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

  • 页数:16页
  • 字数:约 10722 字
  • 大小:2M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wuwei-ppter
  •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析人物形象,练习片段作文。

    4.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5.理解对比写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及作用。

    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设问:什么是故乡?师生互动。

    师: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李益有“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设计意图】注重与文本内容进行勾连,注重语言表达的优美,注重同类名言诗句的积累,在明确文章标题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迁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情节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按照文章行文的顺序,依据地点的转换,将这篇短篇小说划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用一个动词以“故乡”的形式概括大意。

    预设: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文章每一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归纳。

    预设:回故乡,交代了回乡的时间、回乡的原因、回乡时看到的景物及产生的心情;在故乡,按照时间顺序,写“我”见到母亲、杨二嫂和闰土;离故乡,写“我”和母亲在船上的谈话及“我”的感受。2.分析叙事手法

    (1)根据文中人物出场的顺序,找一找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预设:少年闰土 杨二嫂 中年闰土

    师:如果去掉写少年闰土的这一部分内容,文章在时间的衔接上仍然是顺畅的。写少年闰土这一部分内容,属于什么记叙方式?

    预设:插叙。

    课件出示:

    插叙:

    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在不改变全文中心的情况下,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或事件,这样的叙述方式叫作插叙。它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

    插叙的作用:

    (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让文章结构紧凑、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4)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

    插叙的方法:

    (1)作者直接插进叙述、介绍、说明。

    (2)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

    (3)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师:这样的插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把少年闰土的形象写活了。

    和后面的中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了农民越来越贫困。

    …………

    教师小结:除了插叙的写法外,在小说倒数第六段还写了杨二嫂拿“狗气杀”(一种养鸡的器具)的事,这种在文章结尾部分补充记叙正文人物故事的写法叫补叙,和插叙有同样的作用。

    (2)从全文来看,小说运用了哪几种记叙方式,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作答。

    预设:

    全文是顺叙的叙事手法:写“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描述那一时代中国人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痛苦。

    中间有插叙:插入少年闰土的内容、杨二嫂还是豆腐西施时的故事。

    结尾有补叙:补写杨二嫂拿“狗气杀”的事情。

    教师小结:小说将几种叙事手法结合起来,让“现实”和“回忆”穿插交织,将几十年的人与事压缩在十几天中,使小说情节凝练,结构紧凑,内容翔实,同时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题。

    【设计意图】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理清线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内容,为进一步解读文章做铺垫。设计讲解小说叙事方式的作用,是考虑本文同时运用了插叙和补叙的叙事手法,便于学生比较学习,习得写作方法。

    三、跳读课文,走进故乡

    1.品味自然环境

    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往往借助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请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概括其特点,体会作者在自然环境描写中蕴含的深情。

    预设:

    (1)记忆中故乡的神奇景象。

    第12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句话描写“我”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充满画意,色彩极为鲜明而又纯净、生机勃勃,写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美好印象,也由此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

    (2)现实中故乡的萧索景象。

    第2、6段,写“我”渐近故乡,看到深冬时节阴晦的天气、萧索的荒村、枯草的断茎,寥寥数笔,便画出了一幅冷涩的故乡风景图,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篇奠定了暗淡的基调。

    (3)理想中故乡的美丽景象。

    第88段,“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结尾再现故乡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2.赏析社会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的描写范围可大可小,大到整个社会、时代,小到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寻读课文,找出文中交代社会环境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预设:

    (1)“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这里可见当时“我”家的家境好,与现在卖屋迁居形成对比。而闰土家那时的经济状况虽不算好,但也还过得去。

    (2)“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里点明了当时农民受到的多重压迫,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3.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预设: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衬托了人物形象。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现实中的故乡每况愈下,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小说主题。

    【设计意图】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设计这一板块,目的是让学生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感知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乡》这篇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对小说中插叙、补叙的记叙方式及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学习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小说中最吸引你的人物是谁?你对他的言行举止作何评判?这将是我们接下来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练习片段作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读故乡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文中的环境描写对《故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将借助文中形神毕肖的人物,进一步认识“故乡”。

    二、品读课文,认识故乡

    (一)杨二嫂的形象

    1.找出描写杨二嫂的片段

    同学们,阅读《故乡》后,我们都认为那个像圆规一样的杨二嫂特别好笑。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杨二嫂的句子,对照图表,分析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预设:

