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篇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8672 字
  • 大小:111.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zero设计
  •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3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4章中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有关的现象。

    ④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释相关惯性现象。

    B、过程和方法

    ①在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②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教育。

    ③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首先明确运动与力的关系,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学生理解并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以及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主要通过做实验来加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在全市高生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太强。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可以采用演绎推理法、讲授法、自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学习方法指导

    从本节教学内容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但认识不够深刻。在高中阶段重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学生首先需要温故而知新,然后通过聆听教师讲解、观看相关视频、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等途径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采用观察法、演绎推理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堂导入:

    先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剪辑视频,让学生知道动力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这样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通过讨论不少学生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结论,这正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到的结论。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光靠直觉和思维去研究问题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维持了近两千年。他所犯的错误与当时的社会和科学背景有关,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他在物理问题上犯了些错误,但他却被恩格斯称为是最博学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及其观点的介绍,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伟人的过错。

    2、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不少学生还存在疑问,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怎样去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不少学生会提出通过实验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这种研究思路,这正是伽利略物理学家确立的新的研究法——实验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学家大都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这样便水到渠成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研究上。

    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为了体现出伽利略关于力和运动的思想,可以创设情境,重温初中物理中做过的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分析小车为什么运动距离各不相同并最后都停了下来。

    针对上述实验现象,让学生设想小车不受摩擦力时结果如何,再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这有利于使学生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充满兴趣和期待,因为是理想实验,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过多媒体动画将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呈现出来,这样做能使学生加深认识。

    3、惯性定律是多位科学家共同探索的结晶

    接下来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通过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然后介绍笛卡尔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理,课本做出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敢于质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介绍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可让学生观察冰壶比赛的视频剪辑,可以看到,冰壶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继续前进,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壶的撞击才改变原来的状态。还可以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中吃食物的视频等,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惯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惯性与质量

    惯性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本中用了比较形象的语言——“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来描述惯性。学物理并不是闭门造车,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师生可以共同列举身边的一些惯性现象,并做一些有趣的惯性实验来认识惯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即物体质量不同,从静止达到某一速度或从某一速度达到静止的难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载的汽车比满载时容易启动,用球拍很容易将乒乓球挡回,面网球因质量比乒乓球大却不那么容易被球拍挡回,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其惯性越大。这样做一方面联系了生活实际,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

    5、知识巩固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适的课后作业。为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学生课后可以阅读本节后面的STS栏目中关于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介绍,还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其他资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黑板板书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书简结精练,注重色彩搭配,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整齐优美的板书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一、牛顿第一律

    1、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之前的错误认识。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2、牛顿物理的基石——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1)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惯性与质量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二

    一、设计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发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七、课前准备

    自制斜面实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铝板作为轨道)、布、小车、小球等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1)原来静止的黑板擦,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黑板擦会如何呢?(现场演示)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历史回顾、新课教学

    ①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

    爱因斯坦增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在探索运动原因的“侦探小说”里,亚里士多德正是由于凭借生活中明显的线索引出了错误判断。

    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思考:然后叫几组学生代表发言)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用多媒体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棉布及木板表面滑行,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为什么滑行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的小球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为了达到原来的高度,小球在水平位置如何变化?

    问题四:小球在水平面上如何运动?

    得出结论:小球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水平位移趋向无穷远,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五: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由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合力推理。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教师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的处理。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他还认为,这应该要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基础。

    强调笛卡儿对伽俐略观点的提升与补充,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3.定律的学习、理解

    在伽俐略和笛卡儿的正确结论隔了一代人后,由牛顿总结成整个牛顿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教学重点的处理: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理学的基石。

    投影介绍牛顿——经典力学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系统中的基础。

    对定律的理解指出:

    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不受力时,运动会一直运动下来,静止的一直静止)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考与讨论:

    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物体都要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或者说,它们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但是这种“本领”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由学生分组讨论,收集各组的实例和观点,老师对此进行总结并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引导和纠正。指出:把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在此基础上,再提以下设问:

    设问一:是不是说只有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呢?(由学生思考、回答)

    设问二: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多媒体展示实验1、实验2,在学生思考后,得出: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4.定律的应用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思考后作答。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5、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

    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6、板书设计

    ①历史回顾:

    ②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③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质量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7、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九、知识结构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三

    一、对教材的分析

    1.作用与地位

    本节内容是物理必修1第4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前面的知识基础上,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石,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和平衡力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有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一、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惯性是所有物体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论证能力和表述能力;

    (2)通过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 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5章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来归纳推理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 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中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借助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总结规律并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情况,其只是根据实验推理的、合乎逻辑的定律。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