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就是使学生明确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人生的作用。因此,探究本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学习哲学的主要目的。但在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很远”、“哲学与我无关”、“哲学对我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没有什么用处”等认识,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哲学学习的态度和哲学作用的发挥。设置本探究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澄清这些模糊认识。
7.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面临四大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严峻挑战。(1)劳动力供给高峰的到来加剧了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人口计划生育控制,使得我国人口再生产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类型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的转变,人口在日增长率已经连续数年低于千分之十。然而,庞大的人口基数及其低速增长仍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大量预测表明,未来20年是中国人口数量增长和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16—59岁年龄组)由1990—1996年期间的61%~62%上升到1999年的63.2%。这种趋势将会持续到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直到老龄化进程抵消了数量增长效应,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才会趋于下降。到202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由2000年的8.61亿上升到10.04亿,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715万人。
理想扎根在实践的土壤中理想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不能把理想当成幻想或空想,理想必须扎根在实践的土壤中。青年人充满激情,这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有句话:“哀莫大于心死”。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追求,就像一团火焰熄灭了一样,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也不能“哀莫大于心死”。青年人都有很高的激情,这是很好的。但是青年的激情往往不大稳定,过去人们说青年人的热情是“三分钟的热度”。这句话不一定准确,但青年人在这一点上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记得我大学毕业时,对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充满了幻想,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因此,对自己不能正确的估价,好高骛远,只愿做大事,不愿也不注意从小事积累。列宁说过,大事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我当初毕业时,一方面充满了激情,另一方面也确实过高地估计了自己。
5.循环经济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有的发达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是其三大原则。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与之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目前,我国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6.当心被优势“绊倒”有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一家旅店,早上同时出门旅游。晚上归来时,拿伞的人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人跌得满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有带的人却安然无恙。
一、教材分析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逻辑顺序是: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 逻辑顺序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2)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是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三是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无序、无度的消耗,迅速透支我们宝贵的资源。以下是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从上世纪50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2.82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热潮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被占耕地大量闲置。
3、运用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3)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目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探究问题:如何看待排名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问题:(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以上的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教师点评:(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奔腾向前,永不停息。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在这种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弘扬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这样有利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文化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包括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活动等行政手段: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运用举例:我国一些地区遭遇突如其来的“禽流感”,禽类养殖户损失惨重。国家采取了对疫区封锁,对疫区的养殖户进行经济补贴,以及国家出资统一对疫区进行消毒等措施进行防治,并规定任何人不得将家禽带出疫区,违者追究法律责任。请结合材料说明在防治“禽流感”、发展禽类养殖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分析:对疫区养殖户进行经济补贴体现经济手段;对违反规定者追究法律责任,体现法律手段;对疫区进行封锁体现行政手段。(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关于哲学的第二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解释同一性——就是说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总结得出三种看法——认为意识(思维)可以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思维)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者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举例说明问题,吃饭的时候吃什么菜,学习计划与学习的实际等等)结合教材P10探究进行讲解举例:11月31日请全班同学吃雪糕,吃完后再去肯德基大吃一顿,之后再到卡拉OK唱通宵——不切实际,因为11月并没有31日。(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不同的回答,直接决定着哲学的不同发展方向。)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1.课题引入:课堂探究导入新课。采用教材现成的探究活动导入新课,既“温故”又“知新”,还节约了课堂有效时间。2.讲授新课:(20-25分钟)本课的重难点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解释,我引用一个很著名的学生也略知一二的唯心主义观点的例子(课堂探究1)顺利进入本课重要知识点的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探究问题的欲望,学习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并用问题和练习形式巩固知识,强化学生易错已混知识点;课堂探究2,同样引用哲学上的著名案例让学生分析探究思考以及合作交流,学生趣味浓厚,主动深入学习本课知识,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此时,本课的重点知识教学完成。关于本课的第二个知识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方法,归纳总结,完成本知识目标。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10-15分钟)采用学生总结、随堂练习等形式巩固本课知识,同时检验教学效果。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学重点。
中国加人世贸组织承担的义务主要包括: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补贴;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和改善外资政策;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履行这些义务对中国提出了挑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与世贸组织各机构的所有会议;参与贸易政策审议,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进行质询和监督;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权益。②意义:中国正充分行使这些权利,积极主动地参与、加强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国家利益。相关链接:2005年7月.中国倡议的WTO小型部长级会议在大连召开,世贸组织总干事和三十多个成员的代表出席会议。
◇课堂练习: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前进B.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C.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D.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状态答案:A解析:B、C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A项符合材料的要求。(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尤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能力目标(1)能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2)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学重点】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教学难点】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学准备】资料收集、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播放我国残疾人艺术团在春节晚会上的精美舞蹈《千手观音》。
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二)、新课教学: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通合作学习探索有关的知识,并进一步引出下面要解决的问题。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探究学习,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通过多媒体的辅助,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三)、实施反馈:1、设计相关习题达到对学过的知识的检测和巩固;2、课堂反馈,迁移知识(最好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五、板书设计: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两大部分,左边是第一部分,各知识点罗列其下,第二部分写在右边,各知识点罗列其下。
一、教材分析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3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观察、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时代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历史知识进行理解。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课堂探究】课本第99页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探究提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合规律、合目的的统一,而不是哪一个人的凭空设想。我党建党八十多年来所走的每一步、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都自觉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我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定出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有的学者还指出,要坚持集体主义还必须将集体主义的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起来,批判地继承计划经济时代倡导的集体主义,合理地对其进行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形成新的集体主义。与传统的集体主义相比,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应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点。其一,强调集体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集体成员的正当个人利益。传统的集体主义具有片面强调集体至上性、绝对性的弊端;新的集体主义必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将集体应当对个人承担的义务加以科学的阐释。真正的集体应该维护各个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实现组成集体的各个主体的自我价值。这种新型的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既与个人主义有本质区别,也不同于传统的集体主义。其二,要体现道德要求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C.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2、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由于()A.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人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3、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新时期: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