    “我”孩提时代的豆腐西施

    “我”眼前的“圆规”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外貌描写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语言描写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动作描写

    “阿呀阿呀,……”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神态描写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1)“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这是语言描写,先声夺人,尖刻泼辣的杨二嫂跃然纸上。

    (2)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是外貌描写,“薄嘴唇”,说明她能说会道,“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站姿不自然,又故意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早已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做人的骄傲,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展现了一个可笑又可怜的小市民形象。

    (3)“阿呀阿呀,……”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这是精准的动作描写,画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粗鄙市侩形象。

    …………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年轻的杨二嫂与眼前的杨二嫂性格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把杨二嫂归为哪一类人?

    预设:年轻的杨二嫂是一个青春貌美、生活无忧、自食其力的小生意人。眼前的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搬弄是非、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辛苦恣睢的小市民。她生活辛苦,为了眼前一点小小的既得利益,拿、借、偷、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无所不用,手段层出不穷,充分暴露了自私自利的人性,夸张可笑的自导自演让人无奈又心酸。

    2.讨论杨二嫂变化的原因

    在“我”离开故乡的二十余年里,是什么原因导致杨二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预设: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的劣根性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讨论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

    小说设计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预设: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揭示人性的丑恶;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农村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萧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设计意图】杨二嫂是一个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她的语言、动作、圆规的外形,极富特色。这个人物初读可笑,赏析后“哀其不幸”,让学生从她入手理解人物形象,在笑声后沉静下来。

    (二)闰土的形象

    1.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片段

    作者用先声夺人的写法让我们认识了可笑的“圆规”杨二嫂,在“哀其不幸”之余,也让我们对她的变化深表同情。对于闰土,作者可谓浓墨重彩,刻画得生动形象。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片段,对照图表,分析闰土的性格特点。

    预设: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外貌描写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语言、神态描写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是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生活贫困、劳作辛苦的农民形象。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这是神态描写,“欢喜”是因与儿时好友相逢,“凄凉”是世态炎凉、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他心里压抑着对好友的真挚感情,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形容不出来,表现不出来了。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毒害的中年闰土让人唏嘘。

    (3)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是神态、语言描写,“终于”指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战胜了纯真的友情,闰土还是“分明”地称呼“我”为“老爷”了。闰土不仅不再把“我”视为平等、亲切的朋友,他还把“我”放在了自己无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他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悲哀,在“我”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面前,已经无法诉说、无法表现,这个称呼带着一种“敬”,同时也透着一股“冷”。这是一个在生活的压迫下精神麻木的农民形象。

    …………

    师:从同学们的分析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各有什么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把闰土归为哪一类人?

    预设:

    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健康、聪明能干、口齿伶俐、见多识广、热情纯真的小英雄。中年闰土是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淳朴善良、辛苦劳作的农民。他本性淳朴,拜访朋友,囊中羞涩,一点干青豆也要将情意带到。与儿时好友相见,他压抑内心的欢喜,恭敬地叫老爷,谨守社会规矩。他一生勤劳,在兵、匪、官、绅的压榨下,生活窘迫。他虔诚地敬佛、敬天、敬老爷们,却无法明白造成自己现状的原因。这样的木偶人在“怒其不争”之余,让人黯然神伤。

    2.讨论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

    闰土与“我”分别了二十余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为他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思考——是什么把闰土逼到了这般田地?

    提示:文章写于1921年,在这之前的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件大事——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再加上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广大人民生活日益困苦。闰土的变化与这样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预设:“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凋敝,加上封建等级观念的荼毒,使得闰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设计意图】中年闰土是当时深受剥削的农民的典型代表。文章描写他的内容也多,设计表格,让学生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上对比分析,一目了然。闰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对人的摧残之深,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故乡的人物群像

    文中既有如杨二嫂、闰土这样的典型人物的刻画,也有人物群像的展示。找出人物群像的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预设:第77段,启程之日,“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这样的一群来客,真诚惜别送行的少,贪图东西的多。简单的几笔勾画,让读者感受到人情的冷漠,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作者对故乡的失望、悲哀以及离别的伤感等都包含其中。

