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 页数:6页
  • 字数:约 3913 字
  • 大小:281.0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二十四设计
  • 《唐诗五首》教案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鹤去楼空

    白云悠悠愁晴川草树

    日暮乡关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世称其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朗读并划分诗歌节奏。

    目标导学二:自主探究,理解诗义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小组内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意。

    2.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诗人出使塞上途中的所见所感。

    目标导学三:把握内容,体会情感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题并交代地点及事由,衬托出诗人形只影单的孤寂、惆怅。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背景链接: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明确: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

    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小组合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紧扣诗歌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挺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特殊感受;“孤”字写出作者被排挤后失意的心情;“长”字,将黄河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2)“诗中有画”,从图画美的角度赏析这一句。

    示例:构图美: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青烟、碧水、红日——鲜艳优美。

    小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了一幅极其奇特壮观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愧是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教学建议】

    赏析角度示例:一炼字(大、孤、直、圆等);二写景(画面、构图、色彩等);三情感(情景结合等)。

    4.本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的达观以及慷慨悲壮的情感。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

    颔联——景中含情

    颈联——诗中有画

    尾联——叙事孤寂愤懑、慷慨达观、

    渴望建功立业

    可取之处

    1.重视诵读,并能够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来理解诗歌意思。

    2.善于及时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

    不足之处

    本诗情感富于变化,在具体解读的时候,还需借助更多的素材,渲染氛围,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写景——激动 开朗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积极乐观

    豪迈向上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