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PPT课件出示复习题)2、引导学生复习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进行相应的计算。生1: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生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PPT课件出示问题)在一幅地图上量得A地点到B地点的图上距离是5 cm,已知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4000000,那么A地点到B地点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师:在这里已知的条件有哪些?生1:知道两地的图上距离是5 cm。生2:知道比例尺是1∶4000000。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师: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学习比例尺的应用,学习如何利用比例尺来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把复习题中的习题变换已知和未知条件来变成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灵活性。(二)探究新知探究学习例2,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1、PPT课件出示P54例3。下面是北京轨道交通路线示意图。地铁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7.8 cm,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2、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师:从例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已知条件?生:可以知道两站的图上距离大约是7.8cm。师:这是从题目中直接读出来的,那么从所给的图中还能观察到什么条件呢?生:可以知道比例尺是1∶400000。布置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解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进行指导。3、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探究:师:你们是怎么解答的?生1:通过列方程来解答的。生2:根据题意,可以先设实际长度为x cm,再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解答。师:解答时要注意什么?生1:要求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但已知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可以先设实际距离为x cm,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再化成千米数。生2: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4、完成解答:(板书解题过程)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设从苹果园站到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 cm。=x=7.8×400000x=31200003120000 cm=31.2 km答:从苹果园站到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31.2 km。5、拓展延伸:师:我们除了用方程解答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答。师:可以怎样来分析呢?生: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实际距离既可看成分数的分母,又可看成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可得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师:我们来共同完成解答:(板书过程)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7.8÷=3120000(cm)3120000 cm=31.2 km答:从苹果园站到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31.2 km。6、牛刀小试。(1)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练习题,看我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PPT课件出示)①教材P54做一做。先把教材P54做一做的图中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两地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1、谈话导入(PPT课件出示脑筋急转弯)。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脑筋急转弯,一起来猜一猜把!生1:因为蚂蚁是在地图上爬过去的。2、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是的,地图上的距离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的距离缩小了画在图纸上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比例尺。(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运用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给学生带来的是愉快的心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顺其自然进入学习状态,达到导入的目的。(二)探究新知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种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以及关系式。1、阅读教材第53页关于比例尺的内容。师:阅读教材后,汇报你知道了哪些关于比例尺的知识。生1:通过阅读我知道: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生2:比例尺是绘图时用的,它是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生3:教材介绍说,地图上的比例尺有1∶100000000,这是数值比例尺,它也可以写成这种形式,也叫数值比例尺。(板书)生4:老师,我看见这样表示比例尺的: 师:这叫线段比例尺。 它表示的是: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板书)生5:我会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 cm∶50 km=1 cm∶5000000 cm(单位要相同)=1∶5000000(板书过程)生6:比例尺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0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应用 ②能力目标:在比例尺的相互转换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比例尺的运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难点是: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二、 说教法学法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课前预习法,引导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师:求比值,完成后,说说求比值的方法,这三个比值是什么关系?18∶12 27∶18 2.4∶1.6生1: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生2:这三个比值相等。……【参考答案】 18∶12= 27∶18= 2.4∶1.6= 求比值的方法是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三个比值相等。【设计意图】比和比值是解决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只有唤醒学生已有经验,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比例意义活动中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二)探究新知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1: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上面有五颗黄色的五角星。生2:我们的国旗是长方形的。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说出了自己对国旗的了解,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我们国家的热爱,老师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我们的五星红旗增光!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 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国旗长5米,宽米。国旗长2.4米,宽1.6米。国旗长60厘米,宽40厘米。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取出大王和小王,还剩下52张牌,下面请5位同学上来,每人随意抽一张,不管怎么抽,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同学们相信吗?生讨论交流:找5位同学亲自上台体验:不管怎么抽,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师:这是为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这类问题。(二)探究新知 1. 探究抽屉原理一,学习例1. (1)课件出示: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总有”和“至少”什么意思?为什么呢?师:各小组用铅笔摆一摆,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枚举法: 数的分解法:平均分:4÷3=1(支)……1(支) 1+1=2(支)师:“总有”和“至少”什么意思?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生1:“总有”是“一定有“,“至少有2 支”是最少有2支,不少于2支。生2:先放3支,如果每个笔筒中都设有2支,那么只有每个笔筒中放1支,剩下的1支就要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所以至少有2支铅笔放进同一个笔筒。(2)试一试:把5支铅笔放到4个笔筒里呢?把6支铅笔放到5个笔筒里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后师小结: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支,不管放在哪个笔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抽屉原理一:只要物体数量是抽屉数量的1倍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2个物体。(3)做一做: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2只鸽子。为什么?
