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马嵬(其二)》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马嵬(其二)》教案2篇

  • 页数:12页
  • 字数:约 7819 字
  • 大小:49.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白家安毓设计
  • 《马嵬(其二)》教案2篇

    《马嵬(其二)》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课文简介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1)【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3)【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提问】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5)【提问】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6)【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7)《马嵬(其二)》的巧对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对于这首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六、七、马、牛为对,恰似儿戏,扛鼎之笔也。”(《围炉诗话》)。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拘执传统,只要出语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诗呢?

    六、本文写作特点

    1.别开生面的立意。

    2.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马嵬

    李商隐

    牛郎与织女

    讥讽批判→唐玄宗(对比){

    (赐↓死)卢家保住莫愁

    杨贵妃

    对他生----------此生

    {闻军旅传柝--------无鸡人报晓→不及卢家

    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马嵬(其二)》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一生当了44年的皇帝,他一手缔造了中国封建史上的全盛时代——开元盛世,这成为唐玄宗身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可是,唐玄宗给后世留下的标志性的符号还不止这些,被一部分人奉为鼻祖的,还有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晚唐才子,旷世情种李商隐是怎样看待这段爱情的呢?让我们欣赏《马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审视这段爱情佳话。

    二、题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三、诵读

    1、听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四、诗歌欣赏

    1、白居易《长恨歌》里说道,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宫里,“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上天入地,最终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杨妃生活在那在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上,托方士带回了金钗之类的饰物,还信守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本诗首联中哪个词语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渺茫难求。祥林嫂对自己的来生产生恐惧,就曾问过鲁迅人死后有没有灵魂,鲁迅闪烁其词,无言以对。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有没有来生呢?活着的人,无从知晓,死了的人,无法言说。这真是一个世界难题。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荒诞离奇之中,尽显玄宗之悲。

    板书:玄宗之悲(荒诞)

    拓展:“后宫佳丽三千人”,而杨贵妃能够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荒诞中也表现了玄宗作为皇帝,作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情之深,情之切,情之专。不正也彰显了玄宗人性里可爱的一面吗。

    4、马嵬事件中,羽林军按兵不行,杨妃赐死。诗中,哪几句写了马嵬之变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5、颔联、颈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宵柝”之声和宫内“报晓”声的对比。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逃离了皇宫,在逃难途中的狼狈和慌乱。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指向以往,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当时”与“此日”对比,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板书:马嵬之变(对比)

    小结:古时大臣进言,除言谏外,还有两种特殊的上谏方式,一种是兵谏,一种是尸谏,又称死谏。马嵬事变,就如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性质一样,当属于“兵谏”。

    6、对于这段史实,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爱妃,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这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板书: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7、本诗结构

    根据时间的先后,应该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分钟后,请同学展示)

    六、拓展讨论

    马嵬事变,以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做了了断。为什么要赐死杨贵妃呢?中国自古就有“红颜祸水”的说法,古代四大妖姬: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和周朝的褒姒、春秋战国的骊姬。结合历史或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