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2篇

  • 页数:9页
  • 字数:约 7338 字
  • 大小:54.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光影设计
  •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2篇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一

    说教材:

    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分数的产生及意义》位于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主要学习内容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本课的教学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

    2、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并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说教法:

    牵引法-----学生已经能将一个物体平均分若干份,并能用分数准确表示各部分大小,由此我引导学生由平分一个物体过渡到平分一些物体,知识牵引过渡,降低了学习难度。

    归纳法-----在三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平分一些物体,得到一些分数,在原有基础上,更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进而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指导练习法-----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分数单位后,通过几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说学法:

    合作探讨-----在学生理解了分数意义之后,我出示了一组题目,结合图片及文字叙述,说出分数的具体含义。由于本题要让学生知道单位“1”是什么,平均分了几份,这样的几份表示什么。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再小组探讨、交流、汇报,理解各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第一层次“分数的产生”,通过测量与分物,引人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出示P60第一幅图,古人度量物体长度时遇到了困惑,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于是便产生了分数。

    2、了解分数在分物过程中的应用,分物时往往也不能得到整数结果,也需要用整数来表示。紧接着出示P60的第二幅图,引人了分数。

    3、引出,并以为例,说出它的读法、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3、学生举例说明的含义,教师演示P61的上面三幅图,加深学生对含义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平分4个、12个苹果,得到奠定基础。

    二、引导探究

    第二层次“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四等份中的一份,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并强调”单位“1”的含义。

    1、理解分数的意义

    (1)将4个苹果平均分4份,将8个苹果平均分4份,每份是多少?这一份怎样表示?引出

    (2)观察比较:刚才在这些图中都找到了,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归纳:分数的意义,特别强调概念的准确:“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2、认识单位“1”

    (1)教师说出单位“1”的含义,不仅指一个物体,还可以是一些物体。

    (2)学生举例: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

    (3)说明: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3、指导练习,理解分数意义

    练习P63的第1题,学生口答。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练习P64的第7题,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4、、认识分数单位

    (1)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强调“其中的一份”。

    (2)指导完成P64的第8题。读出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示归纳:分数单位由 决定,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

    三、 学生小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形成系统感知

    四、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此题提醒学生:对于分数,必须是平均分。

    2、播放课件填空题,含盖了单位“1”的认识,分数意义的理解及分数单位的认识,第二小题的扩充提问:如果是“3堆沙土,4堆沙土”呢,每辆车又运了这些沙土的几分之几,这样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学生独立完成P64的第9题,展示评讲,理解每个分数的意义。

    4、思考题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单位“1”,并初步学习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说板书设计:

    板书了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重点板书了分数的意义几分数单位的概念,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脉络:从分数的产生到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分数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为了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教师利用学生以前认识的简单分数牵引到本节课新知上,引导学生认识单位“1”,过渡自然,也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分数的意义。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学生印象更深了:分数必须平均分,要认识一个分数,必须知道单位“1”,并知道把单位“1”平均分了几份和表示这样的几份。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 1 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分数的产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在实践中领悟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为分数配图,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形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位“1”的理解与分数意义的归纳。

    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对于乡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采用迁移教法、直观操作演示法和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迁移教法: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指出“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认旧引新。

    直观操作演示法:“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认识事物的特征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新知的层次和难度,依据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加之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形成技巧,以动促思,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领悟知识的情趣。

    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将抽象的概念强硬塞给学生,这样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情境教法,通过多媒体动画、图形的演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形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说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因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如下方法掌握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1、 引导学生利用所自备的学具,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学具进行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所分所画的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领悟出单位“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使学生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 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比较归纳出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后,再让学生进行几次操作来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由此,明确分数的意义,并进一步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做分数。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而游戏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新课伊始,我采取学生喜欢分苹果游戏导入,把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个?那只给一个苹果呢,每个小朋友得多少个?我们在分苹果的过程中,分数就悄然产生,在生活中,当我们进行测量,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研究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分数的那些知识?还想学习分数的哪些知识?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学习不混乱。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这部分是对新知识的研究,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回顾旧知,。教师为学生准备学具,一张正方形纸、一个苹果,把它们分别

    折一折,分一分。各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并说说这里四分之一在图形中所表示的意义。学生操作完后,教师则引导学生观察所分的这些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分的都是一个物体)最后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得出小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通过结合计算机上呈现的三幅图示想一想,说一说,来初步感知意义。

    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感受分数的产生,通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含义。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上课,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环境中,引入分数,并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来勾起学生对分数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第二层次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扩展单位“1”。这一层次又分三个小环节来进行。

    1、 自主探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规律特点。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理解单位“1”这个概念的目的。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一些物体4个苹果,8个苹果,一堆苹果。以递进的方式分别逐渐找它们的四分之一。数量逐渐递进的苹果的设计就是出于对单位“1”扩展的一个考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探索,也能使学生自然、易于接受单位“1”这个抽象化的概念,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我又接着下一环节的教学。

    2、 组织讨论。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以上图示的每一份都用四分之一表示,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分数就是用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学生有了多个物体可为一整体的知识基础。我又随机引出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3、 例举生活中的单位“1”,获得单位“1”的含义。目的是扩展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使学生能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让学生能够感知分数与平均分什么物体及物体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进而归纳出单位“1”的含义。随学生的例举,教师小结: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计算机出示)。这一个整体数学上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第三层次是概括分数的意义。这层次又分两个环节来进行。

    1、 动手操作,创造分数,理解意义。

    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自备的学具,如4个棋子,6粒豆子,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学生通过把4个棋子平均分成2份、4份;把6粒豆子平均分成2份、3份、6份。并用分数来表示取一份的数。来使学生体验分数得到的过程,丰富对分数的认识。学生操作后,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平均分,同样是一份,但是分的结果却是不同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发现:同一个整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每一份也不同。遵循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教师再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思维的全过程,为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成功,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劲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理解“若干份”指的是分母;“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指的分子。获得分数意义的全面理解。(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体会单位“1”相同,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在此环节中学生动手分一分,兴趣高涨,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由具体感知到形成表象,再逐步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