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任务一阅读与思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任务一阅读与思考教案

  • 页数:20页
  • 字数:约 15373 字
  • 大小:322.0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梁小A-PPT
  • 任务一阅读与思考教案

    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理解其重要作用。

    3.理解人物对话和独白的作用,揣摩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4.理解戏剧主旨,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3课时

    1.布置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本单元的三个剧本。


    第1课时

    1.自主阅读本单元剧本,了解作家生平和写作背景。

    2.梳理主要情节,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

    3.关注舞台说明,掌握其重要作用。

    一、看图猜剧,导入新课

    师:上面三张图片是本单元三部戏剧的剧照,同学们能猜出这三张图片分别出自哪部剧吗?(明确:《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

    莎士比亚曾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戏台上的故事,或令人喜笑颜开,或让人捶胸顿足,凝聚了无尽的悲欢离合;戏剧里的人物,或风采照人,或面目可憎,折射出复杂的人性。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进戏剧的世界,体悟戏剧的美之所在。

    【设计意图】

    以剧照导入新课,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图猜剧,既能检验学生课前自主阅读的情况,又富有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分享阅读感受,了解戏剧知识

    1.分享阅读感受。

    师:本单元是戏剧单元,课前大家已阅读过这三篇剧本,下面请大家先来说说自己从这三篇剧本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用“我喜欢 这部戏,从中我看到了/ 感受到了/ 读出了 。”的句式谈谈。

    预设 我喜欢《屈原》这部戏,从中我看到了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屈原。

    我喜欢《屈原》这部戏,从中我读到了气势磅礴的语言,感受到了炽热奔涌的感情,看到了高贵纯净的灵魂。

    我喜欢《天下第一楼》这部戏,从中我读出了曲折复杂的情节,看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命运的沉浮、人世的沧桑。

    我喜欢《天下第一楼》这部戏,从中我读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感受到了浓郁的京腔京韵。

    我喜欢《枣儿》这部戏 ,从中我感受到了男孩对父亲的期盼和对父爱的渴望。

    …………

    通过讲解让学生简单了解戏剧文体的相关知识,对戏剧有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享读完剧本的感受,了解基本的戏剧知识,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本打基础。

    2.了解戏剧知识。

    (1)初步认识戏剧。

    师:通过对《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的阅读,说说戏剧有哪些特点。

    (生自由回答,师明确)

    预设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字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点:

    (1)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冲突,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2)台词:表现形式以对话和独白为主,还有旁白、内白等。

    (3)幕和场:一幕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4)舞台说明:帮助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一些注意点的说明。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让学生简单了解戏剧文体的相关知识,对戏剧有初步了解。

    (2)了解舞台说明及其作用。

    ①舞台说明的分类。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解读类):讲明剧情发生的环境、地点、时间、布景、道具,有烘托气氛的效果。

    第二类(提示类):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提示人物上下场时的衣着、容貌等。

    第三类(表现类):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加以说明,可以为演员提供表演依据,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②请同学们说说下面这些选段中的舞台说明属于哪一类,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

    舞台说明是剧本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引导学生关注舞台说明文字,是阅读剧本的重要方法之一。

    【片段一】

    时间 八年后。

    地点 福聚德店堂。

    此时是福聚德的鼎盛时期。雕梁画栋的大楼金碧辉煌,门前那块黑底金字的陈年老匾泛着辉光。门前停的是汽车、马车、绿呢大轿,门里进出的是达官显贵、商贾名流。福聚德已是赫赫扬扬,名噪京师。

    今天是大年初六,饭庄店铺大开张。福聚德伙计们簇拥着王子西将那两块老年间的铜幌子,当当正正地挂在门前。尔后,掌案的把砧板剁得当当响,掌勺的啪啪啪地敲着炒勺,账房把算盘拨拉得噼啪响,百年老炉中的炉火像浇上了油,烧得呼呼蹿火苗子,这就是旧时买卖家讲究的“响案板”,以求新年里买卖兴隆。

    福聚德的伙计们头脸干净,新鞋新帽,面带笑容,垂手而立,迎接着新年里的第一批客人。

    【片段二】

    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

    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最后下定了决心,向东君神像右侧门走入。俄顷,将屈原带出。

    郑詹尹 三闾大夫,请你在这神殿上走动走动,舒散一下筋骨吧。这儿的壁画,是你平常所喜欢的啦。我不奉陪了。

    屈原略略点头,郑詹尹走入左侧门。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片段三】

    老人 (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老人 (大声)过来!

