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动》教案
-
- 页数:13页
- 字数:约 8456 字
- 大小:387.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老余工作室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4.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2课时
第1课时
1.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感受景物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景方法。
一、导入新课
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她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和黄河一齐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吗?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长江之歌》的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屹立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的神秘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思。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用提问的形式,激活学生对长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顺势用歌词引出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介绍,自然而然地进入对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2.扫清字词障碍
3.通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本文记叙了马丽华跟随电影《万里藏北》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游踪。
(生阅读交流)
预设 时间推移:第二天。
地点转换:草坝子上的营地—砾石堆上—沿冰河接近冰山—置身于冰窟—进入冰塔林。
作者的游踪: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的草坝子上,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追问:文章按照时空顺序,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哪些见闻感受?浏览文章,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提示:
(1)找出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象,概括景物特征,并做好批注。
(2)勾画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
(3)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预设(1)所见:①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第1、2段,写雪山的高峻、雄壮、变化多端);②在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第5段,写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③靠近冰山(第6段,写其图案难以名状);④身处冰窟(第10、11段,写冰体的千姿百态,冰山的晶莹洁白、闪闪生光);⑤重返冰河(第14段,写听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一刻不停)。
(2)所感:①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②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③是琼瑶仙境……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④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3)复述作者的所见所感:
所见: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洁白,熠熠闪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一刻不停。
所感: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觉置身琼瑶仙境,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师小结:作者按照时空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层次清晰地描述了自己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从远眺、近观到身处其间,描写重点从雪山转向冰塔林再到冰窟,景物特点各异,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突出了风景给人带来的震撼和触动。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顺序和线索,把握作者的见闻感受。
三、精读品析
1.分析详略安排
作者在讲述这段游览经历时,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色。文章第5—14段在描写冰塔林时是怎样进行详略安排的?
预设 第5段:略写远望冰塔林的奇观。
第6段:略写近看冰山的形态。
第10、11段:详写置身冰窟时看到的奇丽景象。
第12—14段:略写第二天重返冰塔林,听到坚冰下的流水声。
2.感受神韵
师:下面我们来重点学习“最美冰塔林”选段。朗读第10、11段,勾画描写冰塔林美景的语句进行品析,感受景物的神韵,并写出评析文字。
提示: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感官描写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示例: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评析:简笔勾勒冰体的奇形怪状,美不胜收,并且称这些奇形怪状为“最漂亮的这番模样”,足见作者对自然伟力的赞叹之情。(描写方法)
(生交流)
预设(1)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评析:从听觉角度描写,表现冰风的永不停息与凛冽。(感官描写)
(2)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评析:置身冰窟中,感觉仿佛置身于“琼瑶仙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冰窟的美丽、圣洁;“静穆”一词准确生动地写出冰窟的静态美;“晶莹和洁白”,写出冰的颜色与亮度。(修辞手法、词语运用)
(3)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评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的流苏”比作“长发”,生动形象地写出冰窟中冰体的形状怪异、美丽瑰奇。运用对比,用人的渺小衬托冰山的巨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4)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评析:运用大笔涂抹的方法,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冰的色彩美,表现冰塔林的光彩神韵。(描写方法、感官描写)
追问:作者笔下的冰塔林,洁白晶莹,熠熠闪光;形态各异,令人目不暇接;风声不绝,似乎永不懈怠。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特点?根据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交流并明确)
预设(1)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缺少了神韵。
(2)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3.分析写法
冰塔林具有漫长的历史,在永恒地运动,反复地变化,壮美至极。通过对“最美冰塔林”的品读,你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塔林的美景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预设 写景方法:
(1)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
(2)作者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无论是简笔勾勒、大笔涂抹还是详细描写,都重在写神而非绘形。
(3)写景时往往把自己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为一体,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写法妙处: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了文章独特的韵味,同时还能引发读者的遐思迩想,使其能更好地沉浸到文章营造的境界中去。
4.比较异同
本文与《壶口瀑布》在写景手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预设 相同:都做到了情景交融。
不同:《壶口瀑布》在写景中,更多地运用议论、直接抒情的句子引出关于人生的思考;本文中作者则更多现身于景物描写之中,其景物描写更偏向于主观的感受、想象。
师小结:作者写景,重在神韵,把自己的感受、想象和客观描写融为一体,增加了文章的厚度,赋予文章独特的神韵,引发读者的遐想,正好体现了本文的特色:自然风景与人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通过品析描写景物和表达感受的语句,来体会景物的神韵和文章的写景方法。并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写景手法的理解。
第2课时
1.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2.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一、研读探究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各拉丹冬的神秘、美丽、瑰奇,尤其是冰塔林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奇丽景色。可是,作者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美之时,反复描写自己痛苦的身体感受,似乎有些不大协调。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作者描写自己身体感受的原因。
1.身体变化
速读文章,找出作者描写自己身体状况的语句,并理清作者的身体变化。
预设 语句:
(1)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2)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
(3)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4)“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
(5)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
(6)而我似乎已经衰竭。
变化:作者的身体状况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从疼痛发烧,到高原反应外加新伤剧痛,再到身体与精神的极度痛苦甚至麻木。
2.内心体验
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作者的内心体验有哪些变化?找出描写其内心体验的语句,并理清这种变化。
预设 语句:
(1)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2)“我要死了。”
(3)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变化:作者最先还有心思担心身体的不适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不久就体验到高原冰河的环境艰险,哀叹“我要死了”;最后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衰竭”,甚至想到就在此地长眠。 追问:不同的内心体验又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不同的观景感受?
