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典型的有较长篇幅的散文。本教学设计以点带面,长文短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为鲁迅先生塑造了多个身份,具体有哪些?”如此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学生在阅读长篇幅文章时有了抓手,就可以有条理地去思考,形成系统性思维,直达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还要求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直入文本。学生围绕“说说鲁迅先生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让学生萧红印象深刻?”做赏析式或者评价式批注,让学生在自读这篇文章时,将无目的阅读变为有效阅读,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真正做到潜入文字之中,通过关注文章细节来深入把握文本。本教学设计整体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引导。遵从“整体感知内容—局部探究—体会情感”的一般阅读规律,以读为指引,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内容,在读中把握人物形象,在读中体悟情感。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
3、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 文章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4、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提起了母亲,朱德将军满脸温情和悲痛。生他的时候,母亲不过二十刚过的年龄。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突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摘自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毛泽东写给朱德母亲的挽联毛泽东曾给朱德的母亲写了一副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毛泽东在这副挽联中高度赞扬了朱德母亲的高尚品质,高度评价了他的革命战友朱德的革命精神。上联,“为母”是指做母亲。是的,母亲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呢?毛泽东接下来告诉人们“当学民族英雄贤母”,告诉天下所有做母亲的人,要学习民族英雄——朱德贤惠的母亲。上联的重点在于赞子,既悼母又赞子,一语双关。
情景教学法。根据课文描述地情景,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为激发学生对鲁迅高尚人品地崇敬之情,奠定情感基调。 讲解法。在学生探究理解地过程中,教师适当补充背景资料、人物介绍、方法指导等,实现教师地主导作用。 朗读体会法。通过自由读、默读、表演读、感情朗读等,让学生走进人物,体会作者地写作方法,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地方法。感受文章地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地语言感悟能力。 自主探究与交流延伸相结合学习法。在阅读故事地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感知故事内容,通过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断深化对鲁迅地认识,感受鲁迅地高尚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方法达到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的目的;2、通过默读、指导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质疑、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学习,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目的;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练习的方法,学习掌握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五)教学难点: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1.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明确: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匿名信事件),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看电影事件),“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预设 清政府派遣这些留学生去国外留学,目的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报效国家,然而实际上他们在国外不学无术,忘记了自身使命和肩上的责任。作者在描写完留学生的这些丑态之后,采用了反语的手法,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实在标致极了”,仿佛是压抑不住的火山爆发,极尽讽刺之能事,酣发鄙夷、憎恶之胸臆。师: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反语的手法,暗讽“清国留学生”们的丑态,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预设 作者称日俄战争时的日本学生为“爱国青年”,说自己国内的论敌为“正人君子”,都是运用反语进行嘲讽。又如说日本对医学的翻译“并不比中国早”,说日本青年虽抗议托尔斯泰引用《新约》中的话,但他们“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都是话里有话,含义无穷的。【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咬文嚼字”,让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来品析文章深意,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揣摩鲁迅先生“幽默讽刺、含蓄深蕴”的语言风格。
说教学目标1.能用较快地速度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地哪几件事,?并能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2.能通过文章地学习,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地崇高品质,交流对鲁迅地认识。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地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地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地崇高品质交流对他的认识。2.理解笑谈“碰壁”地深刻含义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地教与学互相作用地活动方式地总称,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地方法。本课地教学设计重在体现教师地主导作用,学生地主体作用。突出学生地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地好习惯。我主要采取地有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根据课文描述地情景,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为激发学生对鲁迅高尚人品地崇敬之情,奠定情感基调。? 讲解法。在学生探究理解地过程中,教师适当补充背景资料、人物介绍、方法指导等,实现教师地主导作用。? 朗读体会法。通过自由读、默读、表演读、感情朗读等,让学生走进人物,体会作者地写作方法,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地方法。感受文章地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地语言感悟能力。? 自主探究与交流延伸相结合学习法。在阅读故事地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感知故事内容,通过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断深化对鲁迅地认识,感受鲁迅地高尚品格。
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统一体的艺术。剧情,表演,音乐,舞蹈是构成音乐剧的四大要素。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频率最高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我们常听到的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猫》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一度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创作于1981年,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该剧作曲家是英国安德鲁.洛伊德.韦伯,其中一曲《记忆》,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欣赏音乐剧《猫》1.作者简介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Webber) 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 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巨星耶稣基督》师:《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撼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2.剧情介绍(戏剧元素)《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好的剧情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通过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故事是来源于生活,《猫》的世界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猫》的社会就是一个现代寓言。)3.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播放《猫》中的舞蹈视频。(学生讨论舞蹈在音乐剧中的作用)《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掌握了学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设计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初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作者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潜心于学术研究,“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学者;也是一位英勇无畏,“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的革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言行一致,并把它当成做人的准则之一。请收集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选取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明理由。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实词“矜”、“颔”、“释”、“忿”、“徐”、“遣”;虚词:“尔”、“以”、“但”。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背诵。2、文言词的积累。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学难点: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2、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3、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教法学法: 诵读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改写法。教学课时:2课时
阅读8-22自然段(第三部分)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一词用得合适吗?为什么?合适。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指出这一段的外貌描写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给加红色的字注音翳 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骷髅 kūlóu注音释义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伛yǔ:弯(腰)曲(背)这几句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表现老王病重,烘托他的忠厚善良以及和对我家的深厚情意。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老实厚道,诚实,不怕千辛万苦,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 语言理解1、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哪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老是摇来晃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的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
一、 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可真长啊!胡萝卜先生继续走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学生发挥想象,预测接下来的故事情节。) 2.自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与你们自己的预测一样不一样吧!学生自己读故事,发现自己的预测和文本内容不一样时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1)出示关键句: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根据课文内容,预测接下来的故事发展。(2)出示关键句: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根据插图中鸟太太遇见胡萝卜先生惊喜的神态,预测接下来的故事发展。 3.文章写完了吗?为什么?(结尾的省略号就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既然没有结束,我们就来续编故事吧!可以结合上面的男孩的语言、动作续编故事,也可以有自己新奇的想法。大家之前预测的故事发展只要合乎情理也可以继续预测。
【说过程】小语大纲五年级“识字、写字”中提出:五年级学生要提高辨析词语的能力,通过对“沉重”“沉着”的辨析经进一上理解 李大钊的品质。本课是一篇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李大钊忠于革命、忠于党,不惜牺牲的精神和对反动军阀的凶狠、残酷的憎恨,这也是《大纲》提出的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反映。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爱党、爱祖国的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能爱憎分明。本课编排在本册教材中每五组,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指导写法的训练项目,为此,指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句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很必要的。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本组训练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说教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的作者是李星华,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