着给出几个参考练习,由学生完成。

    “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要给出详细的解析,给出严格的步骤: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接着让学生练习,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随后给出课堂练习,课堂训练题目省略,之后给出解答。

    随后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第二个知识点“重力”。

    二、重力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让学生得出研究重力的三要素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回答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结合课本讲解“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师总结得出: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接下来引入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教材第53-54页问题与练习,还有一些课外练习。

    板书设计

    3.1 重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重力基本相互作用》,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第一、 教材分析。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以下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从基础知识上看,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习障碍上看:主要有两个,一是,力的作用效果容易观察,而其三要素的确定易出错;二是,对于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的理解,过于抽象;三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较难懂,若不能使学生感兴趣,就易引起学生厌学情绪。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分为两类。

    ⑵理解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力的测量工具、单位、性质、力的图示。

    ⑶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⑷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⑸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用水平支持物支持的静止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⑹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⑺了解力的几种基本相互作用,会对不同的力进行分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确定。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重心概念的理解和确定方法;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解。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分为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力、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总结布置作业三个环节,用时约为3min,25min+35min+ 20min,3min。

    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新课的引入,要培养学生的关注生活热爱思考的习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一些生活中常见,却没有注意到的现象的图片展示:扔出去的标枪会落到地面,喷泉喷出向上的水会落向地面,向上投出的球会落回到地面,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思考后,说这些物体最终都会落回地面。为什么会落回地面呢?是因为受到地球对他们的力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用重力的例子引出力,为下面学习重力起铺垫作用,同时重力有属于引力相互作用,为接下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做铺垫。

    新课引入后,就进入了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力的教学用时25min,重力的产生、三大要素,用时约为35min,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用时约为20min。

    一第部分,力。首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思考并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用速度来描述,紧接着通过研究足球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得出力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结论。再结合初中所学,给力下定义;再让学生用自己桌子上的弹簧测力计和橡皮条做实验,得出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变。总结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而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得出较为形象可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后,我请学生做实验,思考分析得出力的极大性质:矢量性,物质性,相互性,非接触性,老师给以补充和总结。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脚踢球,和大人小孩不同作用点推门使得门平衡的两个例子得出力的三要素。

    最后在黑板上板书演示力的图示的画法。再请学生自己做力得图示。

    第二部分,重力

    通过力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力有物质性——施力受力五题同时存在,知道三大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那学习重力时,先观察生活中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①、重力如何产生的?②、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如何确定?③、重力知识在生活中有何应用?老师顺势提出以上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即将要来解决的问题。然后剖析重力的定义,确定实力物体,受力物体,以及重力大小与地球吸引力大小的比较,确定重力是非接触力。紧接着讨论重力的大小,由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砝码的重力,设计表格,得出G/m是定值的结论。然后由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加速度g得含义,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理解不同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对于重力的方向,我用一个永生系着的小球,来形象展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然后鼓励同学们将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用于生活,学生思考得出铅垂线,老师讲解其用法。重心的寻找,分两类,第一类形状规则,质量均匀的,老师给出图,学生马上思考得出:在其几何中心。第二类,质量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用什么方法?给学生弹簧测力计和相撞不规则的薄板,和空心的三角尺,圆环,让他们去探究,得出悬挂法可以测得重心。也许他们是从树上的做一做得到的灵感,但是没关系。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悬挂法就可以测量重心?学生思考后,请他们回答,老师给以点评指正。最后总结重心的几个应注意的问题:1、重心不是重力的真实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遍布整个物体,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2、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但可以把物体的质量看成都集中在重心这一点。3、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在物体上。

    课下,给学生一个探究任务:思考不倒翁的不倒原理,背越式跳高的利与弊。

    第三部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地球会吸引地面上的物体呢?磁铁之间为什么会相互吸引?带电的数字和头发为什么相互吸引?自然界还有哪些我们未知的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作为了解性内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将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体会到更广阔的世界的同时,有世界仍有无数未知,有待他们去探索,激起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愿望。

    我先给同学们放一个视频,带他们到宇宙世界中,看太阳系中的形体是如何运动的,从而体会地球的公转,月球的公转,以及宇宙中星系的运动,感性认识引力作用;再用一个对牛顿和爱因斯坦见解的评论视频,让学生对引力作用理论有一定认识,同时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总结:是万有引力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太阳系、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相互吸引的作用遍布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只是引力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种表现。此外,电荷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还有另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作为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然后将学生分成四组,给他们一个任务,用自己能得到的渠道,分别搜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一种,小组讨论整理得出其要点,下次课时作交流。

    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和布置作业。总结时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同时从知识和方法上自行总结,既注重了学生物理方法的培养,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

    在作业的安排上,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同时安排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为,书本上53页的第二题,完成小组任务:搜集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有助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作题为:探索不倒翁不倒的原理,探索背越式跳高的利与弊。而选做题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会重心不同有哪些影响,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STS”的教学理念,同时,为下节课做准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接下来,再说说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及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为了将这把钥匙交给学生,我采用情景法、提问法、启发法进行教学。将实验工具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索,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的种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老师则以提问的形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并在关键处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而“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设计中,我高度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善于观察和提问;在问题解决中,运用分析和推理;在小组讨论中,乐于合作和交流;在实验探究中,勤于动手和动脑;在获取知识中,学会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

    最后,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本次课的板书设计是基于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概念图简洁、清晰、美观地展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与课件形成很好的互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三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章节中,这知识,是力 概念,是本章的基础性的,学好这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必要的。

    2.教学与难点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便于学生,教材在这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力的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又是难点。

    重力是学生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二、教学

    (一)知识与技能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 。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 力作用的性。

    2.学生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 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了要求:中学物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以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能力, 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教学中采用“ --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性。其主要程序是: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 →再创情境→得出结论→理解、实践。它 知识的,而且更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 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学得。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五、教学流程

    (一)问题,引入课题

    1.这几天咱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随意遨游的吗?(不,是地球旋转!)

    3.为“神六”会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地球对它施加了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这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就一起来力的问题。

    (二)探究力的作用,引出并理解力的概念

    1.创设情景,问题

    让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推掌,一人被动,双方感受力的,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

    体会和思考:力产生了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2.科学想象并体会,上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环节中,学生分组上述问题,教师给以提示。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