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涉江采芙蓉》教案2篇

  • 页数:12页
  • 字数:约 8156 字
  • 大小:55.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老余工作室
  • 《涉江采芙蓉》教案2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由欣喜到忧伤的情感变化

    2.借助想象和口头作文,把握诗歌意境

    3.借小组讨论,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


    教学重点难点:

    1.诗歌跳跃性含蓄性的把握(抒情主人公的角色变化,以及“涉江”“兰泽”“还顾”等词所蕴含的深意)

    2.想象的训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李清照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话把思念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同类型的思念诗。

    二、诵读、释义

    1.请学生默读,注意课本中的注释

    2.检查字词理解

    请一学生读“采之欲遗谁”句,正音,“遗”读“wi”。“遗”的意思:赠送

    “远道”的释义

    3.抽查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4.老师指导(预设,如果学生评价能分析到最好)

    全诗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忧伤”

    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忧伤”的?从哪里开始转变情感?

    “涉江”两句是欣喜的,“采之”两句转变情感,变为“失落”,之后伤感情绪越来越重。整首诗情感的变化是“欣喜——失落——忧伤”,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体现出这种情绪的变化。

    5.学生再读。(每4小组为一组朗读,比比看,哪个组读得更好)

    三、想象画面,把握意境

    1.指导想象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脑海中自然会出现一幅幅的画面,比如他归家后的生活场景,我们会想象“榆柳”是如何遮蔽房屋的,而“桃李”又是如何摘种在房前的。我们会想象村落是如何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想象炊烟是如何袅袅升起的。《涉江采芙蓉》一诗只有8句话,更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构画场景,这样才能深入诗歌,体会到诗歌的味道。

    2.学生想象

    要求学生闭目想象1分钟。

    3.学生展示想象结果(抽三四个学生回答即可)

    4.老师指导纠正学生想象不合理之处。

    要注意的地方:

    “江”可能学生会想象成小溪流、小池塘。“兰泽”可能学生理解成“湖泊”。

    注意字词“还顾”“漫浩浩”中隐含的情感,注意“离居”中流露的愁怨。

    5.时间允许的话,老师读自己的下水作文。

    6.学生再读诗歌。

    四、品味探究

    1.采芙蓉为什么要涉江?难道不可以就近采摘吗?

    学生可能会分析到“芙蓉”意象含义。与“兰泽”相比,其他地方的芙蓉不如此地,诗歌如是描绘“兰泽多芳草”。

    “江”一般是大河、比较湍急的河采称之为“江”,可见采摘的艰难。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还要去呢?可见思念的人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以至于他(她)可以不顾危险前去采摘。要采就采最好的,才显得情意深重。在湍流的江河中为了心中那个思念的人,不顾一切的独自前去采摘,是多么的惊心动魄。而危险还在后面,“兰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但主人公仍旧不顾这些,进一步地说明了他(她)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一定是值得他(她)去冒险的。就为这一点执念,我们也得感叹了。

    2.一般古人出远门的是谁?(男子)那么“所思在远道”与“还顾望旧乡”两句是否矛盾?

    讨论,选代表发表意见。

    古人有赠送花草的习俗,无论男女。

    或表示留恋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表示爱慕之情,《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西周曲》(《荷塘月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双关。采来“莲子”送给思念的人。

    本诗抒情主人公如果理解为女子,那么“还顾”句可以理解为女子对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想象。想象丈夫在远方也与我一样,想念着我,这样就更增添了诗歌的忧伤之情。忧伤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且丈夫也一样。这实际上是诗歌的跳跃性,视角发生了变化。

    古人多用这种手法,如李清照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想象丈夫在外地想念我的名句。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本来是自己想念妻子,却想象妻子在远地思念我。

    如果理解为男子,也合情合理。

    总之,这首诗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3.课堂背诵诗歌

    五、课后作业

    1.巩固背诵这首诗

    2.课后阅读《西北有高楼》

    教学后记及反思:

    这首诗短小但却意蕴绵长,意境深远。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情感积淀,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流露出的深沉的情感,是需要琢磨的。

    我考虑分为三个步骤,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验诗歌内涵,一是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的变化,一是借助想象体会诗歌意境,一是通过讨论来探究诗歌深层含义。而想象又是关键,如果学生能想象到位,那么后面的探讨就有了着落,所以必须在学生口头表达过程中,及时予以必要的纠正。