    男孩 爷爷……

    老人 (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

    男孩 (无可奈何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老人 (将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全给你吃。

    男孩 (喜出望外)谢谢爷爷!枣儿真大。

    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生回答后,师明确)

    预设 片段一的舞台说明属于第一类。除了交代时间、地点,提示舞台设计、布景、灯光、道具等之外,这段舞台说明文字,也为后续戏剧冲突的发生提供了具体情境,营造了氛围,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这里集中描绘了福聚德大年初六开张时的场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泛着辉光”“达官显贵”“商贾名流”,无一不突出福聚德此时的“赫赫扬扬”“名噪京师”。“福聚德伙计们簇拥着王子西将那两块老年间的铜幌子,当当正正地挂在门前。”中的“簇拥”和“当当正正”,凸显出福聚德此时的气派。“掌案的把砧板剁得当当响,掌勺的啪啪啪地敲着炒勺,账房把算盘拨拉得噼啪响,百年老炉中的炉火像浇上了油,烧得呼呼蹿火苗子。”中的“当当”“啪啪”“噼啪”“呼呼”,一连串的拟声词,渲染出福聚德大年初六开张时红火、昌旺、热闹的场景。

    片段二的舞台说明属于第二类与第三类,既提示了人物的上下场信息,如提示屈原、郑詹尹的上场,也提示了屈原的衣着和容貌。“睥睨”“目中含有怒火”等提示了屈原出场时高傲的神态和愤怒的情绪;关于手部动作的舞台说明,则给演员提供了表演的依据。

    片段三的舞台说明属于第三类。首先,括号内的舞台说明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动作、神态依据;“喃喃自语”展现了老人的失落之情,“自豪地”则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的爱。其次,部分舞台说明还很好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师小结:“戏剧”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动作、行为”。这些舞台说明,不仅仅交代了道具的布置与人物的上下场,更能在行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阅读剧本,要特别关注这些地方。

    【设计意图】

    这是学生在初中课本中第一次较完整地接触戏剧,此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会梳理主要情节,了解戏剧冲突的概念及分类并把握课文中的戏剧冲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1.梳理主要情节。

    (1)快速阅读《天下第一楼》(节选),梳理出主要情节,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预设 ①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②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想骗吃骗喝,遭卢孟实赶出。③卢孟实处罚不成器的小伙计,厚赏成顺。④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⑤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屈原》(节选)和《枣儿》,自主梳理情节。

    (生自由朗读并梳理)

    2.把握戏剧冲突。

    (1)了解戏剧冲突的概念及其分类。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它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称之为外部冲突。第二,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两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第三,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需要戏剧化。

    (2)《天下第一楼》节选部分的冲突主要属于哪种冲突?这个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预设 《天下第一楼》节选部分的冲突主要是第一种,也隐含着其他两种冲突。这个冲突是围绕着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原因——“一个人干,八个人拆”展开的。

    (3)回顾《屈原》《枣儿》,思考:这两部剧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剧中戏剧冲突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

    预设 《屈原》:忠与奸的冲突。昏君听信奸臣谗言,导致爱国忠臣被迫害,并由此产生的忠与奸的冲突。

    《枣儿》:人与人精神上的冲突。急剧的社会变革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并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冲突。

    3.理解戏剧冲突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联。

    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戏剧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戏剧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师:以冲突塑造人物是戏剧创作中最常见的方法,《天下第一楼》即是如此。戏剧冲突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方式,但并非唯一方式,一人千面的人物形象更有戏剧感染力。

