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说课稿2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说课稿2篇

  • 页数:9页
  • 字数:约 6711 字
  • 大小:65.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Betty设计
  •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说课稿2篇

    分析教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问题,对于学生学好物理,掌握力学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实际问题:一是共点力的平衡,另一个是常见的超重和失重。我在处理这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一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物理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二是注意总结归纳,讲练结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传授方面:能够解决共点力的平衡问题,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问题。

    二是智能培养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思想教育方面: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这些物理问题。

    教学方法

    第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以思维训练为中心,让学生动手画受力分析图,通过板演,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器官协调合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难点

    处理共点力的平衡时受力分析要全面,不多力,不少力。

    对超重失重的理解,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分析学情

    共点力的平衡几乎年年高考都有,但学生在此处得分率很低,原因不是对共点力的条件掌握不了,而是对某些力的产生和分析不到位,所以在此处多加强调弹力和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再就是超重失重,对这两个概念学生能记住,但具体到一个实例中,学生经常忽视首先找出加速度的方向这一方面,而是凭想当然的去做去选,所以在讲这个专题时一定要强调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是由加速度的方向决定而不是物体的运动方向决定的。

    教学过程

    共点力的平衡

    观看幻灯片导入,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再通过提问学生什么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此处教师提示从牛顿第二定律的角度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出该物体的受力图,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养成良好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会很有帮助的.由受力图引出什么是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几个力的作用线交与一点),紧接着让学生动手做这个练习,用平衡条件求解某一个力。

    【例题】如右图所示,在光滑墙壁上用网兜把足球挂在A点,足球与墙壁的接触点为B,足球的质量为m,悬绳与墙壁的夹角为,网兜的质量不计。求悬绳对球的拉力和墙壁对球的支持力。

    通过上面的例题拓展:

    1.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物体受到几个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其中任意(n-1)个力的合力必与第n个力等大反向。

    最后板书总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超重和失重

    实验导入:把矿泉水瓶的下部挖一个小孔,装入水后,让瓶子做竖直上抛运动,发现上升过程中水不能流出。

    文字交代: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刚才的实验就是因为水完全失重造成的。通过这些引起学生兴趣。在通过例题讲解超重和失重

    【例题】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升降机里的物体的质量是50kg,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物体放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提示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并让学生板演,通过板演了解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掌握情况。

    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总结:升降机加速度向上的时候,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物体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让学生讨论什么时候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超重时重力怎么改变。

    学生总结

    (1)当物体向上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用类比法推导失重,最后总结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回到开头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得出水不流出的原因。

    老师总结处理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

    3、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4、求解方程,并对结果做必要说明。

    强调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所有和重力有关的仪器都无法使用!

    最后板书总结超重失重,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板书

    (一) 训练反馈

    分课堂训练和课下训练两部分。课堂训练让学生巩固本节知识,考察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题目难度适宜,前两个是基础题,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后两个有一定难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题目有梯度,学生可灵活选择,训练量适中。

    1.、如图所示,处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沿右上方的倾斜

    拉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f与

    拉力F的合力方向必()

    A.斜向右上方 B.竖直向上

    C.斜向左上方 D.无法确定

    2.原来做匀速运动的升降机内,有一被拉长弹簧拉住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A静止在底板上,如图,现发现A突然被弹簧拉向右方,由此可以判断,此升降机的运动可能是: ( )

    A、加速上升 B、减速上升

    C、加速下降 D、减速下降

    3.一个人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300N的重物,在沿竖直方向以某一加速度做匀变速运动的电梯中,他只能举起250N的重物。求电梯的加速度。(g = 10m/s2)(设同一个人能提供的最大举力一定)

    4.如图五所示,一个物体在四个共点力F1、F2、F3、F4作用下保持静止,这四个力在同一平面内.若将F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则物体所受合力大小为()

    A.F3 B.2F3 C. D.0

    (二) 课堂小结和作业

    总结本堂课:共点力的平衡要能从题目中得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正确画出受力图,超重和失重问题关键要找出加速度的方向。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说课稿二

