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 *揭示课题 8.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问题】 平面内两条既不重合又不平行的直线肯定相交.如何求交点的坐标呢? 图8-12 介绍 质疑 引导 分析 了解 思考 启发 学生思考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如图8-12所示,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既在上,又在上.所以的坐标是两条直线的方程的公共解.因此解两条直线的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就可以得到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观察图8-13,直线、相交于点P,如果不研究终边相同的角,共形成四个正角,分别为、、、,其中与,与为对顶角,而且. 图8-13 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两条直线的夹角,记作. 规定,当两条直线平行或重合时,两条直线的夹角为零角,因此,两条直线夹角的取值范围为. 显然,在图8-13中,(或)是直线、的夹角,即. 当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为直角时称直线与直线垂直,记做.观察图8-14,显然,平行于轴的直线与平行于轴的直线垂直,即斜率为零的直线与斜率不存在的直线垂直. 图8-14 讲解 说明 讲解 说明 引领 分析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思考 思考 理解 思考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分析 带领 学生 分析 引导 式启 发学 生得 出结 果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 *揭示课题 8.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知识回顾】 我们知道,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平行、相交、重合.并且知道,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时,“同位角相等”是“这两条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问题】 两条直线平行,它们的斜率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介绍 质疑 引导 分析 了解 思考 启发 学生思考*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 当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且都不为0时(如图8-11(1)),如果直线平行于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与x轴相交的同位角相等,即直线的倾角相等,故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反过来,如果直线的斜率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的倾角相等,即两条直线与x轴相交的同位角相等,故两直线平行. 当直线、的斜率都是0时(如图8-11(2)),两条直线都与x轴平行,所以//. 当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时(如图8-11(3)),直线与直线都与x轴垂直,所以直线// 直线. 显然,当直线、的斜率都存在但不相等或一条直线的斜率存在而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两条直线相交. 由上面的讨论知,当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设,,则 两个方程的系数关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重合 当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就可以利用两条直线的斜率及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来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一般步骤是: (1) 判断两条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若都不存在,则平行;若只有一个不存在,则相交. (2) 若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将它们都化成斜截式方程,若斜率不相等,则相交; (3) 若斜率相等,比较两条直线的纵截距,相等则重合,不相等则平行. 讲解 说明 引领 分析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思考 理解 思考 理解 带领 学生 分析 引导 式启 发学 生得 出结 果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数学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章节名称§2.2 区间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1、理解区间的概念 2、掌握区间的表示方法 技能目标:1、能进行区间与不等式的互相转换 2、能在数轴上正确画出相应的区间 情感目标:体会不等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有用性教学 重点 和 难点 重点: 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 1、会比较两个整式的大小 2、能根据应用题的表述,列出相应的表达式教 学 资 源《数学》(第一册) 多媒体课件评 估 反 馈课堂提问 课堂练习作 业习题2.1
【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意义.2. 了理解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3.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教学难点 数列通项公式的概念.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观察归纳——形成概念,讨论研究——深化概念,即时训练——巩固新知等环节.各步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 入1.讲故事,感受数列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我国有用十二生肖纪年的习俗,每年都用一种动物来命名,12年轮回一次.2009年(农历乙丑年)是21世纪的第一个牛年,请列出21世纪所有牛年的年份.教师讲述古印度传说故事《棋盘上的麦粒》. 学生倾听故事,认识数列.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数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和本节课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以及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2. 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前几项.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 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满足条件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例题解决法.通过列举实例,进一步研究数列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通过三类题目,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打下基础.【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 入⒈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1)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 (2)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2. 数列的一般形式 数列a1,a2,a3,…,an,…,可记作{ an }. 3. 