    【设计意图】

    这是学生在初中课本中第一次较完整地接触戏剧,此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会梳理主要情节,了解戏剧冲突的概念及分类并把握课文中的戏剧冲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2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诵台词,品味台词的语言之美。

    2.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三篇剧本的情节,把握了矛盾冲突对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三篇剧本中的精彩台词,进一步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二、了解台词的意义和作用

    台词是构成一个剧本的基石,是剧本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本,没有人物的冲突,更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剧中的人物,或称之为角色,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由此可见台词在剧本中的重要性。由于戏剧不像小说等文学样式那样由作者出面向读者叙述,只能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与动作来表达一切,因此台词是戏剧舞台上唯一可以运用的语言手段,台词的写作与安排成为剧本写作的重要部分。

    【设计意图】

    学生初次接触剧本,对戏剧语言不熟悉,因此先简单介绍“台词”,有助于接下来活动的开展。

    三、分析《屈原》的台词特点和人物形象

    1.分析台词特点。

    诵读课件出示的《屈原》的台词,品味其妙处。

    师:《屈原》中屈原的许多独白都很精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气势,品一品,这些台词写得好在哪里。

    ①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②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③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生反复诵读后自由谈看法,师明确)

    预设 ①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②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③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屈原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分析人物形象。

    (1)屈原。

    思考:文中的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预设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压迫的高风亮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屈原》的台词,进一步感受台词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将自己的朗读体验融入剧本中。

    (2)郑詹尹。

    反面人物郑詹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预设 他是邪恶的化身,卑鄙、狡诈、胆怯,他是奸佞的帮凶,毫无正义和忠贞可言。他一开始对毒死屈原有疑虑,不是出于同情屈原,而是怕“惹出乱子”,舍不得他的庙宇;他再三引诱屈原喝下毒酒,装出一副伪善面目,甚至假惺惺地诅咒自己的女儿郑袖;做坏事又内心胆怯,送毒酒又心虚地问屈原“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这个邪恶的帮凶最后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四、分析《天下第一楼》的台词特点和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天下第一楼》中独特的京味语言,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1.分析台词特点。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天下第一楼》,体会其台词特点。

    预设 《天下第一楼》的台词语言具有十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甚至有些方言运用比较粗俗。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将方言特征表现无疑;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下作的东西”,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粗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比较必要的。首先,作者选取的故事发生地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正是这些方言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分析人物形象。

    《天下第一楼》中的出场人物极多,但是许多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鲜明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的个性化刻画。请认真阅读课文,挑选出几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预设【示例】①卢孟实:卢孟实在未出场时就通过王子西等人的评价“咬牙跺脚地干”,侧面表现出他是一个务实勤劳的人。卢孟实一经出场,便不屑与克五这样的游手好闲之徒打交道,且将事物安排得妥帖,这就说明了他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卢孟实训斥伙计,赏成顺,让成顺体面一点,表现了他不仅关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时也关注着伙计们的自尊。而与罗大头的对话中,又体现了他是个不固执的人,对陈腐该改的规矩力图改之。不过,从他对待罗大头的过程中,又能见其刚直的性格。这与后来东家二少爷出场时似有所矛盾,对待这位东家二少爷,卢孟实依然要赔着笑,这是那个时代朴实劳动人民的悲剧。

    总结:卢孟实是一个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知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的人。

    ②罗大头: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师傅,从“别忘了你们当初是怎么把我请回来的”一语中,可以看出罗大头的技艺精湛,是店里的“顶梁柱”之一。但是他固执、不变通,如强调不到七十不传人;自恃技艺精湛,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动辄要撂杆子走人,脾气也十分火暴。不过,他的火暴脾气与他的性格之真是连贯的,他看重自身的价值与名誉,丝毫瞧不起克五那种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爷”。

    总结:罗大头是一个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暴,同时又一身正气、率真,不屑与小人为伍的人。