    课堂中,学生的想象是让我惊叹的,有的学生想到了采摘的地点,一个广阔的湖泊旁,把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有的想到了黄昏时分,残阳夕照,一幅凄美的画面;有的想到了伫立船头回望故乡的凄凉;有的更绝,想象中融入了角色的转变,说远方的人也在思念着抒情主人公,有的说是皓月当空的夜晚,有的说是泪眼婆娑的悲泣,有的说是凝眉长叹的愁苦。我都吃惊了,感叹学生想象力太丰富了。

    学生的想象中抒情主人公恰好有区别,有的认为是男的,有的认为是女的,恰好为后面的探究做了铺垫。而课堂上的变化使得探究的问题也发生变化,顺势改成了“刚才大家的想象中,抒情主人公并不一样,那么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呢?请大家依据文本及所积累的知识,每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而把探究的第一个问题,融入了后面的讨论中。

    但是,后来想,是不是当学生想到了角色的转变时,就顺势问这些学生为什么这样想象,是不是更好?这样可以自然过渡到角色的探讨,而且也是建立在学生情感的充分体验上的。

    课堂中,学生是想象了很多,但我仅仅只局限于想象,忘记了课前的目标,借助想象,把握意境,对于意境的品味还不够明确,如果能有意识的评价学生想象的内容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或者问学生自己的想象是什么意境,可能更好。

    这次课让我对预设与生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都说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但教师体会到的如何转变成学生的自觉体验,也还需要研究。

    但是,我又突然没有自信起来,这样设计可以吗?

    《涉江采芙蓉》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读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2)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哭难观。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段《一剪梅》的Flash动画,创设情境。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包括东汉末年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由于题目失传,所以通常都以首句为题。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集中表现了民间的智慧与诗意和纯正而健康的情感。

    其文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南朝梁钟嵘《诗品》中评价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三、诵读品味:

    咱们学习诗文,“多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发展你的思维,激发你的情感,加深理解。那么首先我们齐读一遍这首古诗。(读后正音)

    我们听一遍朗诵录音,初步品味本诗语言和思想感情。(评价录音。要咬字清晰。速度宜慢不宜快。)

    个人自由诵读,并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读后找个别同学朗读。)

    四、自主整体感知: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板书)一是游人思乡怀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这个很好理解。

    二是女子思夫。【理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呢,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下面咱们就从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五、合作鉴赏

    中央电视台有“电视散文”,需要用很多场景、画面来处理情节和情感。如果将这首《涉江采芙蓉》改编成“电视诗”,你打算设置哪些场景,怎样处理画面呢?下面咱们就先在大脑里一起来尝试一下“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就是用诗歌提供的材料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情绪等感受。

    现在我就为同学们再现一下前两句的情景,算是抛砖引玉了。由于周围环境中的色彩、声音、事物极容易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所以我要求大家都闭目凝神,用你的大脑去看,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诗中情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设想】(闭眼想象,画面)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那潭中的荷啊,一朵朵开得妩媚。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呢!采摘几枝娇嫩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让人心醉。在这如画的风景里,倘若你倾耳细听,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嬉戏、欢笑声呢。(你看到芙蓉朵朵,莲叶田田了吗?你听到姑娘们的嬉笑声了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热闹。其实对于一二两句,你能体会出这样的氛围就足够了。)

    那么,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一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课件30)

    明确:鲜花香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诗经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楚辞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山鬼》里也有“折芳馨兮遗所思”的诗句。都是要把芬芳的花草送给心上人,作为爱情的表白和信物。

    《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张籍的《蓟北旅思》中有句云:“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表达折柳相送的离别之感。

    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在传统文化中,不送金银,而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而美好的。现实生活中母亲节送康乃馨,也是同样的道理。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设想】刚才那一幕美好欢乐的采莲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缓慢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然独立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的容颜啊。哎!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而你啊,却远在天涯,此刻我又能如何遥寄相思呢?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的作用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这一声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这一句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注意这里的诗歌表达手法: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处境,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使哀之更哀(写作)。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设想】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远方的丈夫,他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望见故乡的山水、望见那莲花映照下的妻子啊!可是,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这两句诗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而含蓄。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大家注意这两句在写法上,采用了“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