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说课稿

  • 页数:4页
  • 字数:约 2977 字
  • 大小:38.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梁小A-PPT
  • 《那个星期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那个星期天》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那个星期天》著名作家史铁生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用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在的情感体味出发进行朗读。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是部编教材新增加的一篇文章,加上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史铁生的文章,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六年级学生有点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前的预备工作很重要,老师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可结合一些文字介绍、图片明、电影电视资料让学生提前预习,对理解当时孩子们的思想状况、理解本文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有很大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1.会写“媚、砖”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明媚、拨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4.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

    2.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感悟“我”一天中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体会母亲的无奈,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感悟主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2.初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那个星期天》作为标题?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出示作者简介。

    (二)提出问题,交流探究: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这篇文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出初步感受。)

    3.通过自学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精讲点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比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写作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时间的推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赏析感悟,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的独特魅力。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当“我”开始等待时,“我”有什么举动?心情如何?

    一个满怀期盼的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等待期盼已久的出行,这使得在平日看来还可以忍受的单调时光变得更加不好挨。作者从怀着这样心情的“我”的角度出发,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我”挨这段时光的情境。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小孩守着一本电影画报—还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孤独地在院子里打发时间的场景。这个孩子没有玩伴,已经将一个人能玩的游戏玩了许久,看过天,追随过天上的流云,拨弄过地上的蚁穴,就连那毫无新鲜感的画报也成了弥足珍贵的“玩伴”。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的忍耐和执着。这还不够,接下来,作者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我”的内心独白,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

    (2)我对电影画报里的人物进行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状况?

    (3)为什么母亲“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

    为了抓住那个星期天里最后的时间让母亲兑现承诺,“我”冒着被匆匆奔忙的她绊倒的危险,跟着她,甚至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裹进她的腿底下,从而发生了观察点的转换。在“我”眼里,那明明是为了避免绊倒“我”而匆忙移动的母亲的双腿,竟然显得么脆弱,好像随时会被“我”绊倒一般,展示了“我”跟随母亲步伐的紧密,更形象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理。

    (4)“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5)“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这里,“我”明白了什么?

    这篇课文从孩童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思,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要注意让学生在看似简易的叙述语言中,感受和理解“我”的心情和情感。重点关注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仔细品读。

    3.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怨她,这是为什么?

    那个星期天,母亲虽然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但这并不 明她不是一位好母亲。首先,母亲是想带“我”出去的,她很早就允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一直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她终于还是答应要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而且那天开始时她都记得自己的承诺。然而,生活压力过大,她必须完成作为母亲该完成的劳作,也许这样的劳作比带“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我”无声的哭泣惊醒了母亲,她于是惊惶地抱着自己疼爱的孩子道歉,与“我”一起感受那失落而荒凉的心绪,让“我”获得些许安慰。母亲,始终是一位好母亲,哪怕她不向生活低头,却仍然不改她是一位好母亲的本质。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