(一)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吧?超市里有时候会有打折的活动,你知道什么是打折吗?(课件第2张)生:商店有时降价销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俗称“打折”。2.你知道打折的含义吗?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比如打七折,就是按照原价的十分之七出售,也就是按原价的70%出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扣的知识。(课件第3张)【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折扣的含义,计算打折后的价钱。(课件第3张)(1)星期天,小雨和爸爸来到商场买东西,正好赶上打折活动。小雨问爸爸:什么叫做“八五折”?你能回答小雨的问题吗?生1:“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你知道“九折”是多少吗?生2:“九折”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2)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你会列式吗?(课件第4张)小组合作: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思考过程。(课件第5张)(3)汇报交流:生1:把原价看做单位“1”,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课件第6张)生2:现价=原价×折扣,求现价,做乘法。生3:180×85%=153(元)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2、探究计算打折后便宜了多少钱的方法。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课件第7张)(1)小组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说说你的思考过程。生1:我先求现价是多少,再求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课件第8张)列式为:160×90%=144(元)160-144=16(元)答:比原价便宜了16元。生2:我先求现价比原价便宜了百分之几,再求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课件第9张)列式为:160×(1-90%)=160×10%=16(元)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些图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在生活中见到过吗?生:比萨斜塔、治安岗亭、茶叶盒、客家围屋。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些物体。(二)探究新知 1. 认识圆柱。师:这些物体什么形状的?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这些物体都是圆柱形的。师小结: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简称圆柱。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2.探究圆柱的特特征。(1)认识底面小组活动: 观察圆柱形物体,看看它是有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特征?课件演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师:请同学们量一量、算一算圆柱的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生1: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半径相等。生2:两个底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师小结: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2)认识侧面课件演示: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侧面是一个曲面。师:请同学们指一指圆柱的侧面,再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侧面是弯曲的。师:侧面是一个曲面。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二张幻灯片。师:请说出与老师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向上看。向东走50米。小维在知识竞赛中赢了20分。小明在银行存入300元钱。零上10℃。生:……。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负数。板书:负数(二)探究新知1、出示课件的第三张幻灯片。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上图,你发现什么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结果。生:0℃表示什么意思呢?生: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师:小组内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老师课件出示答案。师:0℃表示淡水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 ℃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三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6:3和8:4 : 和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2、教学例2。(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这变成了什么?(方程。)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察: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二)教学例4: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分别算出2008年比2007年各季度增产的百分数和合计数,再制成统计表.分析:根据题目要求,要算出各季度增产的百分数,我们只要根据2008年与2007年各个季度的原始数据,运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就可以算出.算出了各个季度增产的百分数,根据题意制统计表时,既要按照季度分类,又要反映出年份的类别,所以在确定表头时可分为3部分:年份、台数、季度,年份又分为2007年产量、2008年产量、2008年比2007年增产的百分数.2、田力化肥厂今年第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元月份计划生产1500吨,实际生产1620吨;二月计划生产1600吨,实际生产1680吨;三月份计划生产1640吨,实际生产1720吨,根据上面的数据,算出各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1)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时,百分数这一栏一定要写清楚是谁占谁的百分之几,并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解题方法正确算出对应百分数”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五、说教学策略和方法活动一:复习引入:1.复习:己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己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效率?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设计意图:在引入过程中,我引导每个学生去思考一组组相关联的量,能用语言叙述,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关联的量。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发兴趣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将知识联系到生活,使他们乐于学习。】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师:老师这里有三道题哪位同学会做?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生1:速度=路程÷时间。生2:单价=总价÷数量。生3: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师:同学们可真棒!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板书:成正比例的量)【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更好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结合,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内在的规律。(二)探究新知(PPT课件出示例1)文具店有一种铅笔,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支12345678…总价/元3.5710.51417.52124.528…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1.探究数量与总价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给我们提供了文具店销售彩带的数量是1,2,3,4,5,6,7,8米,总价分别是:3.5, 7,10.5,14,17.5,21,24.5,28元。师:表中有哪两种量?生:有数量和总价两种量。师: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生:总价是随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师: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生1:=3.5 =3.5 =3.5 =3.5 =3.5 =3.5 =3.5 =3.5生2: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师:总价与数量的比值表示什么?
