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教法学法:从学生发现问题中的信息出发,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及讨论探究,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应用。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法我采用情景引导、问题引导和活动评价。学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时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引导转化学习。同时也尝试四人小组的形式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四、说教学过程:首先我安排的是一(2)班的班干部们要开会了,出示完情景图后,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如有11位同学要开会,现在只有7把椅子。(板书课题:开会啦)接着出示问题:“每人坐一把椅子,够吗?”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请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发现有11个人,才7把椅子,不够坐。同时还可能出现一些学过的知识内容,如数量大小的比较:11>7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请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等。学法:1、动手操作法: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这样一些活动,让学生更轻松的学会知识,发展数感。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意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五、教学流程然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有意义的、实际的、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帮助的学习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进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具体的问题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数学,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位《数花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课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课。【说教材】教材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去认识数。从学情分析,数数是学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和技能,所以对于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并非完全陌生,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数就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感到一列数蕴含的规律;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4、教学难点学生学会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二、说教学法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
一、说教材分析《采松果》一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容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生活故事场景,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二、说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经过上半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2、求还剩多少枝要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3、为什么用减法?你是怎么想的?(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师:你能根据要求列出算式来吗?(请学生在纸上列算式)(学生经过1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和长时间的培养,已经具备了根据数学问题列出式子的能力。因此学生根据问题,能很快的列出式子。)请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9=(分析:1,“15,9”分别表示什么?)4、你是怎么来计算的(先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寻找计算方法。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对15-9的理解也存在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掌握知识。)
最终在五个学习领域中完成水平二的教学目标,使每位同学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进步。五、课的设计准备部分:首先,在《地道战》的歌曲中,进行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在动感的《动画片》音乐下跟老师一起完成自编操,充分热身,为上课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基本部分:1、让同学进行友伴分组,练习以前掌握的跳绳方法。同时,在电脑中查找自己想了解的有关跳绳的资料。包括:跳绳特点、促进少儿智力和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和胃肠功能、对身体素质提高、练习跳绳时的注意事项和一些练习跳绳的方法。特别是对心肺、胃肠功能中,增加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在跳绳中,心脏的跳动和肺部的运动。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跳绳的方法,而且了解到了跳绳的相关知识。
二、说学情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课堂上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关注学生竖式的书写。三、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三、精选教法。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本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图书馆”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算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2.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观察、动手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种适合他自己的算法,尤其是竖式计算的方法,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一、说教材《下课啦》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比大小、比多少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比高矮、长短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这节课的内容难在学生初步掌握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初步感知几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2、知道在比较高矮、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进行。3、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掌握比较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方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二、说学情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层次参差不齐,需要教师知识性的梳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猜测、理解与交流能力,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这一原则,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一组梯度式练习题:巩固深化题:教材26页的“连一连”、27页“练一练”中的1、3题;实际应用题:观察汽车、观察冰箱。(四)、畅谈感受,交流收获。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本节课的总结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并进行思想教育,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相信大家能做到。五、板书设计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组织观察实践活动,因此,这样板书简洁明了,有效的突出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说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五课时小小养殖场。本单元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说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2.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说重点、难点结合实践经验,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说教法与学法: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二、教材分析这是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部分的教学内容,本学段要求学生认识简单的几何立体和平面图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课的目的是在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后,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这四种平面图形,并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图形已有了大量的认识,经过学习《认识图形》后,学生已经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四种平面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动手做(一)》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应各有侧重。四、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感受图案的组成和美化的过程。
这样的设计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充分调到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不感觉乏味。最后是回顾小结,总结收获。首先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然后,教师进行恰当评价。此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历一次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这节课中,我有浅入深,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的从课堂学习中获取新知,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从而喜欢数学课,热爱数学学科。整堂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十几减7、6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能较准确地计算十几减7、6的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十几减7、6的减法,明确算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一群可爱的小鸭子正在快乐地玩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快乐的小鸭图)提问:仔细地看图,说一说图的意思是什么?你在图上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互相说图意。12只小鸭到河边去玩耍,有7只到河里游泳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还剩几只在河边?
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兔请客》,《小兔请客》选自北师大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个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一节课,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兔请客这一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学习掌握计算的方法理解算理。这节课为学生继续学习加减法计算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二、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3、认识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计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教材简析本节学习的内容是通过拼七巧板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学会用七巧板拼图,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⑵、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过程与方法:⑴、借助七巧板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⑵、通过拼一拼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⑶、通过拼一拼、想一想以及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4、教学重点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5、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6、教学准备纸、水彩笔、剪刀、课件二、教法学法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认识七巧板、拼七巧板的情境,使学生投入动手操作活动中,从而认识平行四边形。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一、说教材:《青蛙吃虫子》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单元的第三次探究与学习。请看教材:教材首先创设了“青蛙吃虫子”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然后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加减的直观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难收回;喜欢思考问题,但言语表达不清;喜欢回答问题,也喜欢安静地聆听有趣的故事。本节课是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过类似的计算体验,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也积累了一些计算方法。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数学思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二)教材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这为过度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32页百数表格图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数感,“做一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方法。(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以及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情感目标: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发展数感。(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难点: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二、教学流程(一)猜数游戏,激发兴趣老师很想知道大家的年龄,谁愿意告诉老师?学生纷纷举手,我要猜出你们的年龄。请一名学生上台,把自己的年龄写在黑板上,老师背对黑板,面向学生猜年龄。请你们帮老师提示一下,我猜的是大了还是小了。猜数游戏为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兴趣。
四、教学反思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主要做到了两个关注。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此前只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因此,我把主题图中小青提供的信息——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4个,改为——我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少2个。这样,避免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更有效地突出了“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这个重点。2、关注课堂练习的设计。在这堂课中,练习部分有较大改动。为了突出“回收废品”这一环保主题,我将课后的练习改编成与环保有关的内容,例如:收集易拉罐、收集旧电池等。这些东西学生在生活中都有接触,无形中让学生觉得格外亲切,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不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做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又突破了“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难点。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