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篇

  • 页数:8页
  • 字数:约 5332 字
  • 大小:46.50KB
  • 格式:.rar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二十四设计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习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习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八、教学反思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教学难点】

    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奥斯维辛大门图片。)

    提问:这条路、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师:曾经这条路被德国纳粹称为“天堂之路”60几年前满载着一车车犹太人的“死亡列车”通过这条路,进入前方的那扇大门,然后下车,按男人、女人、小孩分为三群,脱光衣服,剪掉头发,送入毒气室,15分钟以后死亡。这扇大门就是当时德国在世界各地修建的集中营里最大的一座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400万人进了这扇大门就再也没有出来。德国纳粹军官还曾经骄傲的说:“绝对不会有人活着离开。”多么可笑,“天堂之路”却把人引进了一座人间地狱。

    如今这里一派宁静,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会带领我们再次走入这扇大门,去碰触那段我们不愿碰触地历史。

    二、感悟新闻内容

    1、新闻与一般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明确:即使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的表达。

    2、自由放声的朗读课文,本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事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