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教案

  • 页数:12页
  • 字数:约 7944 字
  • 大小:690.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藍霈悦ppter
  • 驿路梨花教案

    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文中“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文章题目的妙处。

    4.感受文中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

    2课时


    第1课时

    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初步感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看这些图片,洁白无瑕的梨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明艳动人,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梨花,像雪堆云涌、银波琼浪。无论是驿站路上的处处梨花,还是池边院角独放的朵朵梨花,它们都洁白如雪,纯洁淡雅,香气四溢,呈现出一种充满诗意的美,令人陶醉!在云南哀牢山深处,也有一片美丽的梨花林,那里不仅梨花洁白清香,还有美丽动人的故事正在上演。让我们循着梨花的香气,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梨花图片,让学生感受梨花的美,初步了解梨花的特点,为学生理解本文中梨花的含义奠定基础,也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

    二、理清情节

    1.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人物及事件。

    师:在这片梨花掩映之下有一间小茅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与小茅屋有关的人物,并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

    略读要求

    (1)按照每分钟400字的速度阅读课文,限时5分钟读完。

    (2)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

    (3)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概括他们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以及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填写下面表格。

    (1)根据略读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找出人物,概括事件,填写表格。

    (2)学生交流,发言。(PPT出示表格,逐步显示填写内容)

    出现顺序

    人物

    与小茅屋的事件

    做事的目的

    1

    “我”和老余

    借宿小屋;和瑶族老人一起给房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学习哈尼小姑娘为群众着想的精神

    2

    瑶族老人

    归还粮食;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感激、回报曾受到的照料,也为方便后来人

    3

    一群哈尼小姑娘

    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学习

    4

    解放军战士

    修建小茅屋

    学习雷锋精神,给过路人避风雨

    5

    梨花

    照料小茅屋

    被解放军战士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

    2.根据要求,复述课文故事。

    师:阅读完文章,同学们知道了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那同学们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这些故事吗?

    (1)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填写的内容,按照以下两种顺序,复述文章故事。

    ①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

    ②按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

    (生按不同的要求复述课文,师适时指导)

    预设 ①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并借宿小茅屋——瑶族老人来小茅屋归还粮食——“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的妺妺照管小茅屋——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②按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到小茅屋借宿,后来归还粮食——“我们”夜宿小茅屋,修葺小茅屋。

    (2)结合资料一,比较两种顺序的效果,思考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及其特点。

    资料一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然后按照时间先后来写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曲折,内容更充实。

    (生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预设 课文以“我”和老余的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把十几年的事浓缩为一晚一早,使整个文章悬念迭起,平中见奇,层层深入,扣人心弦。如果按照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来叙述,采用顺叙,故事就平铺直叙,情节也就平淡无奇,失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有重点的略读,使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大意。通过填写表格和复述故事两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本文采用插叙手法使故事生动曲折的妙处。

    三、欣赏构思

    文章的记叙方式十分巧妙,“我”和老余在找寻小屋主人的过程中误会重重,悬念迭起。细读课文,找找看,文中描写了几次误会、设置了几个悬念?

    资料二

    悬念即在文章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激发读者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持有一种急切了解和期待的心情。

    (1)学生根据资料二的提示,勾画描写误会和悬念的段落或语句,并批注其作用。

    (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后,自由交流、讨论,展示)

    预设 第一次悬念:第8段“我”和老余发现了“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的小屋,产生疑惑,“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形成第一个悬念,领起全文。

    第一次误会:第13、14、16段当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时,“我们”以为“‘主人’回来了!”,可老人笑着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误会老人是主人。

    第二次悬念:第17、24段“我们”问老人“主人家是谁?”,从老人的讲述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二次误会:第29、30、31、32段当“我”看到“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我”料想走在前边的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也行大礼表示感谢,小姑娘却说“不要谢我们”。“我们”误会小姑娘是梨花,是小屋主人。

    第三次悬念:第32段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2)设置这些悬念和误会对于文章整个结构来说有什么妙处?

    预设 课文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运用了“设悬—释悬—再出悬”的手法巧制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小结:找寻小屋的主人可谓历尽波折,通过三次悬念、两次误会,最后由哈尼小姑娘的叙述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行文过程中,作者巧妙运用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令人读起来兴趣盎然。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细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构思。学生在描写误会和悬念的语句中,逐步理解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特点。

    四、感受精神

    梨花掩映下的小茅屋里发生的故事生动有趣,与小茅屋有关的人都善良、朴实,在这一群人中,谁才是小屋真正的主人呢?(可结合PPT表格中的第四栏“做事的目的”来分析)

    (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师指导明确)

    预设 小屋真正的主人不是单纯的某一个人。文中“我”和老余修葺了小茅屋,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来了粮食,哈尼小姑娘梨花十几年来一直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在梨花出嫁后一直照管小茅屋,解放军战士修建了小茅屋,他们做这些事都是为给过路人带来方便,服务大家、帮助大家。所以小屋的主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一群有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的人。

    五、总结存储

    本文是一篇小说,在略读中,我们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问题进行阅读,快速了解了文章的大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我们通过细读标志故事关键性情节的段落,来理解本文设置多次悬念和误会的作用,体会如何通过巧妙构思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从中感受这群人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设计意图】

    总结略读和细读的阅读方法,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晰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第2课时

    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文中“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文章题目的妙处。

    2.体会文中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一、导入新课

    师:云南哀牢山的小茅屋里上演的故事温暖感人,美丽洁白的梨花林里出现的这群人淳朴、善良、热情,更是令人感动!花美,人更美!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群人身上闪光的精神吧!

