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文档 > 教育教学 > 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教案

  • 页数:4页
  • 字数:约 2138 字
  • 大小:32.50KB
  • 格式:.doc
  • 版本:Office2016及以上版本
  • 作者:老余工作室
  •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您可能喜欢的文档

查看更多

热门课件教案

今日更新

在线
客服

相关
文档