    【设计意图】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小说里既有充满个性的杨二嫂、闰土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有一群来客这样的人物群像,点与面相结合,让读者对故乡的世俗人情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人物速写,学以致用

    小说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活人物,反映现实生活。

    请以小说中的宏儿和水生为对象,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再现宏儿和水生若干年后相逢的场景。

    【设计意图】本文刻画人物,不论是群体形象,还是有典型意义的个体,都简练传神。杨二嫂出场先声夺人,圆规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年闰土一声“老爷”,喊出了几多痛苦与悲哀……最后让学生当堂训练,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入手,分析了人物形象。学习用这样的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下一节课我们将多角度地解读小说主题。

    【板书设计】

    故乡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解读小说中的“我”。

    2.多角度理解小说主旨。

    3.对比延伸,感恩故乡。

    【教学过程】

    一、温习巩固,贴近故乡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已经有所认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想借闰土、杨二嫂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传达什么心声呢?

    这节课,我们试着走近作者的代言人——“我”,来理解《故乡》。

    二、寻读课文,理解故乡

    (一)对“我”的解读

    1.“我”的人生经历

    小说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来组织全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寻读课文,找出文中交代“我”行程、经历的句子,思考“我”的身份。

    生讨论作答。

    预设:

    (1)“我”与故乡别了二十余年。

    (2)“你放了道台了”是杨二嫂夸张的话,也说明了“我”读书人的身份。

    (3)“我”卖了老屋,要“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4)“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表明“我”并不富裕。

    (5)“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写出“我”离开故乡时的怅然。

    从以上这些分析可见,“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这次回乡,要卖了老屋,带了母亲、侄儿,去“我”谋生的异地去。“我”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精神的落脚地,像一个游魂,已经没有了自己精神的“故乡”。

    2.“我”的情感变化

    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在外辛苦辗转,这次为了别故乡而来。其中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你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

    生讨论作答。

    预设:

    (1)渐近故乡,“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那时“我”还心存幻想,即使看到故乡萧索衰败的景象,还在自我安慰,告诉自己是因为为了别它而来,没有好心情导致的。

    (2)在故乡,回忆起儿时的朋友少年闰土,愉快又充满期待。刚回故乡时,听母亲说起儿时的好友,对那份纯真的友情的怀念,对故乡美好的期盼,都在心底不由自主地浮现。见到杨二嫂时,“我吃了一吓”“我愈加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我”对故乡已生恶感。见到中年闰土,“我这时很兴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闰土的言与行终于让“我”明白,“我”与故乡已经有了一层厚障壁一样的隔膜了。这隔膜有人与人之间身份、地位、境遇的差异,还有“我”作为少数觉醒者感到的孤立。

    (3)离开故乡,“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离乡时,并不感到留恋,反倒是气闷与悲哀了。

    3.“我”的人物形象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为何会对曾经精神家园一样的故乡毫不留恋?小说塑造的“我”有什么特点?“我”在小说中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分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点拨。

    预设:

    (1)不留恋的原因:“我”回故乡准备迁居,看到的是故乡初冬萧索的景色,故乡的人不再是记忆中的那般美好,反让“我”气闷,觉得有了厚厚的隔膜。这样失落的精神家园,怎么能让“我”留恋,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茫远的未来。

    (2)特点:“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

    (3)作用:小说通过“我”的视角,以第一人称真实地再现了故乡的巨大变化,在“我”的身上寄寓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希望。

    【设计意图】“我”作为故乡变化的见证者——有知识、有见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我”的形象,有助于理解小说主题。

    (二)主题把握

    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也就是为主题服务的。这篇短篇小说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1.对比描写隐含主题

    课件出示:

    小说中的故乡,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象征。小说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对比描写,让读者看到故乡的人从美好纯真、生机勃勃走向麻木愚钝、辛苦放纵,随着“我”的远离,作为精神家园的故乡彻底消失。

    经历二十多年,故乡人的生活越来越贫苦,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的现状。

    2.抒情议论渗透主题

    预设:

    文章第84、86段的抒情、议论,写“我”远离故乡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反倒非常气闷、悲哀。本来在“我”心目中,故乡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回乡迁居却使之前的印象破灭了。故乡人与人之间、“我”与故乡之间,充满隔膜。“我”对故乡人的生活现状和命运感到痛苦和悲哀。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