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看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看教案

  • 页数:9页
  • 字数:约 4989 字
  • 大小:206.43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二十四设计
  • 我看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凝练、准确的诗歌语言。

    2.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课件教案

    1.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本课诗歌朗读资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善于发现自然之美,培养热爱自然与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两幅图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自然融入本诗写作的意境。教师:就两幅图片,进行点评讲解,理解本诗写作的大环境。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展示文题:6 我 看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是查阅有关作者资料的不足。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集》等。

    (2)知识备查

    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补充学生预习对诗歌相关资料的不足。

    九叶诗派: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3)背景链接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的内容做准备。

    这首诗作于1938年,是诗人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后至昆明西南联大创作的第一首诗,写于文法学院所在地蒙自。诗歌写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2)解一解重点词语。

    教师:对于词语的解释,我们除了利用课本注释、查阅工具书、还可以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意思。

    注意:“飘逸”在文中是动词。还可以作形容词,意为洒脱、自然、与众不同。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步骤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诗歌朗读,让同学们仔细认真的听读。

    2.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同学们在听读中感受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

    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

    (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4)注意词语的重读;

    (5)读出情感。

    步骤二:朗读诗歌,分析层次

    3.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同学们,自主完成这首诗的层次划分,正确划分后再概括层意。

    预设1:第一层 (第1、2节):描绘“我”看到的大自然的景色。

    预设2:第二层(第3—5节):直接抒情,表达“我”对大自然的喜爱及融入大自然的情感。

    4.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

    教师:根据你们上面播放的示范听读,下面请你们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1抢答:明快。

    学生2抢答:轻松。

    学生3抢答:酣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诗歌的意象及指代的内涵。

    2.感受诗歌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看》这首诗歌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穆旦描写的春的世界,感受他笔下的春的独特与美好。

    二、新课学习,精读细研

    (一)学习第1节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的第1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 第1节包含哪些意象?表现了春天时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几课,对意象不陌生,在此我们对第1节诗歌再寻找一下以下,如何结合内容分析一下。

    教师巡视,学生自主讨论。

    学生1抢答:春分。

    学生2抢答:春草。

    学生3抢答:我认为这两个意象表现了春天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美丽生动的特点。

    2. 画出第1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勾画第1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然后再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甲抢答:如“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凸显出春风柔和的特点。

    学生乙抢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二)学习第2节

    教师:要求全体学生齐声朗读诗的第2节,然后看问题思考:

    1.第2节紧承第1节哪个词语?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

    点名学生回答,教师最后根据他们的回答指正。

    学生:第2节紧承第1节的“春分”这个词语。

    教师:回答不正确。

    教师指正:第2节紧承第1节的“向晚”这个词语。

    教师指正:第2节描写的意象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2.这一节采用了哪些修辞法?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我们回答本题时,首先从本节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作用,注意用词的准确性、简洁。

    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静静地滑翔在晴空中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补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流云人格化,把流云与大地交相辉映的景象描写得生动形象、美丽动人,令人沉醉。

    3.这节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描述诗歌的画面,我们要抓住本节诗歌的关键意象,用富有诗意语言去描述,注意语言的简洁、流畅。

    要求学生拿出本子,独立书写,然后同桌之间互相点评之间的画面描写写作文字。

    教师示范:

    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三)学习第3节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第3节,注意特点、情感把握,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诗文展示: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1.“你”指的是什么?

    预设: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2.第3节诗中的 “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预设1: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

    “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预设2:充满生机和活力。

    “丰润”“勃发”。

    3.结合前面,说说你如何理解这句诗。

    提示:回答本题时,我们可以再读一下这节诗歌,从整体上去理解,可能会完美一些。

    诗句展示: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预设1:在诗人的眼里,“你”的生命永远都是“丰润”的。

    预设2:即使你如今正遭受苦难,也在这春天般优美的环境中蓬勃生发。

    (四)学习第4节

    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4节,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诗文展示: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1.“也许远古……舒出咏赞的叹息”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描写眼前看的景及想象之景转到对远古的幽思。

    2.“咏赞的叹息”指的是什么?

    点拨:回答本题,同学们要结合本节和这首诗歌的整体来分析思考回答。

    预设:历代文人墨客们对这片热土发出的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五)学习第5节

    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第5节,要求学生听读后思考回答:

    诗文展示: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1.“去吧,去吧”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预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让飞奔的生命进到自由之中的热切盼望。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情感的表达更强烈。

    2.“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正:

    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生命像大自然中的“鸟”“云”“树”一样坦荡自在,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之情。

    3.“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两句诗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思考后抢答。

    学生甲抢答:这两句的含义——大自然创造了人和万物。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生命又将回归于大自然。欢笑、哀愁、幸福、痛苦,终将化为一片平静。

    学生乙抢答:这两句的作用——点出诗歌主旨,发出渴望与大自然拥抱的呼声,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花朵一样开了又谢。

    三、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首句中的“我看”领起了哪些句子?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整首诗,讨论、思考、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1抢答:“我看”一词领起了后面四句诗。

    学生2抢答: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与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四、课堂小结

    1.这首词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归纳一下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因时代而产生的欢乐和忧戚。

    2.分析明晰本诗写法,体会写作特色。

    预设1: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