预设 作者内心体验发生变化的同时,观景的思绪也在发生变化:远观、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创造力;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历史的无尽、寒风的永恒、冰体的改变和冰川的消长;想象着长江源头的流水将演绎出伟大的故事。
3.作用分析
随着身体状况的变化,作者内心的体验、观景的思绪也在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作者多次写身体感受到底有什么作用?
预设(1)从侧面写出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2)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3)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追问: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的作者在文中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感受,还有什么表达效果?
师提示:身体的痛苦,展示的是心灵的坚强与乐观。作者对自己的定位是“苦难美至上主义者”,她曾对友人说:
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刘延《如风的马丽华》)
预设 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壮大美时,呈现大量的苦难。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做该做的事情,使文章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使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4.理解情怀
痛苦不断,热情未减。作者是怎么看待大自然带给自己的身体上的痛苦的?结合资料理解作者的情怀。
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万千物象合成一个自然,万千物象又都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如此无一遗漏地包容了一切,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当然也包括了更加微不足道的个人命运,以及通常我们所称之为欣悦或苦恼的幸与不幸。
(马丽华《藏北启示:超越苦难》)
预设 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作者以身体的痛苦感受,反衬出大自然的伟力,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
师小结:作者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并将它与景物描写以及自己的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表现出各拉丹冬的壮美迷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细腻感受、诗意想象和敬畏之情,使文章呈现出一种悲壮美的色彩。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身体状况及带来的相应变化,并补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来突破“理解本文的写法”这个难点。注重学生的阅读体会,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二、品析语言
作者对自然的礼赞、敬畏之情成为文中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浸润在字里行间,以多种语言方式表达出来。本文的语言读起来比较平实随性,实则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
1.赏析句子
师:请同学们根据括号提示,赏析下列三组句子。
第一组:(精彩的描写)
(1)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第二组:(幽默的点染)
(1)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2)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第三组:(精练的哲思)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有什么含义?)
(3)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的确”二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 页数:5页
- |大小:327.00KB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稿
- 页数:4页
- |大小:36.50KB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 页数:11页
- |大小:766.00KB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案
- 页数:8页
- |大小:367.50KB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 页数:8页
- |大小:340.00KB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
- 页数:6页
- |大小:316.00KB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应对教案
- 页数:7页
- |大小:588.50KB
热门课件教案
平行与垂直教案2篇
- 页数:9页
- |大小:101.04KB
- 课件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
- 页数:6页
- |大小:265.86KB
- 课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
- 页数:4页
- |大小:511.50KB
- 课件教案
音乐兴趣小组教案
- 页数:5页
- |大小:89.58KB
- 课件教案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 页数:42页
- |大小:7M
- 课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 页数:8页
- |大小:340.00KB
- 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精选高中生期末评语
- 页数:42页
- |大小:7M
××县招商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页数:12页
- |大小:142.54KB
“四零”承诺服务创建工作总结
- 页数:5页
- |大小:39.83KB
“改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 页数:6页
- |大小:139.05KB
“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情况总结报告
- 页数:7页
- |大小:26.12KB
2024年度工作计划汇编(18篇)
- 页数:72页
- |大小:196.9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