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 an }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通项公式,应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数学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章节名称§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技能目标:1、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会用做差法比较两个整式的大小 情感目标:体会不等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有用性教学 重点 和 难点 重点: 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 1、会比较两个整式的大小 2、能根据应用题的表述,列出相应的表达式教 学 资 源《数学》(第一册) 多媒体课件评 估 反 馈课堂提问 课堂练习作 业习题2.1课后记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数学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章节名称§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2、掌握简单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3、掌握含绝对值不等式的等价形式 技能目标:1、会解形如|ax+b|>c或|ax+b|<c的绝对值不等式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数形结合、整体代换及等价转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重点 和 难点重点: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2、基本绝对值不等式|x|>a或|x|<a的解 难点: 1、去绝对值符号后不等式与原不等式保持等价性教 学 资 源《数学》(第一册) 多媒体课件评 估 反 馈课堂提问 课堂练习作 业习题2.4课后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初中就学习过的内容,分式不等式的解法是哦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不等号另一边不为0的情况,需要移项,这一点在强调前学生考虑不到,因此解题错误多。区间是个新内容,学生往往将连续的正数写作一个区间,这是常见的错误,要进行提醒。另外,在均值不等式这里稍微补充了一些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授课 日期 班级16高造价 课题: §6.3等比数列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能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2.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掌握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及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求相关参数;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相关参数 授课方法: 任务驱动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单招教学大纲》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6.3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的概念 (学生板书区)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数学班 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章节名称§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二次函数图像的对应 技能目标:1、会解一元二次方程 2、会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3、能结合图像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情感目标: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教学 重点 和 难点重点: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 2、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难点: 1、将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联系起来 2、在函数图像上正确的找到解集对应的部分教 学 资 源《数学》(第一册) 多媒体课件评 估 反 馈课堂提问 课堂练习作 业习题2.3课后记本节课内容是比较重要的,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结合,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这有很好的运用。三种情况只要讲清楚一种,另外两种可由学生自行推出结论。
课程名称数学课题名称8.2 直线的方程课时2授课日期2016.3任课教师刘娜目标群体14级五高班教学环境教室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直线的倾角、斜率的概念; (2)掌握直线的倾角、斜率的计算方法. 职业通用能力目标: 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制造业通用能力目标: 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学习难点直线的斜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教法、学法讲授、分析、讨论、引导、提问教学媒体黑板、粉笔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二)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问题】 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抽取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总体特性估计的准确程度.那么,应该如何抽取样本呢? 介绍 质疑 了解 思考 启发 学生思考 0 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从一批苹果中选取10个,每个苹果被选中的可能性一般是不相等的,放在上面的苹果更容易被选中.实际过程又不允许将整箱苹果倒出来,搅拌均匀.因此,10个苹果做样本的代表意义就会打折扣. 我们采用抽签的方法,将苹果按照某种顺序(比如箱、层、行、列顺序)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小团,放到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充分搅拌后,再从中逐个抽出10个小纸团.最后根据编号找到苹果. 这种抽样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必须保证总体的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简单随机抽样是等概率抽样. 抽签法(俗称抓阄法)是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其主要步骤为 (1)编号做签:将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上号,并把号码写到签上; (2)抽签得样本:将做好的签放到容器中,搅拌均匀后,从中逐个抽出n个签,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当总体中所含的个体较少时,通常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例如,从某班抽取10位同学去参加义务劳动,就可采用抽签的方法来抽取样本. 当总体中的个体较多时,“搅拌均匀”不容易做到,这样抽出的样本的代表性就会打折扣.此时可以采用“随机数法”抽样. 产生随机数的方法很多,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产生随机数. CASIO fx 82ESPLUS函数型计算器(如图10-3),利用 · 键的第二功能产生随机数.操作方法是:首先设置精确度并将计算器显示设置为小数状态,依次按键SHIFT 、 MODE、 2 ,然后连续按键 SHIFT 、 RAN# ,以后每按键一次 = 键,就能随机得到0~1之间的一个纯小数. 采用“随机数法”抽样的步骤为: (1)编号:将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上号; (2)选号:指定随机号的范围,利用计算器产生n个有效的随机号(范围之外或重复的号无效),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讲解 说明 引领 分析 仔细 分析 关键 语句 观察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分析 20
