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3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3篇

  • 页数:12页
  • 字数:约 12089 字
  • 大小:110.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DJW
  •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从理论上讲,本框题内容十分重要,从现实的角度讲,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

    2、能力目标: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精华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4、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于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因而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说教法

    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本课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的讲解点拨。具体采用如下教法:

    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滕州在一些传统节日里的风俗习惯资料。

    2、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

    (二)讲授新课

    (探究式导入)播放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欣赏,结合滕州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的地区人们风俗习惯的不同。(东北二人转与山东柳琴)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得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导入新课。

    (难点突破):除了刚才提到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戏曲,你还知道我国其他传统文化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完成表格,最后每组一名代表通过举例强调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师生一起来感受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小组竟学、表格对比突破难点。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举例

    中秋节赏月、元宵节看花灯等

    北京菊儿胡同等

    京剧、武术、散文、书法等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思考:请同学们观看图片“中国印”并回答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巩固所学,并思考我们提到的这些传统文化,有些已经经历了几千年,为什么历经沧桑仍旧可以保留至今呢?这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通过学生的讨论,加深对传统文化继承表现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组织学生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讨论:“乡愁”是一种怎样的中华传统思想?在今天它有什么作用?有没有起消极作用的传统文化?

    教师归纳展示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并了解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为下一步重点的把握打下基础。同时,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掌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结合教材P43观点,用5-10分钟,现场组织、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是财富还是包袱?”,教师适当给予指导。通过辩论锻炼思维,深化认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让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重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通过补充思考和学生的讨论,加深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

    补充思考: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形式、特点以及对待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我们需要重点把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板书设计)采用图示法,直观、系统,便于理解和掌握。

    传统文化的继承

    特点 表现 传统文化 作用 态度

    含 义

    (巩固练习)要紧扣重难点,选取适量适度题目,注意突出层次性

    六、教学反思:

    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案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教给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讲述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学生有很多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现,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二

    一、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是对第三课内容的拓展和提升,在肯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和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而紧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现实性主题逐步展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基础。

    从学习心理上看,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对这一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社会调查实践到感悟传统文化,由理解传统文化再到实践中辩证对待传统文化。

    三、设计思想

    本框题教案以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背景,以“泉州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为引子,以学生设计“泉州文化旅游线路”为主线,进行层层深入设问,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概括出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含义,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正确的态度。

    这样处理教材是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针对教材内容,在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从而实现由生活知识到学科知识的升华,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布置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活动:就泉州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工艺等收集素材,并根据收集结果设计一条能够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展现闽南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分组合作探究,从网络、报刊以及到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指定中心发言人。

    (二)课堂教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多媒体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导入

    播放《海峡名城泉州》城市宣传片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

    体验感悟

    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展示:播放《海峡名城泉州》城市宣传片视频。

    2.活动感悟突出重点

    (1)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表现

    设问一:最近,泉州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名单。这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泉州旅游,作为一名泉州人,为了向来宾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展现闽南文化元素,你将如何向来宾介绍你的家乡泉州呢?

    设问二:“博物馆启智之旅、戏曲文化之旅”如何展示泉州传统文化特色?

    设问三: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展示“泉州文化旅游线路”探究成果:博物馆启智之旅: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泉州陶瓷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戏曲文化之旅(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传统文化。

    学生展示博物馆启智之旅、戏曲文化之旅图片和音相等相关资料。

    展示: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传统工艺传统建筑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

    设问:传统文化表现的各个方面,可以共同概括出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特点,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统一。

    展示:

    传统文化特点:

    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时代性;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含义

    引导学生由传统文化的特点概括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

    展示:

    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在今天

    传统文化的作用

    播放余光中《乡愁》视频,同时结合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大三通的时政材料。

    设问:闽台缘博物馆很好的展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但一弯浅浅的海峡却引起了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乡愁”是一种怎样的中华传统思想?在今天它有什么作用?

    设问:有没有起消极作用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展示的传统习俗、传统思想和生活经验中体会感悟并举例交流)

    学生感悟探究思考交流(乡愁体现了期盼中华统一的思想,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乡愁”把两岸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必定成为推动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活动探究,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明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实现情感升华,突显政治学科特点。

    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明确一成不变的传统思想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展示:余光中《乡愁》视频;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对人和社会起促进作用;

    一成不变的传统思想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3.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设问: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

    学生思考

    讨论交流

    引导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展示: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归纳小结探究迁移

    课堂小结,

    课堂实例探究

    引导学生课堂小结,针对知识重难点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小结课堂知识点,并完成巩固练习。

    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展示:板书设计和练习。

    5.课后拓展升华践行

    课后活动探究

    为了更好的保护泉州的优秀传统文化,请你以给市长一封信的形式,就保护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从某一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建议,形成书面材料。

    做到知行统一,体现新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教材的使用:能灵活使用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更好服务于教学,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2、教学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泉州历史文化优势,通过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生成新的本土教学资源,围绕文化旅游线路设计主线,做到一材多用,层层剖析,为教学服务。

    3、教学思路:思路清晰,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层递进,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4、学科特点:突显政治学科特点,把时政热点与平时教学有机结合,彰显政治学科生命力。

    点评:

    1、从学生主体地位看,从课前的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到课堂的展示、讨论、思考、交流、回答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从教师的主导作用看,从课前文化旅游线路方案的预设,到课堂教学中指导点拨,特别在对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层层深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从宏观上驾驭全课堂,从微观上放手让学生活动探究,师生互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从教学目标看,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实现情感升华,从而很好的实现三维目标。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三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说课稿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