    一、课标要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应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②超重和失重。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并且都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反映出教材新的基本知识观。平衡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典型问题之一,超重失重问题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要应用。

    (3)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4)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据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

    的平衡条件,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3)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正交分解法分析研究三力平衡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概括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对超重、失重问题的研究,让学生领略提问、猜想、计划、验证、论证等物理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让学生体验出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使之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习惯。

    (3)学会合作与分享。

    三、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根据"以学生为中心来认识教材"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的宗旨,在备课必须要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教材,让课堂围绕学生转。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平很问题有一点初步知识,但仅限于二力平衡,而且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所以很难认识到初中及高中前面所学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所以在讲课时要注意这一点。

    四、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学法指导:

    1.教法指导:

    为了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设计采取观察归纳、实验探索、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学法指导:本节课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4种机会:

    (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2)提供操作、尝试、合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验,发现问题,记录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3)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设置难关"逼迫"学生要想要说。

    (4)提供成功的机会:赞赏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感受如何发现问题,并更多地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将本课划分成四大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大约2分钟)

    从生活的实际出发,通过给展示一些平衡物体的图片,和神六发射以及完全失重现象的视频,来提出本节课需要学习探究的两部分内容。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二)依据学情,前置补偿(大约6分钟)

    通过学案上前面学过知识的练习题,既巩固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1)指定学生完成学案上“前置学习”部分的问题。

    导语:为了顺利学习该节,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学案上“前置学习”部分的两个训练题。

    (2)巡回指导,了解作答情况,解决个性问题。

    学生思考、回忆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题。

    (3)在绝大多数学生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课堂反馈。

    (4)对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不再重复;对某一学生回答不完善的问题,让其他同学补充。

    (5)对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不好的问题,适当引导点拨。

    (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大约30分钟)

    探究一.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活动:

    1.多媒体投放一组生活中的平衡的实例,引导学生对其中两组进行受力分析,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中“思考与讨论一”的问题。

    2.巡回指导,适时引导点拨,针对目标,调控探究方向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例,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完成导学案问题。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分组回答,小组间互相补充,对他人的结论进行评析,提出不同见解。

    2.对同学之间互动不能克服的障碍问题进行点拨释疑、补充完善。

    3.多媒体投放板书一:

    平衡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合外力为零。

    4.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一些平衡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衡美。

    5.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例题1”。

    学生活动:1.明确平衡状态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小组主动讨论,完成例题的解答后相互规范,每组一人在小黑板上板演答案。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对每组的解答进行评析,引导学生讨论本题的多种解法,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2.引导学生分小组回答解决平衡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小组间互相补充,教师加以规范后投放答案:解决平衡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3.正交分解法。

    3.对成绩优秀的小组提出表扬,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小组提出鼓励。

    4.指定学生完成导学案针对训练1。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完成针对训练1。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针对训练1的解答,小组间互相完善。

    5.给学生提出课后思考,除了用力的正交分解法来分析这个例题以外,还有什么方法?

    探究二:超重和失重

    1.提出猜想,设计方案:

    首先让学生看关于超重失重的视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例题2。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互相完善形成共识后由一人在黑板上板演。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评析每组出示的答案,引导小组间互相完善,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思路。

    (2)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导语:针对例2中提出的情景,你还可以让电梯作何运动?本题你可以再提出哪些问题?在不同的情景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如何变化?你能用你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吗?如果能,那就赶快动手吧!

    (3)巡回指导,适时引导点拨,调控探究方向,引发科学猜想。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主动交流自己的猜想与方案,小组达成共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出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小组间相互评价,选出最优方案。

    可能的方案是:用弹簧秤悬挂钩码向上加速、向上减速、向下加速、向下减速,分析这些不同情形下弹簧秤示数和静止时相比有何变化。

    2.互动合作,验证猜想

    教师活动:(1)教师巡回指导,引领学生正确完成实验。

    (2)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中“超重和失重”部分中实验内容的填空。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思考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实质。

    3.分析讨论,形成结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依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回答相关结论,小组之间互相补充评价完善。教师进一步概括总结。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