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 页数:5页
  • 字数:约 3420 字
  • 大小:43.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大猫丶演示
  •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从列强侵华过程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索。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在这以后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也正是这场战争使清王朝腐朽不堪的现象彻底暴露。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的背景(日本、欧美列强、中国),战争契机,战争过程
    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使学生深刻认识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背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是蓄谋已久的,学生难以理解。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分析
    甲午之败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败。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认识这是由外到里,步步深入的腐败,加深其对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局面的认识。
    二、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采用快乐教育法,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就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互。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设置“创新点”,“授之以渔,终身受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组织资料,并由学生分组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体味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使学生在愉悦中获知识,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二)学法指导:
    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三、说学生: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即: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展示《冰心的遗憾》,冰心对甲午之败的痛心疾首,引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感。然后提问学生:甲午战争中方的惨败是中国和日本比较实力相差太远吗?中国的战败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学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分为四个方面:
    日本方面:日本发动这场战争蓄谋已久。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日本急需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日本制定了野心勃勃的逐步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通过幻灯片演示)而地大物博而又相对落后的中国是它争霸亚洲的最主要的一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积极扩军备战。在这一环节,主要脉络是实力—需要—计划—军事
    欧美列强:其力量远远超过日本,但从各自利益出发,对日本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通过幻灯片展示欧美列强各自的打算)
    朝鲜:东学党起义
    日本把中国拉入战争陷阱。中日共同出兵帮助朝镇压农民起义,事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局势紧张。
    中国:分成主战派和主和派。主和派以李鸿章为代表,为保全自己的政治资本,奉行“避战自保”方针,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掌握实权。因此没有认真做备战准备,而寄希望于欧美列强的“调停”,均告失败。
    以上部分通过展示材料,介绍背景,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主动回答几种方式讲授了战争的原因,突破了日本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结论从史实出的习惯,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能力。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此时日本派间谍等潜入中国,刺探情报,绘制战略地图,做好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幻灯片展示陆奥宗光密令),意在促使中日关系完全破裂。
    爆发:丰岛海战(见幻灯片示意图),日本挑起战争
    战争的经过我把它简化为一句话:“两个阶段,四次战役,一个政策”。
    两个阶段,1894年7月—9月是战争的第一阶段
    1894年10月— 1895年4月是第二阶段
    四次战役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一个政策是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这部分运用图示法利用多媒体演示,结合地图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屏幕上显示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四次战役战场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各小组学生代表讲述战争过程,在每次学生发言后总结每场战役的特点和战败的具体因素。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战败原因的分析上来。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对于“中国战败的原因”这一难点的突破,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中国之败败在实力逊于日本吗?”通过幻灯片全方位分析其实中国的综合国力当时是强于日本的。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