学科名称数学教学课题9.4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所属专业药学授课班级12中药3授课时数1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会判断空间两直线垂直; (2)能说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3)能使用三角板模拟垂直测量仪测量笔(直线)与桌面(平面)是否垂直; (4)能由线面垂直说出平面的两条垂线互相平行,能由线面垂直说出垂线与平面内的直线垂直。 能力目标: 通过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逐步建立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空间概念,在增强识图能力的同时发展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例的模拟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并逐步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情分析对理论知识学习有畏难情绪,对互助或实践所学知识有兴趣、记住率高。学生间在能力、兴趣、基础知识掌握上差距比较大。 学习过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及所成的角。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实现知识的顺利过渡: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为90°时即为垂直。 “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这个知识点有可能导致学生在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时候只考察平面内的一条直线而不是两条相交直线。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互助、实践教学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9.2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观察图9?13所示的正方体,可以发现:棱与所在的直线,既不相交又不平行,它们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图9?13 观察教室中的物体,你能否抽象出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 介绍 质疑 引导 分析 了解 思考 启发 学生思考 0 2*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叫做共面直线,平行或相交的两条直线都是共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图9-13所示的正方体中,直线与直线就是两条异面直线. 这样,空间两条直线就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将两支铅笔平放到桌面上(如图9?14),抬起一支铅笔的一端(如D端),发现此时两支铅笔所在的直线异面. 桌子 B A C D 两支铅笔 图9 ?14(请画出实物图) 受实验的启发,我们可以利用平面做衬托,画出表示两条异面直线的图形(如图9 ?15). (1) (2) 图9?15 利用铅笔和书本,演示图9?15(2)的异面直线位置关系. 讲解 说明 引领 分析 仔细 分析 关键 语句 思考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分析 5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9.3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在图9?30所示的长方体中,直线和直线是异面直线,度量和,发现它们是相等的. 如果在直线上任选一点P,过点P分别作与直线和直线平行的直线,那么它们所成的角是否与相等? 图9?30 介绍 质疑 引导 分析 了解 思考 启发 学生思考 0 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我们知道,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是这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最小的正角. 经过空间任意一点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平行的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如图9?31(1)所示,∥、∥,则与的夹角就是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为了简便,经常取一条直线与过另一条直线的平面的交点作为点(如图9?31(2)) (1) 图9-31(2) 讲解 说明 引领 分析 仔细 分析 关键 语句 思考 理解 记忆 带领 学生 分析 12*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9?32所示的长方体中,,求下列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度数: (1) 与; (2) 与 . 解 (1)因为 ∥,所以为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即所求角为. (2)因为∥,所以为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 在直角△中 ,, 所以 , 即所求的角为. 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说明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 17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能力目标:⑴ 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 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教学设计】 (1)由实际问题引入知识,认识学习的必要性; (2)认识数形结合的工具——单位圆; (3)借助于单位圆,探究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4)在练习——讨论中深化、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5)拓展应用,提升计算技能.【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5.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构建问题 探寻解决 问题 通常用坡度来表示斜坡的斜度,其数值往往是坡角(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切值.设坡角为,如果,小明沿着斜坡走了10 m,想知道升高了多少米,就需要求出坡角的正弦值.这就需要研究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解决 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如图(1)所示, 那么, . 即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纵坐标;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因此,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为,如图所示. (1) (2) 观察单位圆(如图(2)):由于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勾股定理,可以得到 , . 介绍 展示 分析 讲解 引领 讲解 了解 思考 领会 理解 感知 结合 图形 引导 学生 自主 探究 同角 公式 推导 过程 可以 由学 生自 我完 成 15
