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 页数:7页
  • 字数:约 4660 字
  • 大小:623.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Tovelo_PPTer
  •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如果你有几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小屋,你最想用它来装什么呢?

    预设:美食、玩具、书籍之类……

    师: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要的满足,更要有精神旨趣上的满足。毕淑敏有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看看她在自己的精神小屋里装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问题并顺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做好批注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等。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2.自主读悟

    学生自主阅读,扫清字音、字形、词义障碍,结合阅读提示和教学目标边读边做批注,初步生成问题,为避免问题过多、过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并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和学习目标做批注,生成问题,提升学生自主读悟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既联系考点又培养能力。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整理,最后各组分享探究所得,教师适时引导并加以补充。

    1.明确观点

    跳读课文,找到阐述三间小屋各自内涵的语句,先确定三间小屋各自的内涵,再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1)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观点是什么?

    预设:作者通过对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其关系的论述,在第19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三间小屋象征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真诚地修筑自己的精神空间。

    (2)探究:第二间“精神的小屋”装的不是精神类的东西,而是“事业”,这如何理解?

    预设:在作者看来,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能使精神愉悦,同时也使精神世界在事业的“濡养”下充沛,富有生命力。但是这个事业很难一下子就找到,往往需要耗费半生,等人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剥去金钱、地位这些附着于事业上的光环,才能追寻得到。所以,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可以说从精神的层次来看,这比第一间小屋盛放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

    2.分析思路

    按照“引入话题—论述观点—总结深化观点”的思路理清文章脉络。

    (1)探究:文章是如何提出论题的?

    预设:文章开篇,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起话题:“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第2段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形容他人豁达大度时常说的熟语。这两句话,都借助空间来描述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作者借此将抽象的精神世界与具象的空间概念关联起来,提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的问题。之后,作者继续用类比的方式,从实际居住的“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自然地引出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题。

    (2)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题目;内容上,提出建议,把“精神小屋”扩建为“精神大厦”,深化文章中心。

    (3)探究: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

    预设: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8段):论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的观点。

    第一层(第7—9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10—14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5—1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9、20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3.寻找方法

    列举出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在文中找出例句并分析其作用。

    预设:

    (1)比喻论证

    ①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②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作用:这些比喻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要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

    (2)对比论证

    ①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②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③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作用:这些对比,把问题的正反面都展现出来,强化了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的阐释,使人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精神的三间小屋各有侧重,且逐步提高,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引导学生先组内合作探究,再在班上分组分享,教师适时引导。在碰撞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四、赏读课文,品味文风

    师: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任选一间小屋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与《敬业与乐业》有怎样的不同。

    预设:(1)本文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等。这样的笔法比一般的说理更感性,更抒情,也更有文采。

    (2)语言具有哲理性。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本文作者既表达了自己对精神世界的观点,又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所以我们能感受到,文章既有议论文的明确的观点,又有散文化的语言,所以我们叫它议论性散文或哲理散文。

    【设计意图】这是本单元第四篇议论性文章,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欣赏,比较本单元已学文章风格的异同,从而体会议论文中也有感性和抒情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想一想,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我们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精神丰富对于人生的意义,让学生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结束语: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在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诗意地生活,但是我们要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我们连追求诗意生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注定永远苍白甚至贫瘠。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