    五、品味《枣儿》的戏剧语言特点,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枣儿》中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

    1.品味戏剧语言特点。

    生分角色读剧本《枣儿》,一人读老人的台词,一人读男孩的台词,一人读舞台说明,品味其语言特点。

    预设 《枣儿》中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以及舞台说明。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从两人的对话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说明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说明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口气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2.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剧中的老人和小孩的人物形象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长者的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 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心重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表现出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第3课时

    1.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思考课文的主旨。

    2.了解本单元剧本的社会意义,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同学们领略了戏剧的矛盾冲突和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但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必须有深邃的思想作为支撑,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几部优秀作品的主题。在前两课时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屈原》的主题,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二、探究《屈原》的主题

    1.了解创作背景。

    《屈原》的创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屈原》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高贵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师:由《屈原》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作者创作这部剧的意图,但是我们还需要深入分析文本,来理解本文的主旨。

    2.探究《屈原》的主题。

    (1)屈原的独白中写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使用了什么手法?分别有何深意?

    预设 这些意象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屈原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2)《屈原》的主题是什么?

    预设 作者塑造屈原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表现了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主题。剧本里的反面人物明显是象征着当时的国民党几位头目人物,当时国民党统治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气焰嚣张,横行无忌。一部分坚持斗争的革命剧作家致力于历史剧的创作,借古讽今。《屈原》中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忠告,撕毁齐楚盟约,转而依附秦国,不知这正是灭亡的开始。当时的国民党的统治也是如此昏庸。剧中屈原的呼声,正是郭沫若的呼声、广大人民的呼声。

    三、探究《天下第一楼》的主旨

    【设计意图】

    在前两课时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天下第一楼》的主旨,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1.了解《天下第一楼》的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

    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传业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老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经营着。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几次向老掌柜推荐他的好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面对势如累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成了一座二层高楼。卢孟实之所以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外,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2.理解主旨。

    (1)回顾前一课,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的原因的认识。

    预设 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点明了“福聚德”衰落的真正原因。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的信号,且罗大头居功自傲,最终离去,这对于“福聚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器。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的结局。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2)概括本文的主旨。

    预设 本文在中心人物卢孟实与少东家、克五、饭店伙计等人的一系列矛盾中展开情节,道出了“福聚德”由盛到衰的直接原因:一个人干,八个人拆。展现了旧社会平民百姓自我奋斗但最终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悲剧。

    四、探究《枣儿》的主旨

    1.了解《枣儿》的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99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村青年带离故土,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迷失,大都不怀念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故乡被遗忘了,甚至一部分的亲情也被忽略、遗弃了。这使留守的亲人倍感痛苦。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作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设计意图】

    在前两课时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枣儿》的主题,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2.探究《枣儿》的主题。

    揣摩语言,品味下列台词的深层次意味。

    ①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②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③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④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⑤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预设 ①老人认为自己已年老,被儿子遗忘,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②老人的话不仅是指吃枣,也是泛指一般的生活哲理,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③“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④“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面的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⑤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这里的“喊”象征着对亲情、对传统的呼唤。

    (2)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预设 ①“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②“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对“枣儿”的执着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③“枣儿”象征着传统生活、精神家园。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师小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3)如何理解作品的主旨?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各抒己见。

    预设 【示例一】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示例二】剧本反映了当时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示例三】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现状。【示例四】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示例五】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了解了本单元三部戏剧的背景和主旨,相信大家对剧本的理解更深了。下节课,我们就要准备排练戏剧,希望大家课下再好好读读剧本,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查阅关于表演的相关资料,了解表演的知识。

    2.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剧本熟读,并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揣摩应如何表演。

    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本次教学设计主要以人物为核心,从三个方面展开:(1)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从基本的情节入手,通过理解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来感知人物形象,让学生建立对剧本的基本理解。(2)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台词来理解人物,为下阶段的舞台表演打下基础。(3)从现实的角度读剧本。指导学生认识剧本的现实意义,促进学生的成长。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