学科数学 课 题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班级 人数 授课时数2 课 型新课 周次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的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讨论分析,加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概念的理解.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3.4 二项分布.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从100件产品中有3件不合格品,每次抽取一件有放回地抽取三次,抽到不合格品的次数用表示,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由于是有放回的抽取,所以这种抽取是是独立的重复试验.随机变量的所有取值为:0,1,2,3.显然,对于一次抽取,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为0.03,抽到合格品的概率为1-0.03.于是的概率(仅求到组合数形式)分别为: , , , . 所以,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为 0123P 介绍 播放 课件 质疑 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 引导 启发学生得出结果 0 10*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P,随机变量为n次独立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那么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为: 01…k…nP…… 其中. 我们将这种形式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叫做二项分布.称随机变量服从参数为n和P的二项分布,记为~B(n,P). 二项分布中的各个概率值,依次是二项式的展开式中的各项.第k+1项为. 二项分布是以伯努利概型为背景的重要分布,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问题中,如果n次试验相互独立,且各次实验是重复试验,事件A在每次实验中发生的概率都是p(0<p<1),则事件A发生的次数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服从参数为n和P的二项分布. 总结 归纳 分析 关键 词语 思考 理解 记忆 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方法 20
解析:(1)由切线的性质得AB⊥BF,因为CD⊥AB,所以CD∥BF,由平行线的性质得∠ADC=∠F,由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得∠ABC=∠ADC,于是证得∠ABC=∠F;(2)连接BD.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ADB=90°,因为∠ABF=90°,然后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答.(1)证明:∵BF为⊙O的切线,∴AB⊥BF.∵CD⊥AB,∴∠ABF=∠AHD=90°,∴CD∥BF.∴∠ADC=∠F.又∵∠ABC=∠ADC,∴∠ABC=∠F;(2)解:连接BD,∵AB为⊙O的直径,∴∠ADB=90°,∴∠A+∠ABD=90°.由(1)可知∠ABF=90°,∴∠ABD+∠DBF=90°,∴∠A=∠DBF.又∵∠A=∠C,∴∠C=∠DBF.在Rt△DBF中,sin∠DBF=sinC=35,DF=6,∴BF=10,∴BD=8.在Rt△ABD中,sinA=sinC=35,BD=8,∴AB=403.∴⊙O的半径为203.方法总结:运用切线的性质来进行计算或论证,常通过作辅助线连接圆心和切点,利用垂直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问题.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时间 *揭示课题 8.4 圆(二)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知识回顾】 我们知道,平面内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如图8-21): (1)相离:无交点; (2)相切:仅有一个交点; (3)相交:有两个交点. 并且知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来判别(如图8-22): (1):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相切; (3):直线与圆相交. 介绍 讲解 说明 质疑 引导 分析 了解 思考 思考 带领 学生 分析 启发 学生思考 0 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新知识】 设圆的标准方程为 , 则圆心C(a,b)到直线的距离为 . 比较d与r的大小,就可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讲解 说明 引领 分析 思考 理解 带领 学生 分析 3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知识巩固】 例6 判断下列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⑴直线, 圆; ⑵直线,圆. 解 ⑴ 由方程知,圆C的半径,圆心为. 圆心C到直线的距离为 , 由于,故直线与圆相交. ⑵ 将方程化成圆的标准方程,得 . 因此,圆心为,半径.圆心C到直线的距离为 , 即由于,所以直线与圆相交. 【想一想】 你是否可以找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其他方法? *例7 过点作圆的切线,试求切线方程. 分析 求切线方程的关键是求出切线的斜率.可以利用原点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的条件来确定. 解 设所求切线的斜率为,则切线方程为 , 即 . 圆的标准方程为 , 所以圆心,半径. 图8-23 圆心到切线的距离为 , 由于圆心到切线的距离与半径相等,所以 , 解得 . 故所求切线方程(如图8-23)为 , 即 或. 说明 例题7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在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想一想】 能否利用“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的几何性质求出切线方程? 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 说明 引领 讲解 说明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思考 主动 求解 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50
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学生 行为教学 意图 *揭示课题 1.3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在实际问题中,经常需要计算高度、长度、距离和角的大小,这类问题中有许多与三角形有关,可以归结为解三角形问题. 介绍 播放 课件 质疑 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 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6 一艘船以每小时36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如图1-9).在A处观察到灯塔C在船的北偏东方向,小时后船行驶到B处,此时灯塔C在船的北偏东方向,求B处和灯塔C的距离(精确到0.1海里). 图1-9 A 解因为∠NBC=,A=,所以.由题意知 (海里). 由正弦定理得 (海里). 答:B处离灯塔约为海里. 例7 修筑道路需挖掘隧道,在山的两侧是隧道口A和(图1-10),在平地上选择适合测量的点C,如果,m,m,试计算隧道AB的长度(精确到m). 图1-10 解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知 =. 所以 m. 答:隧道AB的长度约为409m. 例8 三个力作用于一点O(如图1-11)并且处于平衡状态,已知的大小分别为100N,120N,的夹角是60°,求F的大小(精确到1N)和方向. 图1-11 解 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知,向量表示F1,F2的合力F合,由力的平衡原理知,F应在的反向延长线上,且大小与F合相等. 在△OAC中,∠OAC=180°60°=120°,OA=100, AC=OB=120,由余弦定理得 OC= = ≈191(N). 在△AOC中,由正弦定理,得 sin∠AOC=≈0.5441, 所以∠AOC≈33°,F与F1间的夹角是180°–33°=147°. 答:F约为191N,F与F合的方向相反,且与F1的夹角约为147°. 引领 讲解 说明 引领 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