一、 说教材《百分数》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购物等对折扣多少有所接触、了解。因此根据学生现状,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折扣意义,懂得打折时原价、现价和折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⒈ 识与技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理解打“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正确地列式计算。⒉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到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沟通“折扣”与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会合理、灵活地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会合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课前准备】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和老师一起完成一个知识大比拼的游戏,(PPT课件出示)准备好了吗?1、填空。15∶3=( )∶( )2∶3=( )÷( )0.2=( )∶2=( )÷6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改写为乘法等式。3:8=15:40 x:4=1:2生:准备好了。师:现在我们开始。师:今天和老师学习怎样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设计意图】这种方法的导入,让学生更快、更集中注意力奔向主题,没有渲染的成分,简单实用。(二)探究新知1、自学解比例的意义师:阅读教材第42页,理解什么叫做解比例。生: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教师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2、学习例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1)出示例2的PPT课件。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 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2)理解题意,弄清模型的高度∶原塔高度=1∶10。师: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题目中1∶10的?生:题目中告诉我们1∶10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师:你能根据题意写出比例关系式吗?生:根据题意列比例关系式:模型的高度∶原塔高度=1∶10。师:这个关系式用数字该怎样表示?生:老师,在这个比例中我只知道三个数字,模型的高度的数量我不知道是几呀?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生:老师我想用字母x代替模型高度的数量,您看可以吗?师:好的,你的想法非常的好,也很正确!师:题目中告诉我们原塔高度是多少?生:320 m。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知道两个比怎样才能组成比例,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各组的比能否组成比例。(1)0.4∶和1.2∶2 (2)和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第(1)题,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都是0.6,所以(1)题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生2:我来回答第(2)题,我也利用比例的意义,求出=5,=6,这两个比的比值不相等,所以第(2)题的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师:这两名同学回答的真好,有理有据,让我们为他们的表现鼓掌!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用另一种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生:想知道。师:那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复习学生已有的知识,唤醒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教师的提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新知识开了一个好头。
【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2、正比例关系式。生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生2: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值(商)一定。生3:=k(一定)。师:同学们非常棒!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种量的另外一种关系。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设计意图】这种方法的导入,简简单单的一道练习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主要内容上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真的还有另外一种关系!我可得好好听一听。这样在学习反比例时学生会始终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有利于教师教学顺利进行。(二)探究新知教学例2,探究反比例的意义,理解成反比例的量。1、出示PPT课件回答问题。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cm²1015203060…水的高度/cm302015105…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生1:表中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生2:从表中可以看出: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大而不断变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两种量。生3:我来回答(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10×30=15×20=20×15=30×10=60×5=…=300。生4:乘积一定。师:底面积与高的乘积表示的是什么?生:水的体积。(板书)师:你会算出水的体积吗?生:会。(学生计算,教师出示课件订正)2、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师:积是300,实际就是倒入杯子的水的体积。同学们能用式子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生:它们的关系是:底面积×高=体积。师:同学们,我们用概括正比例意义时的方法来概括一下反比例的意义吧!生: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的意义)3、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xy=k(一定)。(板书)4、牛刀小试。锅炉房烧煤的天数与每天烧煤的吨数如下表: 每天烧煤的吨数/吨11.522.53烧煤的天数/天3020151210(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说一说这个积表示什么。(3)烧煤的天数与每天烧煤的吨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参考答案】 (1)每天烧煤的吨数和烧煤的天数,是相关联的量。 (2)1×30=30 1.5×20=30 2×15=30 2.5×12=30 3×10=30 积相等,这个积表示这批煤的总吨数。 (3)成反比例,因为烧煤的天数与每天烧煤的吨数的积一定。【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概括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逐步形成定向思维方式,为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和学情负数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标准》将其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我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教材分析处理1.地位作用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感性认识了圆柱,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2.教学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思考,我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把“做数学”这一理念贯穿于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认知过程,形成圆柱的表象。3.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2)能力目标: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3)情感目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