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2篇

  • 页数:14页
  • 字数:约 9650 字
  • 大小:60.0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橙子喵
  • 《离骚》教案2篇

    《离骚》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时间:两课时

    学习目标:

    ▲知能目标

    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目标

    1.感受诗人在文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一、走近屈原,了解离骚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朗读

    1、教师领读,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参照注释,疏通文义,划分朗读节奏。

    三、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结构图:

    前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四、疑难指津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五、语言揣摩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运用:(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运用:(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运用:(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六、语法总结

    1、通假字

    错:通“措”,措施

    圜:通“圆”

    章:通“彰”,彰显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认为

    贫困:经济困难/处境困窘

    改错:改正错误/改变措施

    工巧:技艺巧妙/善于取巧

    陆离:形容色彩繁杂/修长的样子

    流亡: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随流水而消逝

    3、词类活用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长,名词用作动词,加高,加长。

    4、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介词结构后置

    5、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七、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屈原,面对当时的环境和情形,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写一个小议论文,500字左右。

    《离骚》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文体特点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听读、跟读并诵读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苗裔(y) 孟陬(zōu) 揆(ku) 肇(zho) 汩(y) 搴阰(qiānp)

    朕zhen 庚geng 重chong 扈hu 莽mang 骐骥qiji

    2、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结合文中注释,准确解释诗句中词语。

    摄提于孟陬兮:正当锡余以嘉名:开始余若将不及兮:水流迅急的样子。这里形容时光过得快。余曰正则兮名,名作动,命名,取名。余曰灵均(起字)

    纷吾既有此内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质吾降(无意义)

    又重之(我)以(介词)修能以(之)为佩日月忽不淹兮(语气词)

    惟草木零落兮恐美人迟暮(主谓间)乘骐骥驰骋兮(表目的,来)道(同“导”,引导)庚寅吾以降(句首发语词)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2、自译诗歌,质疑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伟大的先父叫伯庸。|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给我取名叫正则,给我取起字叫灵均|我已经有这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缀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大山上的木兰,晚上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四、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1)理解句意掌握文言文知识。(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思想内容。

    (2)鉴赏文中语句,分析本文创作手法。

    一、复习导入。

    学生朗读并齐背课文。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概括1--4句诗的大意。

    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为什么要写降生时刻的不平凡?

    意在表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4、5-8句写了什么?

    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9-12句写了什么?

    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13-20句写了什么?

    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10“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11、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2、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系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总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