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 页数:9页
  • 字数:约 5299 字
  • 大小:123.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天行健工作室
  • 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案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活动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点拨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是区位、侨乡、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是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点拨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第二课时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活动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四、问题与对策

    问题

    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1.产业结构调整

    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图4.26),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3.加强规划与管理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活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读图4.28,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20万

    人将城市分为五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

    何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结合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

    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