    【设计意图】

    简单回顾文章内容,轻松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品析人物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精读课文,勾画出小说中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并谈一谈。

    (生精读小说,圈点勾画批注后,全班交流展示,师归纳明确)

    预设 示例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和老余,他俩本就是普通的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动留下来修葺小茅屋,向为群众着想的哈尼小姑娘学习。

    示例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瑶族老人,他四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还专门来送粮食道谢,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他人。

    示例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的妹妹,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茅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完成任务。

    示例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姑娘,她被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的照顾者。

    示例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解放军战士,他们在树林里过夜淋了大雨,就想着建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但并不是为着自己在这里长住,而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为方便过路人而修建。

    这些人物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路人,学习雷锋精神修建了小茅屋;梨花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主动接力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也尽力照料小茅屋,让更多的过路人可以得到小茅屋的恩惠。

    2.这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谁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呢?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生思考,交流讨论后作答)

    预设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塑造群体形象的好处是,说明助人为乐的品质存在于一个群体中,大家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为人民服务,都在学习雷锋精神。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教会学生从人物的相关描写入手,分析人物的特点,为后面理解小说的主题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初步明确文体式阅读的概念,即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选取不同的阅读侧重点。

    三、把握主题

    师:读小说,除了关注情节和人物之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深入解读,去感悟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梨花”不仅在标题中出现,在全文中也反复出现,它与文章的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可以从“梨花”入手去揣摩文章的主旨。

    1.探讨“梨花”的含义。

    小说中的这群人淳朴、善良,十几年里一直为人民服务,传承着雷锋精神。他们很美,就像哀牢山中那美丽的梨花,默默地绽放,散发着芳香。我们课前已经摘录了这些描写“梨花”的语句,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说说“梨花”在文中有哪些含义,“梨花”到底美在何处。

    学法指导

    1.分析景物的特点,主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实写、虚写)、描写方法(正面、侧面)、描写角度(感官、动静、声色)等方面进行品析。

    2.品析小说中的物象的含义,要从字面含义、深层含义、象征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生根据学法指导,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梨花的特点和含义,小组内讨论、交流)

    预设 1.描写“梨花”的语句: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从视觉角度描写梨花的洁白、繁多,给身处困境的我们带来“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2)“一弯新月升起了……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侧面描写,将景物“梨花”与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从嗅觉和听觉写梨花和人,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用自然界梨花的香气四溢正面衬托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使梨花与人相映生辉,和谐一体。)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梨花寓意双关,将花的美和人的美好精神完美融合。“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

    2.“梨花”的含义:

    (1)字面含义: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的梨花林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种淡雅柔和的氛围,借以烘托人物的形象,在文中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深层含义:指梨花姑娘,她助人为乐、纯洁善良、淳朴热情、充满朝气,就像梨花的洁白美丽、芳香四溢,景和人巧妙联系,融为一体。

    (3)象征意义:象征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不断发扬光大,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升华主题。

    师小结:文中人物的美因作者的各种描写而生动感人,“梨花”的美因作者将景与人的融合而熠熠生辉。这群人美,美在他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这“梨花”美,美在它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这群人里,有瑶族,有哈尼族;有老人,有小孩;有解放军战士,有普通的过路人。他们代表着边疆所有朴实、善良的人们,他们的精神就像那梨花一样,芳香四溢!

    2.分析标题和结尾的妙处。

    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散发着芬芳,沁人心脾。“梨花”在文中,既是花,也是人,更是精神的象征。作者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分别有什么妙处?

    (生讨论、交流)

    预设 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蕴含着花、人、雷锋精神多层含义,也体现了边疆民族朴实热情、知恩图报的优良民风。“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结尾的妙处:引用诗句将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像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少数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

    师小结:“梨花”的清香扑面而来,就像“梨花”的精神让人感受到温暖与美好。文章巧妙引用含有梨花的诗句做题目,达到了花与人的精神完美融合的效果,体现了主题,也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结尾处引用完整的诗句,强调了雷锋精神“处处开”,它扎根于祖国大地,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人学习并发扬雷锋精神的由衷赞叹和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体会“梨花”的多层含义,以及标题和结尾句的妙处,让学生理解雷锋精神与梨花合而为一,像梨花一样开遍大地、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一主题。

    四、拓展延伸

    1.几十年过去了,你认为云南哀牢山的这座小茅屋是否还有人继续照料?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托举哥、夺刀侠、小红帽、绿丝带,这些个人和集体激发了向上向善的道德热情;交警和司机接力为救护车开道,网友留言鼓励并报警拯救轻生女孩,市民自发设立并守护“爱心冰箱”,一件件暖心事为社会风气刷上了清爽的底色。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