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2篇

  • 页数:10页
  • 字数:约 7404 字
  • 大小:59.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南域PPTer
  •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2篇

    1.教材分析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6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两大类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4.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

    5.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3.教学重点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4.教学难点

    1.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和重要的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

    2.正交分解法。

    5.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受力分析及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的应用有些困难,需要详细的讲解。

    6.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7.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课时安排:2课时

    8.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学生活动]同学们先思考例题一、例题二,简单的写出解题过程。

    [提问]上述两个例题在解题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在第二个例题中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建立坐标系与上述的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讲解]大家可以看到上述两个例题解题过程中都用到牛顿第二定律,但是例题一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的问题,而例题二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所以我们发现,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从受力情况可以预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和从运动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下面我们来分析两种问题的解法。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例题一

    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4)结合给定的物体的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

    强调:(1)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要注意区分;

    (2)题目中的力是合力还是分力要加以区分。

    对应练习1答案:解析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μmg=ma,a=μg。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v02=2ax,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

    m/s=14m/s。

    正确选项为C。

    点评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a,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量。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例题二

    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所受的合外力;

    (4)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求出所需的力。

    对应练习 2 答案:解析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m的质点,从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下);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上)。

    速度的改变量 Δv=v1+v2(向上)。

    以a表示加速度,Δ t表示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则

    Δv=a Δ t。

    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F和向下的重力m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a。

    由以上各式解得,

    代入数值得 F=1.5103N。

    点评本题为从运动状态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加速度a,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相关的力。本题与小球落至地面再弹起的传统题属于同一物理模型,但将情景放在蹦床运动中,增加了问题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题中将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从而可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运动公式求解。实际情况作用力应是变力,则求得的是接触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平均作用力。

    小结

    牛顿运动定律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列出牛顿定律的方程,就应将方程两边的物理量具体化,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这个力是谁受的,方程告诉我们是质量m的物体受的力,所以今后的工作是对质量m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那么,这个合力是由哪些力合成而来的?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右边是物体的质量m和加速度a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解题的方法应从定律本身的表述中去寻找。

    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利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列出牛顿运动定律方程求解,一般情况坐标轴的正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

    [课堂练习]见学案

    t=t1+t2=2s+9s=11s。

    点评物体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运动情况也将发生变化。此题隐含了两个运动过程,如不仔细审题,分析运动过程,将出现把物体的运动当作匀速运动(没有注意到物体从静止开始放到传送带上),或把物体的运动始终当作匀加速运动。

    2.解析 (1) 设小球所受风力为F,则 F=0.5mg。

    当杆水平固定时,小球做匀速运动,则所受摩擦力Ff与风力F等大反向,即

    Ff=F。

    又因 Ff=μFN=μmg,

    以上三式联立解得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2) 当杆与水平方向成θ=370角时,小球从静止开始沿杆加速下滑。设下滑距离s所用时间为t,小球受重力mg、风力F、杆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

    点评本题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科学实验中应用的一个实例,求解时先由水平面上小球做匀速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求出动摩擦因数,再分析小球在杆与水平面成370角时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求得加速度,再由运动学方程求解。这是一道由运动求力,再由力求运动的典型例题。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一),那么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二)。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重点是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9.板书设计

    一、两类问题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的问题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

    二、解题思路: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必要时画受力示意图;

    ③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必要时画运动过程简图;

    ④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

    ⑤利用运动学公式或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求解要求的物理量。

    10.教学反思

    牛顿运动定律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列出牛顿定律的方程,就应将方程两边的物理量具体化,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这个力是谁受的,方程告诉我们是质量m的物体受的力,所以今后的工作是对质量m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那么,这个合力是由哪些力合成而来的?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右边是物体的质量m和加速度a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体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解题的方法应从定律本身的表述中去寻找。

    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利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列出牛顿运动定律方程求解,一般情况坐标轴的正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二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学习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3、学会如何从牛顿运动定律入手求解有关物体运动状态参量。

    4、学会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参量的变化求解有关物体的受力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解题规律的能力。

    4、让学生认识数学工具在表达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我国的高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受力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一一导入课题一一实例分析一-实践体验一一交流总结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神州”5号飞船的升空及准确定点回收情景的实况录像资料,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初步讨论。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思考老师所提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讨论。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教师活动:提出两个问题让大家思考讨论:

    l、我国科技工作者能准确地预测火箭的变轨,卫星的着落点,他们靠的是什么?

    2、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是否也能研究类似的较为简单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阅读教材并回答:牛顿第二定律确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联系起来,从受力情况确定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点评:趁热打铁,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将新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挂钩。

    教师活动:限于目前的知识水平,我们还不能直接研究上述问题,但我们可以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从最简单的例子入手去探讨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的求解思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

    点评:充分利用新时期的高科技成果展示自然科学规律的巨大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学习探索的精神。

    (二)进行新课

    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展示例题1并布置学生审题: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在6.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4.2N。求物体在4s末的速度和4s内的位移。

    问:l、本题研究对象是谁?它共受几个力的作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沿什么方向?大小是多少?

    2、本题要求计算位移和速度,而我们只会解决匀变速运动问题。这个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依据是什么?

    3、FN和G在竖直方向上,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并进一步判定:物体所受的合力水平向右,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其加速度一定水平向右,因此物体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FN和G在竖直方向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借机让学生对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行比较鉴别。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分析探索和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浅层次规律的能力,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

    教师活动:经分析发现该题属于已知受力求运动呢,还是已知运动求受力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已知受力求运动学情况。

    点评: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并总结的能力。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画出受力分析图,并完整列出解答过程,提醒学生写明依据并与投影答案相对照。

    学生活动:学生计算,交流合作,找出不完善的地方予以改正。

    点评:培养学生书面表述清楚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就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外力,这是动力学所要解决的另一类问题。

    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教师活动:投影展示例2并布置学生审题:一个滑雪的人质量是75kg,以v0=2m/s的初速度沿山坡匀加速滑下,山坡的倾角θ=30。在t=5s的时间内滑下的路程x=60m,求滑雪人受到的阻力(包括摩擦和空气阻力)

    问:本题属于那类力学问题?人共受几个力的作用?各力方向如何?它们之中哪个力是待求量?哪个力实际上是己知的?待求力是谁?物体所受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回答解题思路,描述物体受力情况。该题为已知受力求运动,合力沿运动方向,动力实际上是已知的。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分析探索和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发现浅层次规律的能力,运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提问题:本题中物体受力方向较为复杂,物体沿斜面方向匀加速下滑,我们应当如何建立坐标系求合力?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继续思考讨论,然后作出正确选择:沿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分别建立坐标系的x轴和y轴,使合力的方向落在x轴的正方向上,然后求合力比较方便。

    点评:引导学生仿照前4.3中例题2中的方法建立坐标系求合力。温故知新,相关知识及时记忆、整理和分析。

    教师活动:让学生口述解答步骤,教师板演解答过程,并提示学生注重代数式的运算,必要时再代入数值。

    学生活动:顺应解题思路,联系力的分解知识,讨论交流,思维碰撞。

    点评:培养学生养成规范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师活动:问题:

    l、上述两个例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在例2中,为什么要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运动学公式中通常是以v0为正方向的,但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时,选什么方向为正方向较为方便?

    努力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异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合作,推举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