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第一课时)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第一课时)说课稿2篇

  • 页数:4页
  • 字数:约 3847 字
  • 大小:50.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喵小萌设计
  • 可能性(第一课时)说课稿2篇

    可能性(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今天我执教的《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

    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可能性”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第一学段出现的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

    说课稿

    《可能性》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初步感受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也是为下一课时学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实事件则是不确定的。

    2、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判断,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概率意识及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简单的推理、分析、判断能力,并能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由于有关概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升华为理性认识尤为重要,所以,我把“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定为教学重点,把“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下面来谈谈我本节课教学设计。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本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为主,教师穿针引线,,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体现“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我在新授部分以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活动开始,首先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接着以奖励的形式出现抽奖活动,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抽一抽”的体验中获得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进而能有自己用语言描述事情发生的三种情况;再者,我在巩固联系部分设计了“小小设计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设计、去感受、去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知识,达到应用的目的。

    二、体现“开放性”,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

    1、开发学习空间,促进思维发展。

    低年级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孩子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王国。我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在热烈的抽奖活动中,各个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中奖,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抽过后,居然没一个能中奖?由于疑问而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并在思考中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老师手中根本就没有红色的牌。在此基础上,再揭示扑克牌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2、开放练习设计,促进个性发展。

    为开太百货设计设计转盘是一个开放性的巩固练习。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想法,应用所学可能性的知识进行独立设计。学生的设计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的空间,通过学生设计符合自己想法的转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可能性知识的合理应用。这个活动不仅培养学生以统计角度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

    本节课中的小组合作有两次,一次是抽奖游戏,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这次合作的开始,我特意设计小组成员商定组长和记录员这一小环节,这一环节看似很小但是却很有必要。因为借班上课,我们并不了解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情况,这样就可以使每组的成员有了明确的分工,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的展开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切实的参与机会,获得直观的感受,也使这次的合作更有意义,更有实效。第二次是举生活中的实例,放飞学生的思维,学生用所学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由于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学生举例之前,先请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提供学习空间,从而达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成长的目的。

    课后,我有些感受:比如练习部分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的装球活动,提供给学生多种颜色的球,小组合作自主设计装球方案,试图达到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开放思维的目的,由于是我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不是十分到位,导致了这一活动的组织、交流以及总结不够充分,没有完全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其他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可能性(第一课时)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它是较以往老教材新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词语的含义,渗透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初步感知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性大,什么情况下可能性小.

    本课我设定四个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结合己有的经验结合问题情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做出判断,并能简单地说明原因。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判断事物发展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初步感知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性大,什么情况下可能性小。

    4、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倾听,善于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本课时的教学准备:每学习小组准备一个袋子;黑白棋子若干个;学习记录卡;幻灯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己有的经验结合问题情境,理解、辨析“可能”、“一定”、“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判断事物发展可能性的大小。

    突破方法: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游戏感知“一定”、“可能”、“不可能”-------解释数学生活中的上述三种现象-------举例描述生活现象-------摸棋实验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这样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为主,教师穿针引线,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体现“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